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明朝暫停科舉的十多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明朝暫停科舉的十多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太祖朱元璋是平民出身,他在征討元朝的過程中就已經意識到人才的重要性。不過,在征伐期間和大明初建之時,不具備舉行全國大規模統一考試的條件,因此,薦舉和徵求成爲選拔人才的的重要手段。

明朝暫停科舉的十多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爲朱元璋建立明朝立下汗馬功勞者中,有多位是通過薦舉選拔上來的。如儒士範祖幹、葉儀、許元、葉瓚玉、胡翰等人,號稱“浙東四賢”的青田劉基、龍泉章溢、麗水葉琛、金華宋濂,以及重要典章制定者、國史修纂者楊士奇等。

然而,科舉自隋代創立以來,唐、五代、宋與元都將其作爲文官選拔制度,已經在中國歷史上沿用了七百餘年。採用科舉制已成爲歷代統治者的習慣思維,朱元璋也不例外。他在採用薦舉的同時,也開始謀劃採用科舉制,但這個過程卻並不順利。

吳元年(1367年)三月,朱元璋計劃採取科舉,設文武二科取士。他希望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不僅要有高尚的道德修養、超羣的文學水平,而且必須具備處理政務的能力,這一思想成爲明初朱元璋選士方略反覆的主要出發點。

明朝暫停科舉的十多年到底發生了什麼? 第2張

正因爲這樣,朱元璋並沒有急於將開科取士付諸實施,他要求在充分發展教育的基礎上,再實行科舉。洪武元年(1368年),朱元璋建立國子監,又下令品官子弟及平民“俊秀通文義者”充國子監生。次年,朱元璋又詔令全國的州縣都設立官學,作爲天下士子的求學之所。

可以說,採行科舉制是從吳元年開始醞釀和準備的。不過,在朱元璋看來,唐宋科舉的弊端在於過分強調考生的文學水平,而忽視了道德與才能的考察。對於元代科舉,朱元璋則認爲是被權貴壟斷,讓有真才實學者無法獲得進身之途,只能隱逸山林。

因此,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下詔開科,次年又採取特別措施來強化科舉取士。他對科舉取士是充滿希望的,認爲科舉可以完全解決官員選拔問題,也能選拔出他所期望的有實際行政能力的、道德文藝俱佳的人才。

然而,在經過三年取士的實踐之後,朱元璋發現科舉選拔的人才與自己之前的期望值有相當大的差距。因爲進士及第者多爲缺乏行政經驗的後生少年。這與他設科以選拔執掌一方官吏的初衷有很大的差距,對此他非常困惑,說:“今有司所取多後生少年,觀其文詞,若可與有爲,及試用之,能以所學措諸行事者甚寡。朕以實心求賢,而天下以虛文應聯,非朕責實求賢之意也。”

正是由於對科舉取士效果的失望,明太祖朱元璋決定停用科舉取士制度,重新用舉薦取士。值得注意的是,朱元璋在決定發佈詔令的時候,只是宣佈暫時停罷科舉,他希望通過恢復薦舉制度,改變士風,不會重蹈覆唐、宋科舉專重文詞的覆轍。當然,他也沒有將科舉取士的大門關死,爲以後重開科舉留有餘地。

儘管薦舉選拔人才的作用不能否定,但是薦舉缺乏衡量士子表現的客觀標準,容易出現任人唯親、假公濟私的情況,無法保證人才選拔的質量,導致被舉薦的人既多且濫。加上薦舉是過分強調考察士子的德行,所選拔的人才依舊不能達到朱元璋所需要的實用人才的目的。

於是,在洪武十五年(1382年),朱元璋宣佈再次採用科舉考試選拔官員。恢復科舉後,朱元璋又於洪武十七年(1384年)頒佈了“科舉程式”,確立了科舉的基本規制,爲明朝科舉正常運作提供了重要保障。

在明初短短的十五年間,經歷了薦舉——科舉——薦舉——科舉的反覆,朱元璋最終意識到科舉制度仍然是選拔官員的最佳選擇,這充分說明科舉制度不僅有其存在的合理空間,而且還有強大的生命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