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曹操殺王垕,爲何成了他平生最有爭議的事情?

曹操殺王垕,爲何成了他平生最有爭議的事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曹操殺王垕,爲何成了他平生最有爭議的事情?感興趣的讀者和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雄才曹操,爲人所知的是他的野心與政績,人們對於他褒貶不一。他應對困境自如、步步爲營成就了他;但他的不擇手段也毀了他。人們對於曹操的評價褒貶不一,爲什麼會這樣?因爲曹操的性格十分複雜,他一方面敢於應對困境、解決困境,一方面又是爲達目的而不擇手段。一千多年來,人們對於曹操的爭論從未停止過。在他生涯中,有這樣一件事情,看透了他的爲人處世。

曹操殺王垕,爲何成了他平生最有爭議的事情?

曹操作爲一軍統帥,而王垕作爲曹操大軍的管糧官。二人發生的事情,體現了曹操的軍事才能,但也暴露了他不顧人情道德的性格。

在曹操大軍行駛途中,人多糧少,途中經過之地也連遭荒旱,幾日之後糧草便消耗殆盡。此時管糧官王垕向曹操稟報稱兵多糧少,問如何解決,曹操回他說,用小斛分糧,可以解一時之急。

王垕便這樣做了,果然軍隊裏怨聲載道。曹操密詔王垕,說:“想向你借一物,以安穩軍心,你可別吝嗇。”王垕:“丞相想借什麼?” 曹操:“項上人頭!”王垕惶恐:“臣無罪”。曹操:“我知道你無罪,但若不殺你,軍心必將會變。”王垕再想說話時,已經被拖出去斬首了。

曹操殺了王垕,曹操向大軍解釋:是王垕貪軍糧才用小斛分糧。這樣的操作,一方面可以穩定軍心,另一方便可以幫自己脫罪,雖犧牲了王垕,但顧全了大局。倘若曹操由於心軟不殺王垕,軍隊將生變,變則亂,十分不利於局面。

曹操殺王垕,爲何成了他平生最有爭議的事情? 第2張

曹操作爲大軍統帥,勢必要以軍隊的利益爲重,殺王垕而穩定軍心,在筆者看來是一個偉大的策略。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應該與曹操有同樣的“不因小失大”的策略,爲了達到我們的最終目的,勢必要放棄一些事,這種斷舍離是我們達到目標的一種策略。

曹操爲解決軍隊糧食問題,除了有殺管糧官王垕,也有望梅止渴的故事,無不體現了他卓越的軍事才能與爲人處世之道。他在危機時刻總能應用周邊事物化解困境。當今社會,在社會高度分工的情況下,一個合格的領導者需要具備這種步步爲營的策略,才能帶領團隊達成最終目標。

當然,筆者也不認爲無端利用一些人就是最好的策略,要從實際出發,遵從人道主義和現實主義。

曹操之所以能自如地應對困境,是基於他面對困境不畏懼。只有不畏懼困境,纔有可能面對它、解決它。倘若一開始就畏懼困境,那解決困境就是天方夜譚。現實生活中,我們一生不可能順風順水,可能要面對諸多困境。有些人一味躲避,不可能總躲得過去,終將被困境壓倒。反之,我們若有曹操應對困境的勇氣,才能想出更好的解決辦法,最終達到我們的目的。

筆者認爲,達到目的是好的,但不擇手段卻違背了人道主義,就像曹操殺王垕,雖然最終達到其目的,但他的做法也始終讓後人詬病。

曹操在用人方面的不擇手段,體現在他公然宣稱自己重才輕德。這種不擇手段也終是失敗了。在遇到劉備、孫權後,敗仗也常伴於他。

總之,一個人有能力,雖然能達到其短期目的,但如果不擇手段、德不配位,最終將會失敗告終。

事實上,曹操的爲人處世是值得借鑑的,但也有其糟粕。處於當今社會,我們應學習這種敢於面對困境並善用事物解決困境的策略,但絕不可和曹操一樣不顧道德而不擇手段,如果這樣做,將會失去人心,最終落得失敗的下場。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