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張遼是文武雙全的帥才,誰能與他相其並論呢?

張遼是文武雙全的帥才,誰能與他相其並論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張遼,曹魏陣營中罕有的智勇雙全,可獨當一面的帥才。赤壁之戰後,張遼受命鎮守合肥,以御江東,成爲獨當一面的主將,在歷次戰役中展示了出衆的軍事才華,屢屢精妙策劃,以弱勝強,令東吳大軍損兵折將,難以寸進。逍遙津一戰更是張遼軍事生涯的巔峯時刻,以八百破十萬,打得東吳聞風喪膽,但說起張遼之名,“小兒亦不敢夜啼”,可謂威震江東。

張遼不但能夠運籌帷幄,統率三軍,決勝千里,而且臨陣鬥將,單挑廝殺也是一把好手。早在呂布麾下效力時,就在“八健將”中處於首領地位,深受呂布的倚重。歸附曹軍帳下後,在多次戰役中屢立戰功,顯示出超羣的武力和勇魄。

張遼是文武雙全的帥才,誰能與他相其並論呢?

東吳屢屢被張遼所苦,深受其害,既恨且畏,甚爲無奈。只惜當年的少年英主“小霸王”孫策英年早逝,不能在戰場上與張遼一較高下。那麼,如果孫策在世,以他橫行江東所向披靡的武藝,若與張遼在陣前單挑廝殺,誰又能更勝一籌呢?咱們就通過他們的戰鬥表現來分析一下。

孫策少年英雄,武藝出衆,咱們來看看他的戰鬥經歷:樊城之戰,年僅十七歲的孫策箭射陳生,正中面門,落馬而死;神亭嶺一役,孫策與太史慈邀鬥,從馬上打到步下,再貼身肉搏,百餘合旗鼓相當;牛渚之戰,“戰不三合”生擒於麋,大喝一聲,驚死企圖偷襲的樊能;吳城談判,飛劍斬殺嚴與(yǔ);會稽夜戰,一合刺死周昕。

孫策戰鬥效率非常之高,在戰場上與他交過手的敵人,基本上全都被他幹掉了,只有猛將東萊太史慈和他打了個不分勝負。以孫策如此橫強的戰鬥力,能夠擊敗張遼嗎?

但我們分析孫策的各次戰鬥,也不難發現,他所對陣過的強敵並不多,武力值真正能稱得上強悍的只有一個太史慈。咱們就來看看神亭嶺那一戰孫策的具體表現。

孫策與劉繇兩軍對陣,孫策到神亭嶺上拜光武廟,被劉繇軍中探知。劉繇麾下勇將太史慈與曲阿小將兩人前去阻截,在中途與孫策一行相遇。太史慈“縱馬橫槍,直取孫策”,孫策舞槍接戰,“兩馬相交,戰五十合,不分勝負”。太史慈見孫策“槍法無半點兒滲漏”,就詐敗回馬,“且戰且走”,將孫策誘入山後。

張遼是文武雙全的帥才,誰能與他相其並論呢? 第2張

太史慈爲什麼要詐敗呢?主要擔心對方人多,有十三人,而本方只有兩人,“便活捉了他,也吃衆人奪去”,所以要將孫策誘入偏僻之地,“教這廝沒尋處,方好下手”。從這個情節來看,通過五十回合的試探,太史慈對孫策的武藝並不忌憚,還有活捉他的想法。

到了平川地帶,太史慈“兜回馬再戰,又到五十合”,雙方都挾住對方長槍,落下馬來,“兩個棄了槍,揪住廝打,戰袍扯得粉碎”,孫策手快,拔去了太史慈背後的小戟,而太史慈則搶去了孫策的戰盔。雙方的援軍趕到,一場混戰,各自收兵。兩人的這場戰鬥前後總共有一百餘合,誰也沒佔上風。孫策雖然奪去了太史慈的小戟,但太史慈背後插着兩把小戟,他完全可以拿另一把再戰,而孫策可只戴着一個頭盔,被太史慈奪去了。所以說太史慈並沒有吃虧。更重要的是,太史慈即然背插雙戟,那他肯定很擅長使用這種兵器,雙方若單戟對單戟廝殺,孫策絕對不可能佔便宜。

太史慈不但與孫策有過激烈的戰鬥,他恰恰還和張遼進行過一次陣前單挑,所以兩場戰鬥是可以互相參考對比的。咱們再來看看太史慈與張遼對戰的具體情況。

赤壁之戰後,孫權率軍北上,兵鋒直指合肥。駐守合肥的張遼主動派人來下書邀戰,孫權大怒,率兵向合肥進發,半途遇到張遼大軍,雙方擺陣對圓。張遼出馬“專搦孫權決戰”。孫權可能是在早餐時吃了一副狗膽,居然“綽槍欲自戰”,想親自上陣和張遼比劃比劃,但他身後的太史慈知道孫權那兩下子根本無法與其父兄相比,不能讓孫權去送死,於是“挺槍驟馬早出”,與張遼戰到一處,“兩將戰有七八十合,不分勝負”。

這個時候,戰場上出現了意外。曹軍中李典慫恿樂進這個愣頭青去偷襲孫權,樂進這個人頭腦比較簡單,說上就上,匹馬單刀就撲過去了,“從刺斜裏徑取孫權,如一道電光,飛至面前,手起刀落”,直奔孫權腦殼,孫權兩邊護衛的宋謙、賈華挺戟遮架,兩支戟都被砍斷,慌忙中用戟杆抽打樂進的馬頭。樂進拔馬回陣,宋謙追來,被李典一箭射去,正中心窩,“應弦落馬”而死。

正與張遼打鬥的太史慈“見背後有人墮馬,棄卻張遼,望本陣便回”,張遼趁機麾軍直進,“掩殺過來,吳兵大亂,四散奔走”。張遼正在追擊孫權,程普斜刺裏撞出,“截殺一陣,救了孫權”。

通過這場戰鬥來看,太史慈沒佔一點便宜,而且還主動撤退,而正因爲他的這次撤退,使張遼能夠騰出手來,指揮部下將士們乘勢追擊,取得了一場大勝。

孫策和張遼都曾與太史慈交過手,兩場戰鬥相比較,孫策從太史慈那裏沒佔到半宜,而張遼則是抓住機會,取得了一場戰役的勝利。所以說,張遼的表現決不低於孫策。

戰場上形勢瞬息萬變,誰也無法預知會發生什麼意外情況,而面對這種意外的反應能力對一個將領來說非常重要。孫策戰太史慈,雙方正鬥得難解難分,劉繇大軍趕來,“策正慌急”,幸虧部下趕到,將其救下。而張遼與太史慈交戰,戰場出現意外,張遼則沉着冷靜,抓住機會獲勝。

孫策這個應變能力不足的缺點,後來還導致了他丹徒遇刺時手足無措,身受重傷。僅僅是許貢的三名門客,就能突襲孫策,“拈弓搭箭射來,正中孫策面頰”,孫策被三人圍殺,且戰且退,“身被數槍,馬亦帶傷”,後來被救後傷重不治而亡,英年早逝。

另外,再比較兩人的戰鬥經歷,太史慈遇到過武藝高強的敵將只有太史慈一個,而張遼對戰過的強敵則有夏侯惇、張郃、張飛、太史慈、淩統等人,比孫策的惡戰經驗要豐富得多。

根據孫策和張遼兩人的戰鬥經歷和表現來看,可以得出結論:孫策雖號稱“小霸王”,但也就只能在江東這一畝三分地上橫行霸道,放到整個三分戰場上,他那兩下子還不夠用。如果與張遼陣前廝殺,馬戰中他並不佔絲毫上風,百合之內雙方旗鼓相當,除非打到步戰,孫策或許會有一定的優勢。但如果戰鬥期間有意外情況發生,孫策的應變能力不足,會吃大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