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諸葛亮的《隆中對》真的正確嗎?其中有哪些不足呢?

諸葛亮的《隆中對》真的正確嗎?其中有哪些不足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207年冬至208年春,當時駐軍新野的劉備在徐庶建議下,三次到鄧縣隆中拜訪諸葛亮,但直到第三次方得見。諸葛亮爲劉備分析了天下形勢提出先取荊州爲家,再取益州成鼎足之勢繼而圖取中原的戰略構想。

諸葛亮的《隆中對》真的正確嗎?其中有哪些不足呢?

在三國中,劉備早年投靠過曹操,但劉備志向遠大,絕非池中之物,後來就與曹操反目,遭到曹操的討伐。在公元201年,劉備無路可走,不得不到荊州投奔劉表。那時候他兵馬凋零,純屬寄人籬下,不僅無所事事,還要遭受劉表的提防,過的可謂相當委屈。就這樣在荊州渾渾噩噩過了六年,在他46歲的時候,終於遇到了26歲的諸葛亮。

一個接近知天命的年紀,一個快到而立之年要創一番事業,兩人在一起長談,並分析天下大事。以諸葛亮所談的方略爲主,就形成了《隆中對》。之後,劉備按照此方略的指導,先在荊州發展勢力,站穩了腳跟,而後挺進巴蜀,佔領益州,建立了蜀漢政權,開啓了三分天下的局面。

因此,人們普遍認爲《隆中對》是一份水平非常高的策略。其實這個認識並沒有錯,《隆中對》確實是一個好的策略,大致的意思是說:天下將三分,曹操已經擁兵百萬,孫權佔據江東也有三代之久,如果劉備能佔有荊州和益州(大概相當於今天的湖北、湖南、四川、雲南一帶),處理好這兩個地方百姓的民生問題,廣招天下英雄賢才,革新政治,之後再聯合孫權一起討伐曹操,這樣就可成就霸業。

《隆中對》最核心的觀點就是要“跨有荊益”,就是要同時擁有荊州和益州,因爲這兩個地方太重要了,是兵家必爭之地。荊州交通便利,還能輕易獲得資源,擁有荊州就能直逼中原。而益州地勢險要,易守難攻,並且土地肥沃,能爲國家提供充足的糧草。

一旦實現“跨有荊益”,就可以有兩條出兵路線,去討伐曹魏,一條是在北方, 通過益州走秦川,從山西一帶逼近中原;另一條是在南方,通過荊州威脅洛陽。這樣曹操就會落入雙面夾擊的境地,就有很大機會擊敗曹操。可以說,《隆中對》爲劉備規劃了清晰的軍事路線,而劉備後來也確實按照這樣的策略去走的,一度擁有部分荊州和整個益州,基本實現“跨有荊益”,這才擁有了三足鼎立的資本。

這些講的都是《隆中對》的正確性,其實,《隆中對》還暗藏着很大的缺陷。這個缺陷對於劉備和後來的蜀漢都是致命的。那就是軍事路線雖顯然清晰,但沒有講如何實現的正確方式,尤其是政治方式,這使得劉備在奪取“荊益”時,採用了錯誤的手段。

諸葛亮曾對劉備說,以劉表的能力是守不住荊州的,而益州的劉璋也是昏庸無能,並沒有什麼本事,當地人都盼望有個更英明的領導出現,所以這兩個地方都是老天爺要送給你的禮物。諸葛亮這是赤裸裸的暗示,就是讓劉備趁現在大好時機去搶地盤,而劉備也是心有靈犀一點通,都完全照做了。

劉備取得荊州部分地盤是在赤壁之戰以後,劉表和他的兒子都已經去世,劉備接替他們做主管,這個過程還算合情合理,並沒有多大爭議。但劉備取得益州的做法就引起了很大爭議,當時劉璋掌管益州,受到張魯的威脅,就請劉備來幫忙,而劉備認爲,這是取得益州的好機會,不但不攻打張魯,還和劉璋的下屬勾結,圍攻成都,自己取而代之了。

劉備此前雖然佔有一部分荊州,但卻是以建立聯盟爲前提,從孫權手中換來的,並不能完全算是自己的地盤。所以,只有向西佔有益州,才能建立自己的立足之地。雖然沒有錯,但是劉備取得益州完全沒有考慮政治因素的影響。因爲劉備一項以漢朝宗室自居,以匡復漢室爲口號,而劉璋本身也是皇室家族的成員,劉備攻打自己家族的人,不僅僅是內鬥這麼簡單,甚至可能被別人認爲是與漢室爲敵,把自己處在一個很不利的位置。而且奪取益州還帶來一個嚴重的後果,就是這成爲了孫、劉反目的起點。因爲孫權曾提議和劉備一同討伐張魯,然後趁勢出兵攻打劉璋,之後共同佔有荊州和益州,再一同對付曹操。但劉備以劉璋是自己同宗爲由,不讓出兵攻打劉璋。

諸葛亮的《隆中對》真的正確嗎?其中有哪些不足呢? 第2張

但就在劉備義正言辭的拒絕孫權的提議後,掉過頭來自己卻取得了益州,這就讓孫權對劉備產生了懷疑:這人到底是要匡復漢室,還是要搶地盤?從此對劉備失去信任,更何況在赤壁之戰中,劉備已經佔有荊州一部分地盤,現在又取得益州。這讓孫權非常擔心,因爲蜀國與東吳相鄰,這比長江以北的曹操威脅都大。這直接改變了孫劉的同盟關係,爲日後雙方在荊州火拼埋下了伏筆。

而且因爲佔有益州並不受人認可,劉備又急於稱帝,當時劉備稱帝時,對外宣稱漢獻帝已經遇害,天下無主,自己是迫不得已才當皇帝的。但其實漢獻帝只是被曹丕軟禁起來了,並沒有死。所以此舉就造人質疑:天子還沒死,就着急當皇帝,比爲漢室報仇還着急。劉備的蜀漢政權不斷遭人質疑,所以他後來一直在爲自己政權的合法性而努力,直到劉備去世,又把這個任務轉交給了諸葛亮。

諸葛亮頻繁北伐很大原因就是爲了蜀漢政權的合法性,劉備死後不到四年,諸葛亮就着手第一次北伐,從國力的恢復來看,顯然是有點着急。爲何會如此急於北伐,是因爲此時曹魏政權已經交到第三代人手裏,隨着時間的推移,中原人對它的認同度會越來越高,對漢室的懷念會越來越少。長此以往,恢復漢室就不再有民心基礎了,所以諸葛亮不能再等,哪怕國力未復,也要出兵。

所以說,劉備依靠《隆中對》規劃的路線,建立了蜀國,但由於《隆中對》中,對實現“跨有荊益”表述不完整,使劉備過於重視佔領荊州益州的軍事結果,而忽略了政治影響,後來造成了不可估量的慘痛代價。不僅失去與東吳的政治聯盟,後來連自己蜀漢政權的合法性都遭到質疑,也沒有實現消滅曹魏政權,匡復漢室的政治願望,最後還難逃滅亡的命運。

諸葛亮的《隆中對》雖是千古名篇,但其在戰略上是有缺陷的!

首先,《隆中對》在整體思路上就有問題。要知道率軍征戰,攻破城池最佳的方式是“不戰而屈人之兵”。而《隆中對》的整體思路是“先戰而後求勝”,在這樣的思路帶領下,蜀漢後期就進入了常年的征戰過程。以當時益州的全部人口進行計算,幾乎是以七人供養一名士兵征戰,導致本就疲敝的蜀國越發艱苦,百姓苦不堪言,最終在曹魏集團派遣鄧艾偷渡陰平,出現在成都城前時,最後一根稻草終於壓死了駱駝,期盼和平的百姓讓劉禪不得不做出了投降的選擇,這才導致了蜀國的覆滅。

其次,《隆中對》在選擇起勢的位置其實並不太有利。要知道當時雖說荊州與益州容易奪取,但蜀川之地因爲其地理環境,向來只能守成,而不能建國。在我國歷史上,幾乎所有在蜀川之地建立的政權都十分短命,更不用說從這裏出兵一統天下了。在這樣的情況下,諸葛亮還選擇以蜀川爲根據地,出兵北伐,基本上就告別了一統天下的希望。正因如此,諸葛亮六出祁山都無法成功,地理環境是主要原因之一。

第三,諸葛亮雖然在多次帶兵出征中逐漸讓理論與實際結合,最終演練出一套讓天下人爲之畏懼的帶兵征戰手段,但在《隆中對》時期,諸葛亮還沒有帶過兵,自然不瞭解戰場。當時他提出的分兵政策,實際上是有問題的。要知道兵法講究以兵力集中之勢,戰勝兵力分散之敵。但在《隆中對》裏面,諸葛亮卻讓一大將從荊州出發攻打洛陽,劉備領大軍直取漢中來謀求一統天下。

諸葛亮之所以有這樣的說法,主要是借鑑了劉邦當年得天下,是出秦川,劉秀中興漢室,是攻的洛陽。只不過這兩人一統天下的道路與此時的劉備不同,決不可同日而語。雖說《隆中對》裏不乏有一些戰略上的錯誤,但瑕不掩瑜,不能因爲結果而對當時的情況進行批判性的分析。對於《隆中對》,大家還是持肯定態度居多的。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