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史思明南下中原時,遇到了哪些困難?

史思明南下中原時,遇到了哪些困難?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史思明統一河北後,可以選擇的上中下三策,大約是這樣的。下面小編爲大家帶來詳細的文章介紹。

上策,積極殺出河北,完成安祿山未完的事業。

但是在當時背景下,估計誰也會覺得這是不可能的。

安祿山此前可以迅速打開局面,是因爲大唐政府沒有什麼準備,而且中原沒有什麼軍事力量存在,所以安祿山一旦開始造反,馬上就把中原刺穿了,甚至一鼓作氣打到了潼關腳下。現在大唐政府進入長年戰爭狀態,中原地區更是遍地駐軍,史思明再想複製安祿山的成功,已是不可能了。話說回來了,安祿山開局倒是很成功,結果呢?不也是身敗名裂全家死光嗎?

史思明南下中原時,遇到了哪些困難?

中策,高懸大燕的旗幟割據河北。

但是這種選擇,好像也看不到出路。因爲割據河北的大燕帝國與佔據大江南北的大唐帝國並存,怎麼看,好像也不是一個重量級的選手啊!因爲他們的體量未免相差太懸殊了。

下策,與大唐帝國講和,然後以節度使的身份割據河北地區。

這種選擇,在當時似乎也是看不到出路的。因爲大唐帝國削藩的步伐,是不可能就此停止的。你接受大唐皇帝的統治,卻玩事實上的割據,這怎麼可以呢?

不要說史思明這種從前的亂臣賊子了,就是韓信、彭越、英布那種與劉邦一塊打天下的戰友、盟友,只要敢割據一方,也會被劉邦斬盡殺絕的。

總的來說,叛軍進行到此時,只能這樣死撐着了。因爲上中下策,不知道後來的歷史,誰也會覺得,它都是沒有前途的。

史思明南下中原時,遇到了哪些困難? 第2張

問題是,大唐皇帝的敵人絕不是隻有史思明一夥;甚至而言,大唐皇帝心中最大的敵人,根本就不是史思明一夥。在這種背景下,史思明一夥終於可以死灰復燃了。

公元759年8月時,襄陽發生了大規模的叛亂。

八月,乙巳,襄州將康楚元、張嘉延據州作亂,刺史王政奔荊州。楚元自稱南楚霸王。

相關叛亂可不是簡單的追求軍區自治,因爲他們直接把大唐帝國的旗幟砍掉了。

但是襄陽的叛亂,缺乏堅實的羣衆基礎,所以在史思明大舉南下中原的背景下,這場叛亂,依然在兩個月後被政府剿滅了。叛亂首腦康楚元被押送到中央政府處死。

襄陽叛亂平定之後。淮西再度出現叛亂。

淮西的叛亂剛剛平定,西南又出現叛亂。

而且在此前後,就是河東、絳州、北庭、襄陽幾大軍謀求自治。

只要我們知道這種歷史背景,大約就可以知道,史思明率叛軍大舉南下後,爲什麼能很快再度奪取東都洛陽了。

第一、大唐帝國需要防範各地可能出現的叛亂,所以軍隊必須得大面積分散;如果全用來防範史思明,其他地方就有可能因此失控。

第二、大唐帝國不想讓某個將帥擁有太多的軍隊,所以軍隊在前面的基礎上還需要分散;如果讓軍隊過多的集中起來對付史思明,就算打敗了史思明,相關政府軍也有可能失控的。

正是因爲類似的原因,所以看到史思明率軍大舉南下後,坐鎮中原的李光弼,只能選擇棄守東都洛陽。因爲總的來說,政府軍無論從兵力上、還是組織結構上,都不有與史思明率領的叛軍相比。

聽到史思明率軍南下,甚至有人建議李光弼,應該直接退到陝郡,甚至是退到潼關。

思明乘勝西攻鄭州,光弼整衆徐行,至洛陽,謂留守韋陟曰:“賊乘勝而來,利在按兵,不利速戰。洛城不可守,於公計何如?”陟請留兵於陝,退守潼關,據險以挫其銳。

面對這種建議,李光弼當時就拒絕了,因爲當年封常清、高仙芝就是這樣玩的,結果讓皇帝都砍了腦袋。因爲面對敵人進攻,不戰而退五百里,讓帝國丟失一系列經濟、軍事重地,那可不是說着玩的事。

如果說封常清、高仙芝這樣玩,還可以說是準備不充足,而且軍隊都是臨時募集。李光弼敢這樣玩,還能找什麼理由呢?

第一、史思明公開叛亂已快一年了,李光弼坐鎮中原,如果說自己準備不充足,李光弼此前一直幹什麼呢?

第二、安史之亂已開始近三年了,如果說中原駐軍還是臨時募集的,這說出來,誰能信呢?

有人建議李光弼固守洛陽,李光弼說,以我們的兵力,現在實在不足以圍繞洛陽構建防線,所以棄棄洛陽,退到河陽一線防守。當然了,退守河陽前,先對洛陽進行戰略性的轉移,最好給史思明留一座空城。

我們現在的問題是,以大唐帝國的人物、物力、財力,以李光弼這種優秀的統帥,怎麼就無法圍繞洛陽構建防線呢?

要知道,圍繞洛陽構建防線的戰爭多的去了。

最簡單而言大唐開國戰爭中,楊玄感、李密都曾鈍兵於洛陽城下,說死說活,就是無法攻克洛陽,最後因此走上絕路。

再簡單而言,王世充固守洛陽城,李世民親自率軍攻打,也是用了近一年多時間,才攻克洛陽的。

這本身就證明,想奪取洛陽城,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我們現在的問題是,既然如此,爲什麼史思明可以這樣輕易的、再次奪取洛陽城呢?

最合乎情理的解釋,顯然是大唐帝國不敢讓李光弼統帥太多的軍隊,因爲李光弼統帥太多的軍隊,自然能阻止史思明奪取中原,但是李光弼一個想不開,皇帝拿什麼控制李光弼呢?

事實上,皇帝一直防賊一樣地防着李光弼,李光弼後來一個想不開,皇帝想調動李光弼,李光弼也是公然拒絕;甚至看着皇帝陷入險境,李光弼也一直是按兵不動啊。要知道,當時的李光弼嚴格意義上,不具備與皇帝對抗的資本;如果皇帝給了李光弼對抗自己的資本,那還了得?

雖然說,唐肅宗並不知道後來的歷史,但是基於最基本的權力制衡道理,唐肅宗知道絕不可以爲了打敗史思明,就給李光弼太多的軍事資源。

唐肅宗的這種做法,用童話故事的思維看,簡單就是莫名其妙的,因爲你怎麼可以這樣猜忌忠心可表天地的李光弼呢?甚至而言,李光弼後來走上邪路,也是因爲大唐皇帝這樣猜忌造成的。

但是不管怎麼說,李光弼掌握的軍事資源比較有限,而且組織結構也比較分散,所以聽說史思明南下,坐鎮中原的李光弼只能想着如何轉進。

總的來說,皇帝心中的敵人,永遠不是安祿山、史思明,而是所有的軍方大佬。

因爲在皇帝看來,只要郭子儀、李光弼之類的人權力擴張了,他們和安祿山、史思明不會有本質區別。所以,皇帝絕不會爲了打敗安祿山、史思明,就讓郭子儀、李光弼的權力越來越大。

而且戰爭進行到此時,在皇帝眼中,史思明充其量也就是手足之患,不要說假以時日,肯定能滅掉他,就算無法滅掉他,也纔是多大點事啊!

要知道,後來安史的餘部一直割據河北,大唐帝國依然頑強的存在了一百多年,而且誰也不能說大唐帝國名存實亡了;更不能說哪個大唐皇帝是傀儡。

而郭子儀、李光弼之類的人呢?如果真的失控了,卻有可能成爲心腹大患,所以大唐帝國在收復長安、洛陽後,對郭子儀、李光弼進行各種約束,始終讓宦官坐前方節制郭子儀、李光弼(魚朝恩就象一個巨大的陰影籠罩在郭子儀、李光弼的頭上),甚至故意設置將帥不合的格局(李光弼、僕固懷恩互相不服、互相拆臺)。

雖然說,政府軍始終捆着前方統帥的手腳平叛,但是史思明也很難再重複安祿山時代的輝煌了。因爲雙方的實力相差太懸殊。

更主要的是,大唐帝國在中原地區已有了龐大的駐軍,在這種背景下,史思明不要說想攻克長安了,就是想接近潼關,也是一件近乎不可能實現的目標。

當然了,不要說想刺穿、打破江淮了,就是想接近江淮,同樣都是一件近乎不可能的事。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