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古人下吃完飯扔塊碎銀就走,店小二都不數嗎?

古人下吃完飯扔塊碎銀就走,店小二都不數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主人何爲言少錢,徑須沽取對君酌”——李白《將進酒》

我們如今幹什麼都要用到錢,吃飯要錢、穿衣要錢、出行要錢、買房要錢、讀書要錢、娛樂也要錢,而且隨着網絡社會的到來,原本需要當面點算的紙質貨幣或者硬幣,已經換成了更爲便捷的電子支付。

古人下吃完飯扔塊碎銀就走,店小二都不數嗎?

有人估計要問了,電子支付不就是虛擬轉賬一個數嗎?那爲何還能有交換的價值呢?原因很簡單,因爲貨幣本身的價值,並非是貨幣本身所具有的,貨幣從一開始就是一種用於交換的契約,只是因爲發行這個契約的組織跟國傢俱有公信力,所以能夠賦予這種契約價值,這個契約可以是紙幣,可以是貨幣,自然也能是電子支付中的那一串數字。

不過不論是之前的更常用的紙幣,還是如今的電子支付,能夠擁有價值的本質還是在於國家穩定富強,以及世界貨幣體系的建立;但是在古代,卻並沒有這麼規範的貨幣環境,因此古代主要用於交換能夠代表價值的貨幣還是銅錢,以及金、銀。

金是古代可以說價值最高的一種貨幣,素有“盛世古董,亂世黃金”的說法,一到了亂世,錢幣貶值,有能力的人一定會囤積大量金子做儲備金,也是因爲金子除了作爲貨幣外,還兼有收藏價值,保值價值等,所以跟銀子以及銅錢的兌換比例並不固定,歷朝歷代波動較大。

同時由於金實在太貴重了,所以古代普通人是不可能用金子的,哪怕一般的王公貴族也不會用金子交易,金子一般是皇帝用來進行賞賜,或者用在家裏當資產,所以市面上很少有金子流動。

古代人用得最多的貨幣,或者說古代真正意義上的貨幣,是銅錢。中國最早的貨幣是海貝等,隨着以物換物的侷限性慢慢出現,遠古居民開始有意識用一些具有價值的東西來進行代替,貝幣因此誕生。

隨着青銅文明興起,也隨着商品價值越來越高,貝幣逐漸退出歷史舞臺,到了春秋戰國時期,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貨幣,比如說什麼刀幣、蟻鼻錢(銅貝)等,直到秦始皇一統六國後,才統一了貨幣體系,從此後方孔半兩錢成了古代貨幣的最主要形式。

當然,歷朝歷代發行的貨幣不一樣,價值也不一樣,並不是都具有同等購買力,像是漢武帝時期發行的銅幣就包括了半兩、三株、五銖等。秦漢一直到魏晉南北朝這段時期內,錢幣的價值幾經更迭,像是王莽改制時直接改動了四次錢幣,而三國時期東吳、蜀漢、曹魏的錢幣也各不相同。

直到隋唐開始,強大的大一統政權建立,銅錢的價值才真正開始穩定下來,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開元通寶。到了宋朝,由於經濟發達,還需要給金朝上供,所以銅錢漸漸缺失,到了南宋多爲鐵錢替代。

在黃金與銅錢之間,還有一種貨幣,那就是銀子。銀子不像黃金那樣貴重,一般市面上還是經常見到流通的;又因爲是金屬,本身就具有極高的價值,因此不會像銅錢那樣改朝換代就不能用了,且幣值更大,因此達官貴人出行一般身上帶着的都是銀子而非銅錢。

一說到銀子,想必大家都會想到,在一些古代小說,以及電視劇中,經常會出現這樣的場景:那些江湖好漢或者公子小姐下完館子,隨手扔塊碎銀子就走,店小二從不阻攔。像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的《水滸傳》中就有這麼一段描寫:“店家切一盤熟牛肉,燙一壺熱酒,請林沖吃。又自買了些牛肉,又吃了數杯。就又買了一葫蘆酒,包了那兩塊牛肉,留下些碎銀子。”

爲何店小二從來都不阻攔這些客人,他們難道不怕菜錢不夠嗎?

古人下吃完飯扔塊碎銀就走,店小二都不數嗎? 第2張

因爲這種時候菜錢不夠是不可能的。

古代銅錢跟銀子的比例基本在1比1000左右浮動,也就是一兩銀子能換一貫銅錢。要知道古代物價真的不貴,買東西都是幾枚銅錢計算,又不是整一桌滿漢全席,小飯館裏幾個菜能要多少錢?但那些江湖好漢吃了菜隨手丟快碎銀子,至少都是好幾百銅錢,這遠比一般菜錢值錢多了,所以碰到這種情況小二不僅不會攔,還會偷着樂。

這麼看來,古代的貨幣體系是真的挺麻煩,所以說還是現代方便啊。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