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出師表》是什麼時候所作的?爲何真僞存在爭議呢?

《出師表》是什麼時候所作的?爲何真僞存在爭議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出師表》分爲《前出師表》和《後出師表》兩篇,是三國時期蜀漢丞相諸葛亮兩次北伐(227年與228年)曹魏前,上呈給後主劉禪的奏章。

前出師表

《出師表》是什麼時候所作的?爲何真僞存在爭議呢?

《前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五年(227年),收錄於《三國志》卷三十五,建興五年,蜀漢國力有所恢復,諸葛亮深知蜀國弱小,若想生存必須對外征伐方可延續政權。於是,決意率軍北進,準備征伐魏國。文章情意真切,感人肺腑,主要內容有規勸君王、委託政事、回顧經歷、表明北伐決心等四部分。他在表中告誡後主要“親賢臣、遠小人”,多聽取別人的意見,爲興復漢室而努力。主要名句有:“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侯”等。蘇軾評《出師表》“簡而盡,直而不肆”。

後出師表

《出師表》是什麼時候所作的?爲何真僞存在爭議呢? 第2張

《後出師表》作於蜀漢建興六年(228年),文章不收錄於《三國志》南朝裴松之爲《三國志》作註釋的時候,卻註明:“出張儼《默記》]《漢晉春秋》收入。 清代錢大昭在《三國志辨疑》中表示懷疑。諸葛亮在文中表示爲了國家,決定“鞠躬盡瘁,死而後已”,深刻地表現了諸葛亮對國家的忠心耿耿,主要名句有“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其中有“先帝慮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 經常爲後人引用。南宋謝枋得《文章軌範》引用安子順之說:“讀《出師表》不哭者不忠,讀《陳情表》不哭者不孝,讀《祭十二郎文》不哭者不慈”。

武將

《後出師表》提到在第一次北伐到這次上表期間,去世的將領有趙雲、陽羣、馬玉、閻芝、丁立、白壽、劉合、鄧銅等及曲長屯將七十餘人。

僞作爭論

李敖[2]認爲《後出師表》並非出自諸葛亮之手。陳壽修《三國志》時未收錄《後表》。裴松之注《三國志》時,引用《漢晉春秋》的說法,《後出師表》並沒有收錄《諸葛亮文集》之中,而是出於東吳張儼的《默記》,這顯然不合常理。而且,《後出師表》內容與正史亦有出入,如“自臣到漢中,中間期年耳,然喪趙雲、……”即與《三國志》記載的趙雲卒年(建興七年,229年)不合。另外裏面的語氣非常沮喪:“然不伐賊,王業亦亡。惟坐而待亡,孰與伐之?”與《前出師表》積極的文辭截然不同。另外,諸葛亮此時獨攬大權,當時沒有人質疑北伐的前景,而文中卻談到“議者所謂非計”,不符合蜀漢當時的情況。因此有學者懷疑這是東吳諸葛恪爲了執行自己北伐政策而一手炮製的僞作。至今尚無定論。

成語

兩文中尤以《前出師表》的文學水平甚高,所以有很多成語爲後世所用。

《前出師表》中爲後世所用的成語:危急存亡之秋、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作奸犯科、猥自枉屈、三顧草廬和不知所云,名句有“五月渡瀘,深入不毛”。

《後出師表》中也有經常被引用的名句有“漢賊不兩立,王業不偏安”和成語“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