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崖山海戰到底有多慘烈?歷史影響又有哪些呢?

崖山海戰到底有多慘烈?歷史影響又有哪些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1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公元1256年,離南宋王朝壽終正寢還有20餘年。

這一年殿試金榜,誕生了宋末兩位足以光耀千古的民族英雄:文天祥、陸秀夫。

文天祥身材偉岸,據說達到了1.80米,惜字如金的《宋史》這樣描述他:“體貌豐偉,美皙如玉,秀眉長目,顧盼燁然。”健碩的肌肉,偏偏皮膚還白皙緊緻,吹彈可破,再看臉,一雙細長的丹鳳眼鑲嵌在美貌的臉上,顧盼生姿。

長成這副禍國殃民的模樣,還是才氣側漏的狀元郎,無論在哪個時代,這樣的男人都是男神。

和文天祥同歲的陸秀夫亦是人中龍鳳,自幼心懷大志,遠近聞名。長大以後,陸秀夫更是滿腹經綸、才華橫溢,又相當低調、謹慎持重,從不顯山露水,但做起事來乾淨利落。考上進士後被鎮守淮南的宋末名將——李庭芝慕名招入麾下,從此開始了仕途,深受器重。但是一直遠離軍隊、前線,未能親上戰場。

南宋末年戰亂紛爭的半個多世紀,涌現出了一批可歌可泣的人物。除了文官出身的文天祥和陸秀夫,還有一個人物不應該忘記——張世傑。

張世傑出生於金境內的范陽(今河北涿州),無地位無財富,只有一身武藝,他傾盡一生爲南宋最後的血脈浴血奮戰,卻最終孤柱難支,英勇殉國,可謂蕩氣迴腸。

1273年,襄陽城破。那年沒有郭靖、黃蓉守護襄陽,也沒有楊過燒燬20萬大軍的糧草,更沒有郭襄16歲的煙花。

德祐元年(1275),蒙古攻破安慶,兵鋒直指建康。南宋王朝危在旦夕,南宋臨安城裏,朝野上下亂成一團。面對節節推進的蒙古兵,南宋各級官員,紛紛拋下年僅4歲的宋恭帝趙㬎(xiǎn)棄職逃命。已經66歲的太皇太后謝道清,爲此在臨安朝中張榜痛斥公開逃竄的各級官員:

我朝三百多年,對士大夫以禮相待。現在我與新君遭蒙多難,你們這些大小臣子,不見一人出來救國。我們有什麼對不起大家?你們內臣叛官離去,地方守令舍印棄城……平日讀聖賢書,所許謂何?乃於此時,作此舉措,生何面目對人,死何以見先帝?

宋朝危亡,崩潰在即。對於許多人來說,史書上“疾風知勁草,板蕩識誠臣”的訓導,早已被逃生的恐懼所籠罩。以狀元出身的宰相留夢炎(1219-1295)爲首,文臣武將們紛紛棄官逃命。

南宋,這個自靖康之變以來就南渡偏安的政權,眼下,已搖搖欲墜。

崖山海戰到底有多慘烈?歷史影響又有哪些呢?

危難時刻,當各級官員紛紛出逃之時,時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散盡家財作爲軍費,迅速召集了一支上萬人的部隊積極抗元,開始了顛沛流離的抗元之戰,有朋友勸阻他說:

元兵三路直逼臨安,而你卻帶着一萬多人的烏合之衆去以卵擊石,這跟趕着一羣羊入虎口有什麼區別?

這位狀元出身的地方官員,回答說,我又何嘗不知,但國家危難,吾深恨於此,故不自量力,而以身徇之。

在蒙古鐵騎如泰山壓頂般南下的時候,文天祥最終沒能力挽狂瀾。

在江蘇虞橋,他臨時組織的毫無作戰經驗的義軍,被兇悍且久經戰陣的元兵屠戮殆盡,他不得不率領殘兵退保餘杭。德祐二年(1276),在危難之中,他被風雨飄搖的南宋朝廷,任命爲臨安知府,協助拱衛京師。

在當時,臨安城的陷落,只是時間早晚的問題。身爲元軍統帥兼宰相的伯顏志在必得,可他沒想到,那位在南宋危亡之際出任宰相的文天祥,竟然敢跟他抗爭辯論。惱怒之下,伯顏命令將文天祥拘押起來。

文天祥公開怒斥伯顏並被拘押的這一天,是德祐二年(1276)農曆正月二十四日。10天后,二月初五日,南宋朝廷在臨安向元軍投降。

爲了拱衛趙宋王朝最後的血脈,協助名將李庭芝一起抗擊元兵的進士陸秀夫,在南宋朝廷於臨安投降元朝之前,祕密護送着趙宋皇族最後的血脈——7歲的趙昰和5歲的趙昺,出走福州。

臨安之降後3個月,1276年5月,陸秀夫和趕來護駕的張世傑一起,在福州擁立趙昰登基,是爲宋端宗。此後,被元軍押解北上的文天祥,也在途中逃脫南下,歷經九死一生輾轉來到福州,並被任命爲右丞相知樞密院事。

在南宋王朝的末日,仍然有人用卑微卻高貴的生命,誓死捍衛着這個他們熱愛的祖國。

與當初在江西贛州組織兵馬勤王一樣,從元兵手中逃脫的文天祥再次出發,從1276年七月到1278年十一月,他先後組織義兵,一度收復了被元兵佔領的江西贛州、吉州等地。然而在永豐,他再次遭遇敗績,妻妾子女都被元兵俘虜。而在進軍廣東潮州過程中,他的軍隊又開始流行瘟疫,並奪走了他剩下的唯一的兒子。

文天祥已然一無所有,可他仍然在堅持戰鬥。

他率領着最後的殘兵一路轉戰,在退到廣東海豐時,被元朝將領張弘範部隊突然襲擊。猝不及防的文天祥最終被捕,倉促之中,他吞下腦子(龍腦)試圖自殺,沒想到自殺失敗。

這是他第一次自殺。

元將張弘範要他跪拜,他堅持不拜。張弘範又要求他寫信勸降陸秀夫和張世傑等人,文天祥卻說:“我無法保衛自己的父母,又怎麼可能教別人背叛自己的父母?”

崖山海戰到底有多慘烈?歷史影響又有哪些呢? 第2張

他寧死不降,在被元軍押解前往追擊宋軍時,他寫下了千古聞名的《過零丁洋》: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裏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當王朝即將覆滅,南宋皇族們放眼望去,那些當初共富貴的人,都逃跑了。剩下那些他們看不入眼的人,卻選擇了與他們同生死,共患難。

1278年,年僅9歲的趙昰在流亡的途中病逝,風雨飄搖的南宋流亡朝廷,在經歷幾任前帝的或死或降之後,年僅7歲的幼帝趙昺登基(年號祥興)。在左丞相陸秀夫和太傅張世傑的護衛下逃到崖山,在當地成立據點,準備繼續抗元。

而此時,元朝也正加緊滅宋步伐。就在陸秀夫張世傑擁趙昺駐崖山不久,在現時廣東和江西二省抗元的文天祥在廣東海豐縣的五坡嶺被元軍抓獲,南宋在在陸地上的抗元勢力覆滅。

祥興二年(1279年)正月,降元之將張弘範率元軍攻至崖門,元軍浩浩蕩蕩陸續抵達崖山,對南宋形成三面包圍之勢。

崖門,東有崖山,西有湯瓶山,兩山夾一海,地勢險要,易守難攻,進可出海禦敵、逃亡,退可據守內陸,可謂粵西海域之咽喉。宋廷在此設立根據地禦敵,是明智之舉。

面對巨大壓力,張世傑晝夜苦思破敵之策。有幕僚向張世傑建議應該先佔領海灣出口,同時保護向西邊的撤退路線。然而宋軍統領張世傑卻在戰略上犯了一個看似奇怪的錯誤,他否決了這個建議,他判斷蒙古人的優勢是騎兵,不擅水戰,必須依靠水軍與之作戰。不但不扼守進退自如的出海口,而是被動地退守崖山海港,設艦陣水寨,將千多艘宋軍船隻以“連環船”的辦法用大繩索一字形連貫在海灣內,並且安排趙昺的“龍舟”放在軍隊中間。同時下令盡焚陸地上的宮殿、房屋、據點……

有學者指出,正是張世傑軍事指揮上的致命失誤才導致了南宋的最終滅亡。然“宋朝滅亡於此,乃是時勢所向。“多方史料表明,張世傑當時乃是孤注一擲,做出了死的打算。他認爲南宋江山幾乎已全部被佔領,陸地分支軍事力量也是損失殆盡,縱然海戰打贏,復國希望亦是渺茫。與其終日流亡,不如爲南宋尋求一個轟轟烈烈的結局。

1279年,二月,陸秀夫和張世傑率領着殘餘的十多萬南宋軍民,與元兵展開了最後的戰鬥。公元1279年2月6日晚,我國古代史上最爲慘烈的一場大規模海戰畫上了句號。當日,風雨交加,宋元兩軍在珠江口西面的崖門銀洲湖海面上進行了最後的存亡決戰,海面被鮮血染紅。南宋戰敗,就此亡國。

不願屈服投降的陸秀夫,毅然揹着8歲的宋帝昺投海自盡。

在得知陸秀夫和宋帝昺跳海自盡的消息後,張世傑仰天長嘯,淚流滿面,在颶風中,張世傑也跳入滾滾波濤之中,追隨那個他爲之奉獻所有的王朝而去。

《宋史》記載,數日之後“浮屍出於海十餘萬人”,浮出海面的屍體有十餘萬。至此,飄搖中的大宋王朝宣告徹底滅亡。

文天祥在元軍船艦上目睹了崖山海戰,南宋被俘丞相文天祥在元軍艦船上親眼目睹了這一切,悲憤不已。

著名史學家陳寅恪先生在自己的著作中說:“宋文化是華夏民族文化的最高成就,宋文化是今後文化發展的指南,我國民族文化的更新,必將走上‘宋代學術之復興’,或‘新宋學’之建立的道路。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天水一朝。”

然而,崖山海戰的失敗,使得中國獨立發展的進程被打斷。隨着蒙元最終統一整個中國,中國第一次整體被北方遊牧民族所征服,一脈相承的數千年的中華文明斷層。中國古代高度發達的經濟、文化、科技、科舉與世族相結合的官僚制度、先進的政治制度(皇權已經開始受限)等都被打斷。中國文化巔峯的時代,隨着宋朝的滅亡而逐漸凋殘。

元社會中,舊有的綱紀、倫常、道德標準均被打破,金錢和暴力是社會大衆追求的。社會的道德水平迅速滑落,社會風氣持續惡化,而元雜劇中的潑皮無賴,貪官污吏,地痞流氓都成爲劇中主角。

有人認爲,崖山海戰標誌着古典意義華夏文明的衰敗與隕落,有“崖山之後無中華”這一說法。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