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李固是東漢少有的忠正大臣,爲何卻被逼死呢?

李固是東漢少有的忠正大臣,爲何卻被逼死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固是東漢時代著名的忠正鯁直的大臣,他堅決與樑冀一派腐朽勢力作鬥爭。他表現出來的堅貞、勇敢的鬥爭精神,與樑冀以及屈從樑冀淫威的人相比,成爲受到羣衆讚揚的另一種典型的歷史人物。

少年時代就胸懷大志

李固,漢中南鄭人,出身於一個官僚家庭。他的父親李邰,長於河圖、洛書、風星之學,漢安帝時,做過太常、司空。少帝時,做過司徒,曾參與擁立漢順帝的謀劃,被封爲涉都侯,但他卻辭讓了,大概是出於“亂世不當官”的緣故吧?李固自少年時代起就胸有大志,雖說是一個貴族子弟,然而毫無紈絝弟子的習氣。他好讀書,常不遠千里,跋山涉水,尋訪名師,研究學問,研究人生。他的知識面廣,上知天文,下曉地理,博古通今。在太學裏,也從不因自己是大官員的子弟而傲視同窗,同學們與他多年共學,都不知道他是朝廷大臣李邰的兒子。看來李固自學生時代起就不同凡響。他又結交四方有志之士,很多讀書人慕名而向他求學,他不急於功名,當時的司隸校尉五次推舉他做孝廉,益州刺史又舉他做茂才,他都沒有答應和接受,有的官府連連召他去做官,他也託病退去。他不願在學業未成之前,過早地踏入宦海。他雖然不急於去朝中做官,但他還是不斷掛牽着國家大事,對於當時外戚宦官的專橫造成的腐敗政治,更是憂心忡忡。王綱失墜,善政不行,每每想到這些,他心中就難於平靜。

李固生於永元八年(公元96年),到順帝時,他已是“三十而立”之年了,是該參與朝政的時候了。那時樑冀的父親樑商已握朝廷實權,並精心培植樑家勢力。就李固的氣質和個性來說,對這種外戚專權的局面又怎麼按耐得住呢?他自己要勇於參與朝政,也勸導別的有識之士不要在黑暗勢力面前退縮。

順帝即位,樑商掌權,爲了掩飾外戚專權的真相,有意徵召一些天下名士來朝廷當官,但多名不副實,其中唯有黃瓊爲李固所欽佩。然而黃瓊又極不樂意應召。當李固得知黃瓊已應召上路了,馬上寫信給他。李固寫道:“聽說您已渡過伊水、洛水、即將到萬歲亭,……如果說應該做一番濟世安民的事,現在正是時候了。有史以來,清明政局少,世俗混亂的時候多,倘一定要等待堯舜那樣的聖君,那末,有志之士就永遠無做事的時機了!常言道:‘堅直的東西易斷裂,潔白的易玷污’。陽春之曲雖然高雅,但和的人少,名聲大的人,很難做到名實相符。近來有些被朝廷徵召來的人,不是‘名聲太盛’就是‘純盜虛名’,但願先生深謀遠慮,大展宏圖,以付衆望。”李固言行一致,他對黃瓊的要求,也正是自己所要身體力行的。

對政局的設想

順帝在位時,東漢政局不穩,加上發生天災,人心就更不安了。陽嘉二年(133年),有地動、山崩、火災等異常現象,似乎天在發怒,警告當政的人們。朝廷爲此特下詔書,要求人們指出時政弊端,提出良策。在大家推動下,李固出來“對策”,一開頭他就疾憤地說:“古時候,當官是憑着品德,而今,當官只是憑着‘財與力’,多數官吏都以殺伐而獲得聲譽和遷升,而爲政‘寬和’不結黨營私的人,反而遭到‘斥逐”。李固的矛頭所向,首先對準外戚專政。他總結歷史經驗說:“自古以來,后妃家族之所以很少保持長久,主要是因爲他們爵位高,權柄重,而又不知剋制退讓,終於不得不顛仆毀敗。不要講遠,在此之前外戚閻氏專權受禍就是一例”。他不避諱地指出,“當今梁氏不僅壟斷皇后的位子而得到很高的爵位,而且梁氏子弟都跟着做官。掌握權勢,這是明帝、章帝時所未見過的事,應除掉以步兵校尉樑冀爲首的大權,使政歸朝廷。”李固還將矛頭指向宦官,他建議:“罷減宦官,奪其重權,設常侍二人,小黃門五人,使內朝與外朝同出一門,合爲一家,如此太平可致。”最初,順帝看了李固的建議之後,就取消了封宋娥的打算,諸常侍也都叩頭請罪了。但這都是先做做表面文章,裝裝樣子。李固自己做了一個議郎官。實際上樑家實權,不僅不減,而且樑商不久就拜爲大將軍,樑冀又升爲河南尹,權勢更加膨脹。而李固後來遭到誣陷,大司農黃尚爲他在大將軍樑商面前求情,僕射黃瓊力保,才作罷。拖延很久,纔再給他個議郎官。不久,他被外調去做廣漢的雒令。他一路赴任,在車子上顛簸着,心中的感觸萬端:不能在朝中整頓腐敗的政治,到一個小地方去做地方官又能起什麼作用呢?當他走到白水關時,終於下定主意,他解下印綬,回到故鄉漢中,閉門不與人交往。大將軍樑商認爲李固與一般反對派不同,還有可用之處,故對李固採取一打一拉的策略。當李固在家賦閒不到一年的時間,又提拔他爲從事中郎,回到朝廷。但李固畢竟是李固,並沒有因爲樑商給他升了官,而放棄反對外戚專權的鬥爭。

李固對當時的樑商還看不透,認爲他雖以皇后的父親的身分輔政,但對自身還有所約束,假如他能帶放棄權勢,外戚專權的事就好解決了。於是,李固上奏,建議樑商辭退高位,作個表率。李固寫道:“爬得太高則有危險,水太滿了則會溢出來,月圓了會缺,日頭當頂就向下移。如今大將軍功成名遂,爲了保全名聲和享有福壽,避免憂禍,可以自動引退。假如你能這樣,就不是一般的貪榮祿好權位的外戚之輩所能同日而語的了。我之所以這樣講,是爲了報答你知遇之恩。”結果呢?樑商卻不解李固的一片赤誠,不領李固的情。於是,樑商又藉故將李固調離朝廷,去做荊州刺史了。樑商死後,樑冀繼承父職爲大將軍,而李固還在地方上,他曾告發他的直屬部下南陽太守高賜的貪贓不法行爲,高賜等害怕了,就去行賄大將軍樑冀,求樑冀救救他,樑冀派人持文書急救,可是李固不買賬,樑冀救之愈急,李固就抓得愈緊。後來,樑冀只得釜底抽薪,把李固調去做泰山太守。由於李固治理地方有政績,聲望愈來愈高,有志之士將振興朝政的希望寄託在他身上,要求他回朝執政,樑冀出於社會的壓力,不得不同意將李固調回朝廷,自此李固與樑冀在朝廷內開展了更激烈的鬥爭。

堅決反對樑冀專權

李固的着眼點始終是用人的問題,用他心目中正直的人去代替驕侈循私的外戚。他一到京師,就給順帝上疏,強調治理國家以廣集賢人爲道。他指出,順帝初即位時,曾聘南陽樊英、江夏黃瓊、廣漢楊厚、會稽賀純,這對天下有智之士,鼓舞很大,都樂於等待錄用。可是曾被召聘的人,一到朝廷後,並未真正得到重用,如楊厚、賀純託病還鄉。黃瓊久處議郎之職,得不到升遷。李固建議召回楊厚,重用已在朝的黃瓊、周舉、杜喬。與此同時,他還推薦了在野的陳留楊倫、河南尹存、東平王惲、陳國何臨。清河房植。他的建議部分得到實現,順帝徵用了楊倫、楊厚等人,升遷了黃瓊、周舉,並任用李固爲大司農。同時對朝政亦稍有整頓。

正當年將三十左右的順帝想依靠李固、杜喬、黃瓊、周舉等人有所作爲之時,突然病逝。李固想改革朝政,沒有順帝這個依靠了。樑冀要阻撓李固改革朝政,必須抽掉李固的依靠,而李固要改革朝政,就必須要有一個可以依靠的皇帝。從而順帝死後,立誰爲帝,就成了李固與樑冀之間的鬥爭焦點。

在樑冀的把持下,立了二歲的劉炳爲衝帝,樑太后臨朝聽政,大將軍樑冀參錄尚書事,掌握實權。李固升爲太尉。第二年幼小的衝帝死,再立誰爲帝呢?李固有所警覺。他看中了“年長有德”的清河王劉蒜,於是對樑冀說:“現在再立皇帝,就應選年長有智慧有德性的、可以親自主持朝政的人,不要再像鄧、閻外戚利用皇帝的幼弱,願大將軍慎重考慮這件大事。”這正擊中了樑冀的要害,樑冀怎麼會同意呢?結果,樑冀一意孤行,立了八歲的樂安王劉纘爲質帝。上次立帝,是李固略有疏忽而輸了,這次李固先有勸告,樑冀不聽,又輸了。

樑冀在立帝的問題上,雖然屢取勝,但是李固在朝,始終是樑冀的心腹之患。於是樑冀就縱容曾經被李固裁減的官員誣告李固。說什麼李固假公濟私,行爲不軌,離間皇族、外戚、大臣之間的關係,網羅門徒,自成一黨,有功則歸於自己,有過則歸於帝,任意斥逐大臣,作威作福。這是給李固畫的像嗎?不,恰是給樑冀自己畫的像。真是惡人先告狀,何患無詞?樑冀和樑太后大權在手:要殺一個大臣是很容易的,不過,現在覺得還不到非殺李固不可的時候,先給他一個警告吧。

質帝雖然只有八歲,但很早慧,他把樑冀的專橫都看在眼裏.記在心中,樑冀也很忌畏質帝,恐有“後患”。一次在上朝時,質帝看到大將軍那副橫行無忌的傲慢相,實在耐不住了,目指樑冀對羣臣說:“此跋扈將軍也”。這麼一句話,儘管聲音很小,但還是傳到樑冀耳中,他深爲惱怒。密使左右親信,在煮餅中放了毒物,小皇帝吃了煮餅胸腹煩悶劇痛,他叫人趕快召有膽有識的太尉李固,李固匆匆趕到宮中,急問病因,質帝說:“吃了煮餅,腹悶,得水喝,還可活命。”樑冀在一旁阻攔說:“恐怕要吐,不可喝水。”話音未絕,質帝暴死,李固伏屍痛哭,要追查審訊侍醫,樑冀怕此事泄露,對李固更加懷恨在心。

在立皇帝上的鬥爭

質帝死,下一步立誰爲帝呢?當然是更爲激烈的一場鬥爭,樑冀兩次立幼主的得逞和質帝的慘死,更激勵了李固在第三次立帝問題上要以死力爭了。這次爲了壯大聲勢,他聯合司徒胡廣,司空趙戒先給樑冀寫信說:“天下不幸,近年之間,‘國祚三絕’,今當立帝,這是天下的大事,臣等明白太后的一片心意,將軍操勞。望詳擇一人,務必繼存聖明,臣等也是愚忠一片,非常掛念此事。按過去廢立的老章程,立皇位繼承人,未嘗不詢訪公卿,廣泛徵求大家意見,使之上應天意,下合衆望。古語說:‘以天下給人易,爲天下得人難’,我朝歷史表明,皇位繼承人立得準,就興;否則就要導致滅亡,這是使人憂愁的事,也是最重要的事,豈可不深思熟慮?”最後李固大聲疾呼地說:“悠悠萬事,唯此爲大,國之興衰,在此一舉!”李固寫這封信的目的,是要告訴樑冀,在這次立帝問題上,你梁氏不能獨斷獨行,我李固不允許你們獨斷獨行。

李固是東漢少有的忠正大臣,爲何卻被逼死呢?

樑冀得書後,不得不召集羣臣議論立帝的事。按照樑冀的本意是要立已準備娶他妹妹的蠡吾侯劉志爲帝,這時劉志也正在京師。而李固聯合胡廣、趙戒、杜喬堅持要立清河王劉蒜,博得大多數朝臣的贊同。樑冀一時還拿不出理由來排斥衆議,然而頗憤憤不樂。老謀深算的宦官曹騰猜透了樑冀的心事,看準了時機,於是就在當天深夜訪樑冀。他作爲宦官權益的代表,以利害關係去說服樑冀,要當機立斷,立劉志爲帝。他對樑冀說:“將軍累世爲皇后至親,統攝萬機,並且賓客又那麼多,又頗多過失。清河王嚴明,假如他即位做皇帝,那麼將軍受禍的日子必定不會長久了。不如立蠡吾侯,可以長保富貴。”樑冀何嘗不知道曹騰所講的這層利害關係,只是礙於羣臣異議,一時還難於決斷。經曹騰這一番煽動,就顧忌不得了。他怕夜長夢多,第二天又重新朝議。樑冀擺出一副氣勢洶洶的架勢,一開口說話就言辭激切,殺機畢露,不容冒犯。自胡廣、趙戒以下無不爲他的淫威所嚇倒,都異口同聲地說;“惟大將軍之命是從”。唯獨李固與杜喬還堅持自己原來的意見,與樑冀爭辯。驕橫不可一世的樑冀,當然惱怒得很,無容李固、杜喬辯駁,厲聲宣佈“罷會”。堅強的李固,並未因此而絕望。他知道朝臣之所以表示服從樑冀的意見是被迫的,內心還是向着他的,人心還是可以利用的,所以他又寫信給樑冀,但是對樑冀這種無惡不作的人,抱任何幻想都是多餘的,李固對這一點是估計不足的。李固的再一次勸導,不僅絲毫未打動樑冀的心,反而使他更加激怒。李固任太尉,位高而無權,要說有權,也是有參加朝議的發言權。現在,樑冀爲了排除李固對他的干擾,連這個發言權也不給他了。樑冀串通樑太后先罷免李固的太尉,然後在不平靜的氣氛中,如願以償地立蠡吾侯劉志爲桓帝。

雖死猶榮

李固是東漢少有的忠正大臣,爲何卻被逼死呢? 第2張

假如說李固對樑冀估計不足的話,樑冀對李固卻是有足夠的估計的。樑冀總覺得李固活着對他是一種威脅。建和元年(147年)十一月,劉文與劉鮪聯合謀立清河王劉蒜。這件事正好與李固要擁立劉蒜不謀而合,恰好給了樑冀陷害李固的口實。李固被誣與劉文、劉鮪同謀罪而下獄。李固的下獄,引起了社會上的極大震動。王調和趙承等數十人帶着鐵銬木枷去宮廷上訴辯誣,準備與李固一同下監,樑太后害怕事情鬧大了,不得不將李固放出來。

李固出獄,京師全城的人們歡喜若狂,街頭巷尾皆呼萬歲。李固如此得人心,使樑冀、樑太后大爲震驚,這更加使樑冀害怕李固的存在,本來事情就是僞造出來的,僞造的東西否定容易,重新肯定也不難,只要大權在握就行了。於是樑冀又上奏樑太后,再一次指出李固與劉文、劉鮪合謀確有其事。就這樣,李固含冤被處死,享年五十四歲。

與李固同時被害的,還有杜喬。杜喬曾任光祿大夫。桓帝立,免李固太尉職,任胡廣爲太尉,。樑冀爲了分化李固與杜喬的關係,又要杜喬代胡廣爲太尉。可是杜喬並未因此而放棄與樑冀的抗爭,他利用太尉的職位處處與樑冀作梗。自李固被廢后,朝廷內外都很喪氣,人們說話做事都小心謹慎,畏畏縮縮,唯獨杜喬正言厲色,從不屈從,朝野就將希望寄託在他身上。因此,樑冀將杜喬視爲又一個李固,以李固同樣的罪名將他處死,與李固一同暴屍於城北。

李固臨死前給胡廣、趙戒寫了一封絕命書。他寫道:“我李固既然受了朝廷的厚恩,就應竭盡全力,不顧冒生命的危險,立志扶持將要傾倒的王室,使它中興起來。料想不到一旦遭到梁氏外戚的迷謬,你們這些人就屈從了,把個人的安危放在前頭,顛倒了吉凶和成敗,從此漢家的衰落也就無法挽回了。你們身居要職,享受奉厚的俸祿,眼見王室即將傾倒而不扶,難道還有比這再大的事嗎?我相信公正的史學家,決不會出於畏懼之心,而放棄過它。我李固雖然死了,但是死得其義,沒有什麼好懊喪的。”

李固對樑冀這類人作了他力所能及的鬥爭,對他們要說的話都說了,再要說不僅是浪費口舌,而且玷污了自己。他對死是有充分準備的,他臨死前想到了胡廣、趙戒,不是偶然的,因爲他們倆與李固一同寫信給樑冀,但一看到會帶來殺身之禍,就臨陣脫逃。在李固看來,樑冀之所以鬥不倒,就在於胡廣、趙戒這一類人的軟弱。李固認爲貪生怕死臨陣脫逃是可恥的。這種人雖生猶死,逃不掉歷史的懲罰。死得其義,雖死猶生。李固被樑冀所害,是死得其義,故他以此爲榮。李固死得壯烈,他沒有悲傷。當李固暴屍於野之時,也是胡廣、趙戒受封之日,那一時間,真是“天儘管那麼高還是不敢伸直腰,地儘管那麼厚還是怕踏入陷井”。可那畢竟是一時間事。李固相信歷史會給他作出公正的結論,李固沒有錯,歷史確實沒有辜負他的期望。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