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僕固懷恩是安史之亂的大功臣,爲何卻最終造反呢?

僕固懷恩是安史之亂的大功臣,爲何卻最終造反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僕固懷恩是唐朝中期名將,僕固懷恩是平定安史之亂的大功臣,但最終卻被迫造反,成爲叛將。在平定安史之亂過程中,僕固懷恩戰功卓著,可以與郭子儀、李光弼並列。爲了大唐王朝,僕固懷恩滿門忠烈,他家先後有46人戰死沙場,他的兩個女兒也嫁到回紇和親,但是他爲何舉兵造反?

有唐一代,大唐氣度開闊,廣攬四方英才,許多異族人才也得以爲大唐效力。僕固懷恩就是其中一例。僕固懷恩雖是鐵勒九姓出身,卻忠於大唐,在“安史之亂”爆發後,僕固懷恩跟隨名將郭子儀參與平叛,屢立戰功,爲收復兩京,擊敗史思明立下大功,全家有46人死於平定“安史之亂”的戰爭中,他的一個兒子僕固玢在和同羅的戰爭中兵敗投降,後又乘機逃回。僕固懷恩見了兒子便破口大罵,指責其不忠不孝,並將其當衆斬首。其大義滅親讓人不由心生敬佩。

爲了換取回紇出兵,僕固懷恩甚至把兩個女兒嫁給了回紇可汗,僕固懷恩的功績也得到唐德宗的認可,位列第二次“凌煙閣功臣榜”第一位。但是,就是這樣一位功勳卓著的戰將最終卻不得不起兵叛唐,落得身死名敗的下場。迫使僕固懷恩起兵叛唐的原因比較複雜,既有他本身性格缺陷,又有“安史之亂”後唐廷對手握兵權的有功之臣的忌憚因素,更有宦官集團當權對僕固懷恩的厭惡和打壓因素。

僕固懷恩出身西域鐵勒九姓中的僕固部落,《唐會要·鐵勒傳》記載了鐵勒九姓的範圍:回紇、拔野古、同羅、僕骨、多濫葛、思結、阿跌、渾、斛薩。貞觀二十年,以薛延陀破滅,鐵勒九姓相率歸附唐朝,唐於其地分別置瀚海、燕然等都督州府,以其首領爲都督、刺史,職位世襲。到了僕固懷恩這一代,已經是入唐後的第四代,成爲了徹底的大唐子民。按照鐵勒九姓有從軍的傳統,僕固懷恩早年就投入軍旅,曾追隨名將王忠嗣,戰鬥在西北邊疆地區,因其“善格鬥,達諸蕃情,有統御材”,在朔方軍中漸露頭角。

天寶十四年,“安史之亂”爆發。次年,潼關失守,哥舒翰兵敗被俘。消息傳到長安,唐玄宗率太子李亨、楊貴妃等人西逃。在太子李亨與禁軍龍武軍統領陳玄禮的授意下,行至馬嵬驛,禁軍發動兵變殺楊國忠及楊氏姐妹,並逼唐玄宗李隆基縊死了楊貴妃。在此之後,唐玄宗不敢再北行前往朔方召集軍隊平叛,選擇南下前往四川避難,任命太子李亨爲天下兵馬大元帥,前往朔方主持平叛。太子李亨在崔圓、李泌等人的支持下,在靈武即位,遙尊唐玄宗爲太上皇。

僕固懷恩是安史之亂的大功臣,爲何卻最終造反呢?

此時的僕固懷恩立即率所轄朔方軍趕赴靈武,與郭子儀和李光弼等人一起承擔起抗擊安史叛軍的重任。在最初的艱難階段,唐軍戰事一度不利,但是僕固懷恩忠於大唐,甚至不惜斬子立威,振奮軍心。他的兒子僕固玢在與安史叛軍同羅部的戰爭中,兵敗被俘,後來又藉機潛逃回唐軍陣中。僕固懷恩沒有包庇兒子,“斥而斬之”。再度與同羅部交戰時,僕固懷恩與另外一個兒子僕固瑒身先士卒,最終三軍用命,大破同羅部。

在隨後的收復長安洛陽兩京的戰爭中,僕固懷恩均奮勇爭先,戰績輝煌,史稱“堅敵大陣,必經其戰,勇冠三軍。”爲了效忠大唐平定叛亂,僕固懷恩一家有46人爲國殉難,可謂滿門忠烈、居功至偉。此外,爲了幫助唐肅宗儘快收復長安,僕固懷恩利用出身的優勢,遊說回紇出兵幫助,並將自己的兩個女兒嫁給回紇可汗。

公元763年,隨着史朝義兵敗自縊,爲期將近八年的“安史之亂”終於結束。戰後唐廷論功行賞,僕固懷恩被晉升爲尚書左僕射兼中書令、河北副元帥、朔方節度使、加太子少師銜,實封一千一百戶、大寧郡王。

安史之亂結束後,唐廷對手握重兵的將領們特別是異族將領心有餘悸,畢竟安祿山的殷鑑在前。於是,唐代宗便在宦官的慫恿下,開始對郭子儀、李光弼等名將下手。平叛中立下不世之功的郭子儀、李光弼先後被明升暗降剝奪了兵權。勇將來瑱因得罪了宦官被貶賜死。此時的僕固懷恩得罪了宦官駱奉,駱奉上表稱僕固懷恩意圖謀反。僕固懷恩憤怒地上書陳述自己的六大罪狀:

“第一、昔日同羅叛亂,臣爲先帝掃清之;第二、臣子僕固玢爲同羅所虜,得以逃歸,我斬之以令士卒;第三、臣二女都遠嫁外族,爲國和親,蕩平叛亂;第四、臣與子僕固瑒不顧生死,爲朝廷效力;第五、河北新附,節度皆握強兵,臣撫綏以安反側;第六、說諭回紇,使入援討叛,天下既平,送之歸國。臣既負此六罪(六功),真該萬死。且平賊克難以來,英勇力戰,全家爲朝廷而死者四十六人,今郭子儀先被猜忌,臣現在又遭詆譭,弓藏鳥盡,信非虛言。”

在這種情況下,深感無法獲得唐廷信任的僕固懷恩被迫起兵反唐。爲了應對僕固懷恩,唐代宗召被解除兵權的郭子儀入朝,命其平定僕固懷恩叛亂。唐代宗對郭子儀說:“懷恩父子負我實深,朔方將士皆思公如枯旱之望雨,公爲我鎮撫河東,則諸將士一定不與懷恩同反”。由於郭子儀久在朔方軍任職,軍事威望明顯高出僕固懷恩一籌,因此,僕固懷恩的部下紛紛倒戈,被迫北逃至靈州暫時穩住陣腳。

永泰元年(765年)九月,僕固懷恩聲稱唐代宗去世,再度引吐蕃、回紇、吐谷渾、党項、奴剌等部總共數十萬人來犯,郭子儀率兵抵禦。僕固懷恩的母親責怪他不該造反,提刀追着要殺他,"吾爲國家殺此賊,取其心以謝三軍"。僕固懷恩聯合吐蕃、回紇等軍隊,南下進攻關中。最終,郭子儀第二次領兵對抗僕固懷恩,僕固懷恩久攻不下,暴斃于軍中。

迫使僕固懷恩起兵叛唐的原因比較複雜,既有他本身性格缺陷,又有“安史之亂”後唐廷對手握兵權的有功之臣的忌憚因素,更有宦官集團當權對僕固懷恩的厭惡和打壓因素。

首先是僕固懷恩自身性格上缺陷。

作爲胡人出身的武將,僕固懷恩性格耿直,遇到不平之事喜歡立馬懟回去,這就使得他在朝堂上得罪不少人特別是宦官而不自知。郭子儀之所以能在皇帝和宦官們的猜忌之下得到善終,不僅僅勞苦功高,更是他性格低調,放棄兵權換取皇帝安心,甚至在宦官魚朝恩一再打壓甚至挖掘郭子儀祖墳的情況下都沒有勃然大怒,還主動自責認爲這是自己殺戮過重的報應,最終使得魚朝恩感到愧疚,不再與郭子儀爲敵,與其握手言和。

其次,“安史之亂”平息後,唐朝皇帝無法再完全信任武將,對他們相當忌憚。

由於唐廷過於信任安祿山,導致安祿山勢力做大,進而發動戰爭,唐廷歷時八年才平息“安史之亂”。公元763年正月,“安史之亂”平息後,按照慣例,平定戰爭有功的將領們將得到豐厚的封賞。唐廷雖然對立有頭功的郭子儀李光弼大加封賞,卻是“明升暗降”被剝奪兵權,,明顯是忌憚武將們的兵權,平定安史之亂的勇將來瑱也因爲得罪了宦官被貶賜死。這使得手握兵權的僕固懷恩如芒在背,擔心自己成爲下個清算對象。

最後,宦官集團對僕固懷恩的打壓詆譭迫使僕固懷恩不得不舉起反旗。

僕固懷恩是安史之亂的大功臣,爲何卻最終造反呢? 第2張

廣德元年,僕固懷恩奉命護送自己的女婿回紇可汗和女兒回漠北,宦官、監軍駱奉先誤信將軍辛雲京的謠言,向朝廷誣告僕固懷恩與回紇勾結。僕固懷恩無法自明。代宗遣宰相裴遵慶慰問,僕固懷恩見到裴遵慶之後,抱着他的腳大哭,裴遵慶讓他入朝以示清白,但將行之時,副將範志誠勸他說:“您已經被朝廷嫌忌,爲什麼還要去不測之地呢?難道沒看見李光弼、來瑱的下場嗎?這兩個人功高不賞,李光弼被奪權,來瑱被殺,您不爲自己着想嗎?”聽聞此言,僕固懷恩便不肯入朝,決定派一個兒子進京,又被範志誠勸止。

僕固懷恩無奈之下,派出自己的兒子攻打辛雲京,並聯合吐蕃,回紇等國家進攻唐朝,僕固懷恩的母親責怪他不該造反,提刀追着要殺他,“吾爲國家殺此賊,取其心以謝三軍”。唐廷派人招他入朝,他又畏懼受到宦官的暗害不敢入朝明志。公元765年十月,僕固懷恩再次聯合吐蕃回紇進攻長安,郭子儀率軍抵禦。當月,僕固懷恩死於鳴沙軍中。唐代宗得知這一消息表示很遺憾,“懷恩不反,爲左右所誤耳”。

作爲一名異族將領,僕固懷恩忠於大唐,爲平定“安史之亂”立下大功,卻因得罪了宦官遭到陷害,無奈之下,僕固懷恩只得起兵反抗,最終死於軍中,還被後世列入《叛臣傳》,實在是有點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