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于禁深受曹操器重,爲何曹丕卻對他冷嘲熱諷?

于禁深受曹操器重,爲何曹丕卻對他冷嘲熱諷?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8.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于禁就像是那副讓人恨不得扇自己耳光的牌。剛抓兩圈就聽張了,打到最後卻點了個大炮。他的事情史書上寫得很清楚,只是仔細琢磨時候會覺得哪兒哪兒都不對勁兒。

于禁深受曹操器重,爲何曹丕卻對他冷嘲熱諷?

于禁最早是鮑信招募來打黃巾的,後來鮑信投了曹操,于禁也就跟過來了,歸王朗管。王朗跟他一聊,發現人才啊,就推薦給了曹操,於是就有了後來的于禁。

于禁這輩子最出名的是一頭一尾兩場仗。他的封神之戰是淯水之戰。早在建安二年張繡反叛,突襲曹操。曹軍被衝得潰亂,只有于禁的部隊還能保持陣型。于禁在有序地撤退中發現改編的青州兵(黃巾軍降卒)作亂,於是順手給收拾了。青州兵打不過他,只好噁心他,跑到曹操那惡人先告狀:于禁造反了。

曹操尚在信與不信之間,于禁又幹了件不識時務的事:不來解釋,反倒是深溝厚壘,佈陣防禦。曹操一看,這是真反了啊。這時候于禁才晃盪過來:我沒反,敵人就在後面,我覺得解釋是小事,禦敵是大事。曹操一看,我身邊還真沒第二個能和你一樣冷靜的人,絕對帥才。

他的最後一戰就是樊城的“水淹七軍”。當時他帶着龐德趕到樊城幫曹仁對抗關羽。曹仁負責死守樊城,而於禁率七軍(三萬人左右)屯於城外,與樊城成掎角之勢。

只是名將也犯錯誤,不知地利。于禁七軍屯于山谷之中,遇天降暴雨漢水猛漲,七軍盡成魚蝦。而關羽卻早早地準備了戰船,乘勢來攻。最終龐德死節,于禁投降。

于禁之死是他從東吳回到魏國,當時已經是曹丕已經稱帝。曹丕一方面安慰于禁並封官,另一方面卻在他去拜謁曹操陵墓時,畫他投降時的情景給他看。最終於禁羞愧而死。

所以,于禁一生的轉折就是他的投降,而這個投降的確讓人非常看不懂。

于禁號稱“外姓第一將”。建安二十一年曹操稱魏王之後,于禁和樂進就併爲左右將軍。當時五子良將中的其餘三將和他們差着不小的級別(最接近的是張遼的徵東將軍,其餘張郃的蕩寇將軍和徐晃的平寇將軍,均爲四品以下的雜號將軍)。

印象中的于禁是個古板嚴厲的人。最早昌豨和他是不錯的朋友。只是昌豨爲人反覆,對曹操降了又叛。曹操派夏侯惇和于禁領兵,昌豨扛不住夏侯惇,就向于禁投降了。衆將都覺得肯定是押送曹操發落,誰知于禁不這麼辦,直接含淚砍了。別人說,你這是何苦。于禁說:曹操軍令,對圍困後投降的不予寬容。我不能因私廢公。曹操知道後,反過來嘆昌豨命苦:你該向我投降啊,還是不瞭解于禁啊!但由此更加器重於禁。

于禁深受曹操器重,爲何曹丕卻對他冷嘲熱諷? 第2張

這樣一個讓人不爽的人最後選擇偷生乞降,倒是一個典型壞蛋結局——裝了半輩子,關鍵時刻露餡了。可還有讓人奇怪的地方:

于禁是名將,百戰知兵。放眼三國時代,擱哪都是緊缺人才。如果他真的降了關羽,按當時劉備的習慣,即便不給實權,肯定也會封個不着四六的將軍以示榮寵。但是沒有。關羽死後,于禁輾轉東吳,曾和孫權並馬連轡,可見孫權也是極看重的,但也沒有任何表示,這很奇怪。比如馬超、呂蒙之類的降曹,曹操即不封官也不加害,反而以白身朋友相待,實在難以想象。

于禁投降關羽後,其所部數萬士卒得以保全,甚至耗費了關羽的大批糧草。既不殺也不用,也不遣散,這也挺奇怪。曹操收黃巾降兵組成青州軍,官渡後對河北降卒則是坑殺,這是當時的常規方式,也許是關羽還來不及處理吧?

演義中關羽投降曹操時,變成“屯土山關公約三事”,看上去這種約三事放在於禁身上更合適:“放下武器不抵抗,換取保全降卒,而他自己不做降臣。”只因當時即便決死也無法一戰。考慮到他曾經在淯水之戰的經歷,舍自己名節換士卒生命的事未必做不出。至於龐德力戰而死,也未必不是同樣的目的,如果無人力戰,那投降又怎會被重視?只可惜很快關羽就死了,繼而曹操也沒了。當事人和能解釋的人都沒了,他就是渾身是嘴也沒人信了。

心思陰沉的于禁遇到了更加陰沉的曹丕,最後臊死了。這說明這種名將的傲氣是刻在骨子裏的,只是曹丕也不知拿他該怎麼辦,也許是想殺殺心氣先晾着,結果沒成想給弄死了。

無意給於禁翻案。只是覺得黃巾、袁紹、劉備等等都搞不定的人物,曹魏外姓第一將,百戰餘生的于禁會忽然怕死實在奇怪。即便他擺開一個要拼命的架勢,最後被擒,關羽也未必會殺他吧?只是士卒就難說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