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李世民殺死李元吉和他兒子,不怕弟媳楊氏報復嗎?

李世民殺死李元吉和他兒子,不怕弟媳楊氏報復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李世民的故事,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李世民納弟媳楊氏爲妃這件事情做的很低調,甚至是在不知不覺中進行,因爲那是玄武門之變幾年後的事情了,由此足見李世民的謹慎態度。但就該事件而言,在當時並沒有引起太大的反響,其影響力甚至還不如李世民娶隋煬帝之女受到關注。因此,我們可以推測,李世民納楊氏爲妃存在一定的合理性,其本身意義要大於可能受到身體上的傷害,或道德倫理上的譴責。

首先是年齡。李世民比李元吉年長5歲,玄武門之變時,李世民28歲,李元吉23歲。古人有早婚、納妾的習俗,介於達官顯貴有先天的優渥條件,謹在此方尤其突出的表現,因此推測楊氏當時的年齡並不大,應該在20歲之下。這樣一來,假如李世民是在五年後納楊氏爲妃,那麼當時的楊氏不過是一個花信之年的美少婦。這可能就是李世民一直惦記楊氏的主要原因。

李世民殺死李元吉和他兒子,不怕弟媳楊氏報復嗎?

其次是生育問題。因爲史書對於李元吉家室的記載很是模糊不清,究竟是誰爲李元吉生下五個兒子也不得而知。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即楊氏並沒有爲李元吉生孩子子,或者是還沒有來的及生,李元吉就去世了。而唐朝延續南北朝風俗,皇室遺孀是不允許改嫁,也不遣散回家,而是送入寺廟,度過餘生。對於楊氏的美貌,李世民可能垂涎已久,因此他會做暴殄天物的事情。也不忍心眼睜睜看着楊氏青燈古佛,寂寥一生。

另外就是楊氏的身份問題。唐朝是一個崇尚貴族風氣的朝代,特別是在唐朝的前半期表現的最爲突出。因此,唐朝貴族婚姻多講究“門當戶對”,或乾脆就是赤裸裸的政治聯姻。而楊氏的身份高貴自不必說,因爲關隴楊氏家族是一個從東漢時期就延續下來的世襲貴族。同時,其政治影響力更不容小覷。因此,於李世民來說,納楊氏猶如錦上添花。

所以,通過上述幾點分析,於李世民來說,無論是生理享受,還是心理的滿足,亦或是政治力量的獲取,納楊氏爲妃的利要大於弊。

李世民殺死李元吉和他兒子,不怕弟媳楊氏報復嗎? 第2張

那麼,李世民不怕楊氏報復嗎?

其實這是一個最不用擔心的問題。因爲題目中所提到五個兒子被處死事件與楊氏並無直接關係,簡單說就是遇難的不是楊氏自己生的兒子。既然沒有喪子之痛,何來的仇恨報復!當然不排除楊氏對李世民的做法懷有的成見。但隨着時間的推移,楊氏心中的不悅會逐漸煙消雲散。更何況,如果李世民沒有把楊氏放在心上、“回爐再造”,那麼於楊氏來說將是一種喪夫後的雪上加霜。因爲她年輕的生命之花還沒有完全綻放就被無情凋謝。因此,被李世民俺愛,接受李世民,是楊氏最好的選擇。所以,李世民也完全沒有被報復的顧慮。

總之,李世民心思縝密,每做一件事情都要深思熟慮、權衡利弊。玄武門之變,李世民不光處死了李元吉的五個兒子,而且大哥李建成的五個兒子也一同愛戮,所幸免的只是一些永遠掀不起風浪的女眷。值得一提的是,李建成的五個兒子基本嫡出,即母親爲李建成的結髮之妻鄭觀音。玄武門之變後,李世民對嫂子敬而遠之,絲毫不敢有覬覦之心,原因不外乎兩點:

一、受道德倫理的制衡。因爲李世民生母竇氏早逝,鄭觀音扮演的是一個“老嫂爲母”的角色。如果李世民惦記嫂子,不僅吃相難看,簡直就是恬不知恥。李世民恰好有自知之明。

二、對仇恨的忌憚。因爲喪夫失子於鄭觀音來說是永遠無法抹去的傷痛,所以鄭觀音寧願一入寺廟,一邊用晨鐘暮鼓去淹沒內心的傷痛,一邊撫養那些尚未成年的孩子。如果李世民納了鄭觀音,無論於誰,都是一種如芒在背、生不如死的體驗。

因此,李世民做事情力求恰如其分,恰到好處,適可而止,而不會自尋煩惱、引火燒身。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