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安史之亂時吐蕃攻入長安,爲何待了半個月就撤兵?

安史之亂時吐蕃攻入長安,爲何待了半個月就撤兵?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4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安史之亂的故事,感興趣的讀者可以跟着小編一起看一看。

天寶十四年(755),原本身兼范陽、平盧、河東三節度使的安祿山,發動屬下唐兵,聯合同羅、奚、契丹、室韋等外族,發起了以討伐楊國忠爲名的叛亂,奉密詔剷除奸臣,號稱"憂國之危"。

由於時值唐玄宗的"開元盛世"之下,邊境以外的戰爭已經是很少發生了,更別說是發生在國內的叛亂了。內陸唐軍疏於訓練,壓根沒什麼戰鬥力,以至於安祿山的軍隊沒有碰上多大的障礙,就佔據了大部分地區。

安史之亂時吐蕃攻入長安,爲何待了半個月就撤兵?

安史之亂雖然最後以唐朝的勝利而告終,卻讓諾大的唐朝的國勢漸漸盛極而衰,可以說,安史之亂雖然規模看起來沒有想象中那麼聲勢浩大,但是其對唐朝的破壞卻是十分恐怖的,是唐朝由盛轉衰的重要節點。

在安史之亂中,比起那些反叛軍還有着更加危險的情形發生,那就是原本就在西方盤踞,對唐朝的土地垂涎欲滴的吐蕃,趁着這個機會一度長驅直入,甚至攻入了大唐首都長安。可爲什麼唐朝沒有因此直接走向終結,而是以吐蕃駐軍長安十五天後就匆匆撤軍收尾,這又該從何說起?

首先來客觀分析一下爲何吐蕃能夠做到直取都城長安,唐朝軍隊真的已經抵禦不了吐蕃的軍隊嗎?史料記載,在寶應二年(763)吐蕃大軍攻陷了奉天(今陝西乾縣),直逼都城長安,嚇得剛剛即位不久的唐代宗李豫逃到了陝州避難。吐蕃可以說是沒有遭到多少阻攔,很輕易地就攻下了都城長安,不僅如此,吐蕃還順勢立了唐宗室廣武王李承宏做他們的傀儡皇帝。

就算後來吐蕃很快就退兵了,但是畢竟國家都城被佔領,還建立了僞政權,絕對可以說是唐朝最恥辱的一段時間。爲何唐朝這麼容易就將長安拱手讓人了呢?原因其實還在安史之亂上。

安史之亂時吐蕃攻入長安,爲何待了半個月就撤兵? 第2張

安史之亂於天寶十四年(755)開始,一直持續到了寶應二年(763)纔算是平反,其中經過了八年的時間。而在安史之亂中,吐蕃在唐朝的西南方不斷作亂,逐漸侵佔了唐朝西南方,幾乎五分之一大小的領土。而在安史之亂徹底平定,終於能抽調出力量去對抗吐蕃時,吐蕃做出了奇襲的決策。

沒錯,長安的淪陷完全是吐蕃二十萬奇兵,出其不意殺到長安的,而這時的長安幾乎是一座空城,有生力量還集結在平定安史之亂的戰場之上,也難怪長安這麼容易就落入了敵手。

而這些草率的突襲,也是吐蕃之所以快速退兵的原因之一。雖然是極爲成功的達到了自己所期望的目的,但是對於佔領了長安後該如何擴大利益,如何應對其餘對長安垂涎的勢力,吐蕃人卻是沒有考慮到這些的。加之唐代宗很是果斷地逃離了長安,導致傀儡皇帝的計劃也是沒有起到多大的收效。

所以,缺乏準備的突襲戰以及多方給予的壓力,是吐蕃之所以草草退兵的根本原因。

但要說起迫使吐蕃主動退兵的主要原因,則不得不提及一位大將,他就是郭子儀。

郭子儀乃是唐中第一名將,原本在守孝期間的他因爲安史之亂爲唐朝強行啓用,後來在多場戰役大敗敵軍。

最出名的一戰乃是他率兵與史思明對戰,在面對史思明率領的數萬大軍,他手中不過千餘騎,然而他卻說:"敵人仗着增加了兵力,必定輕視我,只要一輕視我,他們內心就不堅定,我方一戰就能攻克敵軍。"而後他更是在交戰中率先斬殺敵將以示必勝之決心。在郭子儀的鼓舞下,他的手下將士全都浴血拼殺,一舉打敗史思明軍隊,斬敵首兩千餘人,大獲全勝。

而他剛平定安史之亂,接到詔書時手中甚至只剩二十騎,返程中匯攏軍隊也才四千人,與吐蕃二十萬大軍接戰屬實是不太明智。

安史之亂時吐蕃攻入長安,爲何待了半個月就撤兵? 第3張

郭子儀分析了敵強我弱,敵衆我寡的形勢後,採取聲東擊西、虛張聲勢之計。果然,最終吐蕃中計,繼而遭到了郭子儀的打擊。而吐蕃人中計更大的原因,還是郭子儀的名聲太盛,吐蕃一聽將郭子儀調了回來,頓時沒了在長安死守的念頭。

可惜,長安雖然從吐蕃手中奪了回來,但是唐朝西南方隴南文、武、成、迭、宕、岷各州郡縣俱廢全部成爲吐蕃的領土,唐朝竟然還承認了吐蕃攻佔的土地皆爲吐蕃所有,以求息事寧人,乃至簽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割地條約《唐蕃清水盟約》,可見唐朝的頹勢。

吐蕃基於諸多因素選擇了退兵,不代表唐朝能因此一舉翻身,反倒是成爲了唐朝一蹶不振的開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