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諸葛亮北伐“勞民傷財”,爲什麼他還堅持北伐?

諸葛亮北伐“勞民傷財”,爲什麼他還堅持北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就給大家帶來諸葛亮的故事,希望能對大家有所幫助。

其實不僅僅是諸葛亮,只要肩膀上的六斤半里面裝的不是漿糊,都會選擇北伐。

諸葛亮是聰明人,但是到北伐是註定失敗,但他只能一個人扛起北伐大旗。

或許有人會說:“爲什麼不好好發展一下呢?爲什麼要急着還於舊都呢?”

諸葛亮北伐“勞民傷財”,爲什麼他還堅持北伐?

諸葛亮也知道休養生息恢復國力,但是此時此刻,諸葛亮沒得選擇,因爲蜀漢內部矛盾已經到了即將激化的地步。

說白了就是:“玄德公扔下的一個爛攤子,讓諸葛亮收拾了一輩子!”

諸葛亮必須北伐,鑑於以下三個原因:

原因一:利益集團你死我活的鬥爭

這也是諸葛亮北伐的根本原因!

有很多人不太清楚蜀漢王朝的利益團體構成,筆者在這裏簡要解釋一下。

蜀漢一共有三個利益劇團共同組成:原本的益州士族集團、劉焉父子入主蜀漢的政治勢力、劉備入主西川的政治勢力。

歷史研究領域,這三種政治勢力先後稱爲:益州集團、東州集團、荊州集團。後期三種政治勢力的代表人物分別爲譙周、李嚴、諸葛亮。

三個利益集團表面上和和睦睦,實際上已經到了你死我活的地步。爲什麼?因爲利益分配不均。

原本的一塊蛋糕,完全屬於益州士族集團,結果劉焉父子來到蜀中,這塊蛋糕一分爲二,而且統治者佔有的遠遠要比被統治者多。劉備入主西川之後,帶來了荊州集團,蛋糕被分成了三份,荊州集團拿走的最多,東州集團受到吉他壓榨,益州集團淪落到了權力底層。

三種勢力一直針鋒相對,尤其是夷陵戰役蜀漢大敗、元氣大傷,劉備又死了,維繫三大利益集團的最後一根主心骨斷了。

諸葛亮北伐“勞民傷財”,爲什麼他還堅持北伐? 第2張

爲了維護統治,劉備在死前也做出了安排。諸葛亮爲託孤大臣,目的是確立荊州集團的利益主導位置;冊封李嚴掌握軍權,並且同爲託孤之臣,是爲了維繫東州集團;至於益州集團,在荊州集團團結大多數之後,它又能如何呢?

諸葛亮掌權之後,提出了新的方案。那就是建立寒門法治社會,從而維持階級穩定。與此有關的重大事件有諸葛亮揮淚張馬謖、譙周誤國等。

大致穩定的集團內部仍舊風起雲涌,諸葛亮最終走上了北伐的道路。因爲戰爭是最能培養凝聚力的事業,也是最能轉移社會矛盾的措施。

原因二:政治口號極具彈性的代價

有了根本原因,那就要有直接原因、次要原因。

既然要進行戰爭,那就要有一個準確的戰略目標選擇。

此時的政治勢力有三個:魏、蜀、吳。要討伐哪個?

這時候,蜀漢最初的政治綱領就被重新提出來了,那就是:興復漢室,還於舊都,聯吳抗曹。

其實,深入學習過歷史的人都明白一個道理,那就是政治口號是具有極大彈性的。

舉個例子,孫中山先生的十六字方針,首句就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驅除韃虜的目的是恢復中華,這在激發民族革命熱情是極爲有作用的,是正確的。但是,滿清遜位之後,孫中山先生立馬提出了“五族共和”,承認了滿族與其他少數民族的政治地位與政治權利。

按照最初的口號意義,中華是漢民族的天下,然而在後期,民族共和成爲了口號的內核。難道說之前的方針是錯誤的嘛?並不是,在彼時彼刻是完全正確的。用哲學上的話來說就是:事物是運動的。這要求我們要探索規律,具體分析問題。對於政治口號來講,集中體現在其極其富有的彈性。

諸葛亮北伐“勞民傷財”,爲什麼他還堅持北伐? 第3張

言歸正傳。劉備最初造勢用的政治口號就是興復漢室。在前期,這個政治口號爲其創造了大量的政治優勢。但是時過境遷,在其建立王朝之後,“興復漢室,還於舊都”已經成了一個乾癟的口號,休養生息,發展國力纔是當務之急。

諸葛亮當然知道北伐勞民傷財,但他又不得不北伐,北伐的目標自然而然是曹魏,這是符合其前期政治口號的。無形之中,過時的政治口號成爲了諸葛亮最大的負擔。

原因三:奮鬥目標矢志不渝的追求

這是諸葛亮北伐的重要原因之一,也是關係到其政治目標、並且與減輕利益集團鬥爭息息相關的一個原因。

前面說過,諸葛亮爲了緩和利益集團的鬥爭,採取了兩個重大措施:建立寒門法治社會、北伐。

其實,建立寒門法治社會是諸葛亮一生的政治追求,諸葛亮何等聰明,他怎麼可能會爲一個過時的口號奮鬥終身,他所做的一切嗾使爲了蜀漢能有一個新局面、一種新的階級統治環境、一種新的階級層次。

對於以爲政治家而言,沒有什麼能比其實現政治理想更能讓其瘋魔成活的。

現實是悲劇的,曹操奮鬥終身的政治細想破滅了,荀彧奮鬥終身的政治理想破滅了,諸葛亮奮鬥一生的政治理想同樣破滅了。

荀彧自不必多說,一生爲了恢復漢王朝,結果就是面對理想破滅,悲痛欲絕,其死因史書上有矛盾的地方。不論何種原因而死,荀彧絕對是痛苦的,因爲沒有什麼會比理想破滅最當人心痛。

曹操與諸葛亮在政治理想上是相同的,都是爲了建立寒門法家社會,也就是庶族法治社會。這裏大家要明白一點,此法治並非我們現在講的法治,雖然都是依法治國,但是對象是不同的。前者的對象是統治階級,而後者的對象是全國公民。

曹操的唯纔是舉就是最直接的表現。當然,曹操也要面臨利益集團的困擾,如漢室舊臣、自身集團、以及夾雜在自身集團中的忠於漢室的人們。

這些原來的庶族最終成爲了士族,得益於陳羣爲曹丕建議的九品官人法,這是得士族權力被長期保證,曹操功虧一簣,唯纔是舉的寒門子弟最終成爲了新士族。

諸葛亮更加難受,奮鬥了一生,剛剛長眠便禍起蕭牆,楊儀與魏延矛盾徹底激化。後來譙周誤國,劉禪無能,決定投降。蜀地回到曹魏統治之後,立馬成爲了益州士族把持絕對利益的區域,蜀人治蜀,何樂而不爲?譙周此人就是益州集團人氏。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