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宋朝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並沒有想象中的幸福!

宋朝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並沒有想象中的幸福!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6.6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宋朝百姓的生活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我們都知道,中國封建社會的經濟、文化在兩宋時達到了頂峯;而且與之前的漢唐不同,兩宋均滅於外患而非內憂,這樣一些朋友產生了這樣的猜測:宋朝百姓應該過得很幸福吧?

很可惜,這稱得上如今最大的歷史誤解之一。

宋朝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並沒有想象中的幸福!

兩宋沒因內亂而亡,不是百姓沒反抗,而是他們能力被限制

兩宋期間共發生了規模不等的農民起義400多場,北宋期間規模較大的有五次:公元993-995王小波、李順起義;996王鸕鶿;1043王倫;1047年王則;1077年廖恩等。

南宋時期規模最大的當屬1130年爆發的鐘相楊幺起義,這場戰亂聚衆40多萬,前後持續20年。

那麼爲什麼這些起義沒有像漢唐時的綠林、赤眉起義,以及唐末的黃巢起義那樣對政權造成毀滅性的打擊?這是由宋朝特殊軍事制度決定的。

首先,無論是漢朝的兵丁制、隋唐的府兵制,本質上都是農戰合一,老百姓平時耕地,農閒時訓練,需要作戰時換身衣服、拿上武器、進行組織就是專業的戰士,可謂藏兵於民、全民皆兵,意味着全國各地有男丁的地方就有軍人。這就是漢唐尚武之風濃厚的組織和精神基礎所在,也是爲什麼爲啥在宋朝之前,農民起義很容易遍地開花,並且戰鬥力彪悍、甚至比政府軍還生猛的原因。

宋朝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並沒有想象中的幸福! 第2張

宋朝則實行僱傭兵制度,精銳的禁軍和地方的廂軍都是吃皇糧的專業軍人,爲了表明特殊身份,他們臉上都被刺着字。此外,北宋時在北方沿邊的河北、河東、陝西等地也有部分民兵,他們的主要任務是協助當地軍隊防禦外敵。除此之外,其他地方的老百姓基本沒有系統接受軍事訓練的機會,所以農民起義軍戰鬥力可想而知。

其次,宋朝重內輕外,武裝力量的核心-禁軍有一半安置在京城及周邊,剩下的一半則分散在軍事重鎮,如此一來,朝廷永遠可以壓制地方,有效避免了中晚唐以及五代時軍閥擁兵自重的危險,同樣也保證了對農民反抗力量的壓倒性威懾和打擊能力。

宋朝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並沒有想象中的幸福! 第3張

史書中的兩宋百姓的真實生存狀態如何?慘

首先,趙匡胤不篡權後,爲了穩固統治,對造成軍閥割據的軍事制度進行了改革,但對於五代時日益嚴峻的土地兼併現象則視而不見;富者連阡陌、貧者無立錐之地,在四川及江淮以南地區,大量失去土地的百姓不得不依附於土豪地主,跟農奴、奴隸毫無區別,直至宋仁宗時這一情況才得以緩解。

在南宋時這一情況依然沒有改觀。宋理宗時期,孫夢觀進言:

邇來乘富貴之資力者,或奪人之田以爲己物,阡陌繩聯,彌望千里。

劉克莊則描繪了富人家收穫時的壯觀場景:

至於吞噬千家之膏腴,連亙數路之阡陌,歲入號百萬斛,爲“開闢以來未之有者”

宋朝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並沒有想象中的幸福! 第4張

而促成這一現象的,主要責任在於政府的橫徵暴斂,“小民百畝之田,頻年差充保役,官吏誅求百端,不得已則獻其產於巨室,以規免役。”也就是說,老百姓累死累活還滿足不了宋朝廷的徵役,而豪官大族富可敵國卻無交稅之憂,由此導致弱肉強食、土地兼併現象日益嚴重。

那麼宋朝百姓是被怎麼橫徵暴斂的?

兩宋的稅負創歷代新高,主要的兩稅(夏秋兩季徵收的田賦和資產稅)比唐代多6倍;此外還有人頭稅,爲了避免家庭人口過多帶來的沉重負擔,江南甚至盛行殺嬰習俗(《宋

會要》):

福建路溺子,...所有江南東西、荊湖南北路溺子,雖有大觀四年四月敕“生子而殺,刑名告賞”...

大文豪蘇軾也在《與朱鄂州書》中記載:“言鄂嶽間田野小人,例至養二男一女,過此則殺之。”

宋朝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並沒有想象中的幸福! 第5張

勞役則有押運官物、督徵賦稅、抓捕盜賊、在衙門做雜務等,前兩項尤爲殘酷-把東西運丟了或者沒收到稅,辦事人要承擔由其帶來的連帶損失;如果傾家蕩產還賠不起的話,那就坐牢吧。(這就能明白,爲何《水滸傳》中楊志丟了生辰綱後會想要自殺)

兩宋之所以對外軍事無力,除了軍事制度的束縛外,經濟也是一個主要原因。打仗就要花錢,如果向豪門富戶徵取,會造成官僚與地主階級離心離德,由此導致趙氏的統治基礎不穩;那只有向本已赤貧的老百姓徵收,反過來進一步迫使貧民依附於“巨室”,土地兼併再一次惡化。(同時,大量失去土地的人口,卻也客觀上促進了工商業的發展...)

那麼豪門爲啥不用交稅?這得從宋朝優待文官說起。

宋朝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並沒有想象中的幸福! 第6張

兩宋確實繁榮,不過那只是屬於地主階級和文人的專享

不得不承認,兩宋時在經濟、文化、思想上達到了中國封建時代新的高峯,但我們不應只看結果,還要看到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重文輕武。

爲了鼓勵社會精英棄武從文,宋朝想了不少法子,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

第一,大幅擴大科舉規模,唐朝每年一試,進士人數大多一二十,頂多不超過三四十;宋朝每四年一次,中選進士時常一兩百人,後來多達五六百。在唐朝,中進士後還要等吏部篩選才能入仕;而在宋朝,中了進士就可以做官。

第二,官戶可以免稅、免服勞役,甚至其子孫可以不經考試即可當官;同時,大臣退休或者死後,甚至可以讓親朋享受直接入仕的待遇;

第三,宋朝還在各州設置了“公使庫”,由政府出錢,招待沿途路過的士大夫;此外,趙匡胤還傳下了“誓不殺大臣及言事官”的家訓。

大幅提高科舉名額,空前寬鬆的仕途限制,超乎尋常的經濟優待,在兩宋時期,社會精英紛紛棄武從文,從而造就了文化發展的大爆炸,大量文學作品描繪當時上流社會的繁榮景象。

宋朝的百姓是如何生活的?並沒有想象中的幸福! 第7張

但我們要明白,話語權是掌握在統治階級手中的,畢竟底層的百姓大部分不識字,無法著書立言,他們的艱辛、血淚,往往被精妙炫目的宋詞、繁華的《清明上河圖》所掩蓋。“興,百姓苦;亡,百姓苦”,這纔是封建社會底層百姓狀態的真實寫照。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