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面對天災人禍,宋朝平民百姓的生活過的如何?

面對天災人禍,宋朝平民百姓的生活過的如何?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小編知道讀者都很感興趣經濟繁榮的宋朝,平民百姓又過得如何?今天給大家帶來了相關內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古代封建社會的內亂,絕大部分都是天災人禍以及苛捐雜稅導致的,宋朝是災害多發的時期,據氣候史的研究結果表明,我國歷史上一共出現過5個氣候異常期,其中一個在12世紀上半葉,即北宋末至南宋初這段時期。宋朝不僅災害頻發,而且災害種類多樣,另外,加之戰亂影響、過度開墾等原因,減弱了社會抵抗災害的能力,使災害的危害性更大。

面對天災人禍,宋朝平民百姓的生活過的如何?

在這種情況之下,兩宋還能享有三百餘年的國祚,宋朝的百姓面對天災人禍的時候又過得如何呢?

宋朝的救濟措施

自然災害往往造成百姓財產受損,流離失所,無家可歸,這時如果不能得到有效的救助,社會矛盾就會被激化,形勢一旦得不到控制,就會危及國家和社會的穩定。所以宋朝十分重視對受災民衆的救助,繼承發展了歷代的救荒經驗和理論,將其完善。

面對天災人禍,宋朝平民百姓的生活過的如何? 第2張

因爲災害的頻繁發生,宋朝的統治者就更加重視倉儲的建立,宋朝的倉種類型多達數十種,其中大多爲救荒所設,且多設在城市及城市近郊,全國性的如常平倉、義倉、惠民倉、廣惠倉、豐儲倉等,區域性的如永利倉、州倉等。古話說救災如救火,災害發生初期,這些倉儲物資對災民進行及時的救濟對於社會的安定和災民的安撫作用極大。

當然了,開倉賑濟受災百姓只是應急措施,官府資金有限,而賦稅又是政府重要的財政來源,災後使災民快速恢復生產,是災後政府的主要工作。宋朝發生災荒後,受災民衆往往流向城市。災後,城市急需安置大量流民,安撫災民歸業的措施是提供返鄉路費和口糧,勸誘災民返鄉恢復生產,面對喪失田地的災民或者百姓,宋朝有相應的福利保障機構。

宋朝的福利保障機構

宋朝社會福利的原則是“鰥寡孤獨,古之窮民。生者養之,病者藥之,死者葬之”在這樣的原則下,宋朝在城市中建立了完善救助機構,救助鰥寡孤獨老幼病殘,如福田院、安濟坊、慈幼局、居養院、嬰兒局、惠民藥局等。

面對天災人禍,宋朝平民百姓的生活過的如何? 第3張

這些機構大多一幵始就由政府或政府官員設立,官方出資並劃地,委派官員或僧侶打理,在管理上有明確的流程、分工和獎懲制度。有的保障機構有專門的救助對象,如居養院專門收養無親戚投靠的孤寡老人,安濟坊收容患病的貧民並予以救治。也有的機構收養對象比較複雜,如福田院收養對象包括鰥寡孤獨疾殘和乞丐,其中有是長期救濟,也有的是臨時救濟。除了生者,政府還爲那些無依無靠的死難者設立了助葬機構——漏澤園。

養老慈幼,古亦有之,但是宋朝的養老慈幼事業最爲突出,無論是臨時救助還是平時救濟,宋朝都非常重視對老人兒童的幫助,除了上述提到的各種救助機構對老人孤幼提供救濟外,宋朝還特別注意對老幼的優撫優待。

總之,這些福利措施都是貫穿了宋王朝的始終,所以纔有“育於居養院,療於安濟坊,葬於漏澤園”的說法,雖然不免有些美化的嫌疑,但是也是不能否認的,儘管兩宋的武力不能讓宋王朝開疆拓土,但兩宋的平民過得並不是那麼的”差勁“,在很多方面,兩宋平民的日子過得還是可以的,也是兩宋之所以能夠延續三百餘年的根本原因。

免責聲明:以上內容源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創版權請告知,我們將盡快刪除相關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