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歷史揭祕:文弱書生孔子的腰間會佩戴着寶劍?

歷史揭祕:文弱書生孔子的腰間會佩戴着寶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3.4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縱覽中華上下五千年, 探索中華冷兵器之謎,迴歸古代冷兵器時代,解密流傳百世的名刀名劍,第一冷兵器自媒體

近些年來,建築孔子雕塑成爲各地的一個熱點。孔子謙卑、儒雅、慈愛的長者風範已深入全世界人的心中,也將以雕塑的形式繼續激勵着人們勤學與禮讓。但是某些孔子像卻引起了人們的好奇與不解,爲什麼慈祥儒雅的孔子是齙牙?會豎起食指?尤其是,爲什麼以仁愛著稱、似乎是文弱書生的孔子,腰間會佩戴着寶劍?

可以觀察到,很多孔子像和雕塑都是佩劍的。但歷史上的孔子真的佩劍嗎?古往今來,人們衆說紛紜,提出了很多零碎的論點,卻從來沒有人去考證過這個問題,相關的文物出土也近乎是空白。坊間認爲孔子持劍,並且劍名紫微,是文人劍的一種,無刃,這種說法沒有絲毫根據。孔子的形像已經隨着儒學的發展演變而內化爲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的標誌性符號之一。孔子是否真的佩劍,不僅可以指導更符合孔子歷史形象的孔子像的建造,而且還可以讓大家對孔子形象有更豐滿確切的認識以及對中國傳統思想和文化的源流有更深刻的理解,所以綜合性的考證一下孔子是否佩劍是必要的。

歷史揭祕:文弱書生孔子的腰間會佩戴着寶劍?

春秋短劍以吳、越製作的最爲精良,南方地區的制劍和擊劍技術是超過北方的,先秦劍論唯一傳存下來的文字,就是《吳越春秋》中越女關於劍的說道。長劍則似乎最先出現於楚國,楚國的長劍應當是在了吳、越的冶金技術和擊劍技藝的基礎上發展而來的。在春秋晚期的北方,劍不會超過60釐米。所以古今諸多孔子像中,包括吳道子的孔子像,孔子的佩劍都過長了。這麼長的劍到戰國時期纔會有,吳道子是唐人,吳道子所畫的劍應是按唐制長劍爲藍本,如此也好理解。孔子生活於春秋晚期,那麼到春秋晚期,劍是可佩戴的嗎?

當時寶劍也比較受到重視,《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徐君好季札劍,口弗敢言。”《左傳·恆公十年》記載:“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又求其寶劍。”虞公向虞叔索取玉,又向他索求寶劍。《左傳·定公十年》記載:“吾以劍過朝,公若必曰,誰之劍也。”管馬人算準算定公若看到他拿劍經過朝廷,一定會問是誰的並賞看。很多史實都表明,先秦時期,人們對劍是相當重視的。寶劍具有實用性和觀賞性的雙重價值,此外還是身份地位的象徵。孔子周遊列國,經常遇到種種危險,再逐於魯,削跡於衛,伐樹於宋,窮於商周,圍於陳蔡。更不必說當時交通不便,大自然的改造程度較低,經常可能遇到野獸。從實用性角度來說,孔子也是有可能佩劍防身的。

劍在春秋初期就已經出現,極受重視又富有實用和裝飾價值,已經有足夠的時間融入禮制。可靠文獻中,春秋中後期也有劍融入禮制的記載。據《史記·吳太伯世家》中季札掛劍的記載,季札的生活年代略早於孔子,孔子也十分推崇季札,曾經說過:“泰伯(季札的祖先吳太伯)其可謂至德也已矣”《史記》中,“季札心知之,爲使上國,未獻。”。季札沒有贈送寶劍的原因是“爲使上國”,可見當時“寶劍”已經作爲一種比較重要的禮器,在外交中發揮着重要作用。《左傳·恆公十年》中記載虞公向虞叔索取玉,又向他索求寶劍,激起了虞叔的不滿而驅逐了虞公。這裏的“玉”是一種禮器,那麼虞公後來又來索取的劍,就也有可能跟“玉”一樣,也是作爲禮器來索取的。綜上,在春秋中後期,劍已經初步地融進了禮制,佩劍在多種場合都是符合禮儀甚至必需的。

歷史揭祕:文弱書生孔子的腰間會佩戴着寶劍? 第2張

孔子的父親叔梁紇武力絕倫,在當時以勇稱。《左傳》中叔梁紇有力舉城門的記載。孔子也有舉過城門的說法,《呂氏春秋.慎大》記載,“孔子之勁,舉國門之關”《列子〃說符》記載:“孔子之勁,能拓(舉起)國門之關”《淮南子〃主術訓》記載:“孔子之通,智過於萇弘,勇過於孟賁(古代勇士),足躡與郊菟,力招城關,能亦多矣。”《列子》是僞書,其他兩本書對孔子記載的可信度也不高。疑似爲了誇大聖人,而與其父的事例相混淆。但其父的力氣大是可考的。

孔子所生活的春秋晚期,劍已經發展較爲成熟,有柄鞘方便佩戴,孔子本人也並非手無縛雞之力的文弱書生,而是一位身材高、身體棒精力好的人,所以孔子佩劍的客觀條件是滿足的。從象徵性的角度看,春秋晚期,劍器已經初步融入了禮制,且佩劍已經成爲了當時的風範,是社會地位的象徵,劍已經具有一定的象徵意味;從實用性的角度來看,周遊列國常常身在旅途的人,隨身佩戴一柄寶劍也是非常方便安全的,綜上所述,孔子極有可能是佩劍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