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清朝爲什麼會“稀裏糊塗”就被捲入了緬甸內戰

清朝爲什麼會“稀裏糊塗”就被捲入了緬甸內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1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和順古鎮,和順是雲南的第一僑鄉,明清時已有許多和順人往緬甸經商、謀生。和順商人在中緬貿易中佔有重要地位。南詔太和城遺址,位於雲南大理古城南7.5公里、蒼山佛頂峯麓、太和村一帶,是研究南詔初期階層的結構,職官制度的重要資料。

清朝爲什麼會“稀裏糊塗”就被捲入了緬甸內戰


《乾隆朝中緬衝突與西南邊疆》該書作者楊煜達系復旦大學歷史地理研究中心副教授。

當時清朝把騷擾西雙版納一帶的人叫做“莽匪”,把騷擾孟定一帶的人叫做“木匪”,清廷知道“木匪”就是緬甸王朝;至於“莽匪”是哪一部分人,與木疏夷有什麼關係,實際上沒有搞清楚,清廷從上到下都不知道“莽匪”和“木匪”都是緬甸王朝。真正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是在乾隆三十二年,這時戰爭已經打了幾年了。

東方早報(博客,微博):清初,中緬關係在這一地區是怎樣的情形?

楊煜達:清初吳三桂追擊永曆皇帝,率兵進入緬甸,緬甸把永曆皇帝交出來之後,兩個國家就沒有正常的政治往來,但是經濟交流非常頻繁,遠遠超過以前。

我們知道西南絲綢之路開通得很早,但是這條路上物流量實際上是不大的,因爲交通條件十分困難,只有價值特別高的珠寶、絲綢等類商品才得以在這條道上流通。到了清初,這種貿易完全變化了,有大量雲南內地漢人到木邦等撣邦高原地區種棉花,又有客商將棉花帶回雲南。因爲雲南本地不產棉花,棉花就變成中緬之間一個非常重要的貿易產品,貿易量非常大。而內地大量的絲製品、銅鐵金屬和各種日用百貨也大量進入緬甸,可以說,雙方的經濟往來直接影響到了滇緬雙方人民的日常生活。

有一個例子可以說明,雍正時期有記載說,緬甸王朝誤聽謠言以爲清王朝要收回木邦,於是就閉關不讓雲南內地人過去種棉花,然後雲南的棉花價格飛漲,老百姓就缺少衣料可買。可見,雙方的交流已經遠遠超過過去以奢侈品爲主的貿易。

另一個比較突出的表現是,從明代開始,大批內地人來到這個地方開礦,主要是銀礦,當時比較著名的大礦有茂隆銀廠、波竜銀廠,後來英國人也在波竜銀廠大規模開採,這裏一度是世界上最大的含銀鉛鋅礦。

我曾經對這裏的銀產量做過估計,歐洲專門做冶金史的專家討論認爲這個估計偏保守,依據他們的判斷這裏的銀產量更大。這樣的白銀產量對中國的白銀流通影響很大。所以,緬北地區的經濟對西南乃至整個中國的經濟都是有影響的。

東方早報:那麼,這樣一個相對穩定的邊疆態勢是如何被打破的?

楊煜達:十八世紀中期,按照緬甸的說法,東籲王朝的最後一個國王很腐敗,任用非人,導致了緬甸的內亂。緬甸內亂首先就表達爲民族戰爭,表達爲孟族對它的反抗,並且也是孟族人最後攻佔了緬甸的都城阿瓦。

清朝爲什麼會“稀裏糊塗”就被捲入了緬甸內戰 第2張

在阿瓦被攻佔之前,緬甸國王派了一個使團,由在茂隆銀廠開礦的礦主吳尚賢陪同到北京向清廷皇帝進貢,表示臣服,但是這個使團還沒有回到緬甸,阿瓦就被攻破了。此時清王朝態度很有意思,雖然說緬甸王朝已經前來投奔,但是清王朝採取完全的中立政策,包括緬甸的一個王子和王妃逃到邊境—就是現在的瑞麗,要入境避難,北京表示不同意,這些人從此就沒有下落了。

後來大規模戰爭的發生,緬甸軍隊幾次進入內地。起初雙方發生衝突的原因是緬甸一方要求中國歸還入境的難民,這要求不過分,但前提條件是這些難民願意回去,難民中有些人是反緬的,他就不願回去。

東方早報:清廷爲什麼選擇完全中立的態度?

楊煜達:緬甸內戰是從乾隆初年開始,緬甸使團入京朝貢是在乾隆十五、十六年,緬甸王子要求避難的時間是乾隆二十年前後。

當時清朝整個戰略的中心是對付準噶爾,一方面是無暇顧及,第二個方面就是它對整個西南的戰略態勢是防禦性的。即使是北方的壓力減小,它也不願意在這個地方輕易開啓戰端。儘管後來清朝不得不投入更多的資源來處理這個問題,但是戰爭前期,它是不願意這樣做的。

而且,戰爭前期是緬甸王朝和不服從它的傣族土司在打仗。這裏面的情況很複雜,緬甸會在土司政權中扶植親近自己的勢力做代理人,代理人和土司之間也會打仗;這些土司又會聯合起來和緬甸王朝打仗,這就形成反覆的戰亂。乾隆二十七年以前,這些戰亂基本沒有波及中國邊境,所以中國對這一地區也沒有做出直接的反應。

另外,這與地方官員、封疆大吏的性格也有關係。當時雲南的官員,包括總督愛必達、吳達善、劉藻這些人都不喜好邊功,他們開邊患的積極性不高。我在書中舉了幾個例子,一個是參加緬甸內戰的桂家宮裏雁,一個是積極防邊的礦民集團的首領,總督吳達善把這兩個人都處斬了,可以看出他不願意惹事的心態。

東方早報:既然如此,中國最終是如何參與到這場戰爭中的?

楊煜達:中國是稀裏糊塗被捲進戰爭的。

關於這場戰爭有兩份重要檔案,一個是《莽匪節略》,一個是《木匪節略》。當時清朝把騷擾西雙版納一帶的人叫做“莽匪”,把騷擾孟定一帶的人叫做“木匪”,清廷知道“木匪”就是緬甸王朝(注:緬甸貢榜王朝起家的地方叫木疏村,故稱爲“木疏夷”);至於“莽匪”是哪一部分人,與木疏夷有什麼關係,實際上沒有搞清楚,清廷從上到下都不知道“莽匪”和“木匪”都是緬甸王朝。真正把這個問題搞清楚是在乾隆三十二年,這時戰爭已經打了幾年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