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真相 > 揭祕:楊儀殺魏延有功爲什麼得不到獎賞?

揭祕:楊儀殺魏延有功爲什麼得不到獎賞?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魏延是後主劉禪時期的蜀漢國大將,在諸葛亮死後因爲作亂被殺。在事發過程中,魏延和楊儀都上書朝廷,說對方造反。後主劉禪拿不定注意,訊問侍中董允,留(丞相)府長史蔣琬,他們兩人都保證楊儀不會叛變,對魏延卻持懷疑態度。根據這種判斷,蔣琬得知魏延率軍搶先南撤,還率領留守成都的各營禁衛軍北上,趕赴漢中,去阻截魏延。只不過在已經出發數十里後,聽說了魏延的死訊,這才又退回成都。事情結束後,魏延被滅了三族。這就是說,無論是事發還是事後,魏延都是被當成“叛亂”處置對待的。

既然判定魏延是叛亂,那麼,殺了魏延平定叛亂就是大功一件,理應在官爵利祿方面得到重大的賞賜纔是,但是,殺魏延的丞相府長史楊儀卻什麼也沒有得到。雖說他的那個官職由丞相府長史轉爲“中軍師”,但卻是有職無權,反倒成了閒人一個。那麼,楊儀爲什麼得不到獎賞呢?諸葛亮只是讓楊儀領軍返回蜀國,並沒有把兵權完全交給他。

建興十二年(公元234)秋天,諸葛亮病勢垂危,祕密與長史楊儀、司馬費禕、護軍姜維等交代後事,安排自己的退軍事項。讓魏延率軍斷後,姜維在魏延之前。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則大軍就自行出發,退回到漢中。諸葛亮死後,楊儀命令費禕到魏延軍中,去探測魏延的態度。魏延說:“丞相(諸葛亮)雖然逝世,但是我魏延還在!丞相府的親信官屬可以把丞相的靈柩護送回去,妥善安葬。我自當率領諸軍去進擊賊寇,怎麼能夠因爲一個人而斷送了伐魏討賊這樣的國家大事呢!而且我魏延是什麼人,怎麼能聽從楊儀的部署,爲他做斷後將軍!”於是,魏延與費禕共同商量留下和回去人員的部署和分派,並強迫費禕親筆書寫,與自己聯名通知諸位將領。費禕以“回去和楊長史解釋一下”爲名瞞過魏延,出營門後就拍馬急行,一直跑回大營。魏延明白過來後悔不已,派人去窺視楊儀等人的動靜,得知他們準備遵照諸葛亮生前的安排,各營按次序出發,撤回漢中。於是大怒,趕在楊儀出發之前,搶先率領部下向南退去,沿途燒燬依山而建的閣道。楊儀等鑿山通路,晝夜不停,緊隨在魏延軍後。魏延先到,據守褒谷口,派兵迎擊楊儀等。楊儀等命令何平在前邊抵抗魏延,何平叱責魏延的先鋒部隊說:“諸葛丞相屍骨未寒,你們這些人就敢這樣!”魏延的部下知道這件事情魏延沒有道理,沒有人爲他出力死戰,反而紛紛逃散。魏延只好和兒子及其幾個親信逃亡,奔向漢中。楊儀派馬岱追上魏延,將他殺死。

揭祕:楊儀殺魏延有功爲什麼得不到獎賞?

這段記載說明,諸葛亮並沒有把軍隊的大權交給楊儀,哪怕是臨時指揮權,就連魏延、姜維這些具體帶兵的人都由他親自安排了撤退的次序。魏延讓費禕和他一道擬定了一個名單,準備讓一少部分人護送諸葛亮的靈柩回成都,大軍留下來繼續征討魏國。爲什麼會是這樣?在魏延看來,諸葛亮死後,他就是前線最高軍銜的將領,而他和費禕這個“中軍帳”的司馬聯合起來,就可以發號施令指揮軍隊。而楊儀,只不過是一個丞相府的參軍長史,也就是相當於現代軍隊的前線參謀長(有人說長史是祕書長,單純說是這樣。但由於諸葛亮是集行政軍事權力於一身,丞相府也分爲前線和留守兩大塊,所以,留守的丞相府長史蔣琬應該是更多承擔祕書長事務,而隨軍的丞相府“參軍長史”,履行的只是參謀長職責)。楊儀這個職務沒有經過諸葛亮或者是劉禪的授權,是不能指揮軍隊的。也就是說,諸葛亮只是讓楊儀“領軍回來”,並不是讓他代替自己指揮軍隊。

當然,諸葛亮在楊儀和魏延之間,此時應該是偏重於楊儀,這也是他讓魏延斷後的原因吧。諸葛亮不放心魏延,主要是戰略思想的分歧。諸葛亮是以攻代守,穩打穩紮,掠邊得地,逐漸蠶食;而魏延則是打大仗,進行決戰。假如魏延代替諸葛亮,就會像前文魏延安排的那樣,繼續和魏國作戰,這不符合諸葛亮的戰略思想。而楊儀則會很好地執行諸葛亮的臨終部署,帶領大軍回國。楊儀爲什麼又不被諸葛亮授予軍權呢?

在諸葛亮北伐期間,楊儀爲諸葛亮規劃軍隊的分佈編排,軍隊的約束調度,糧食的籌集供給,這些都做得讓諸葛亮十分滿意,諸葛亮也非常欣賞楊儀的才幹。但楊儀這個人心胸狹窄,容不得人。還是在劉備時代,楊儀就和尚書令劉巴有矛盾,因爲不能很好地合作而被降職。尤其是和魏延,更是勢同水火。魏延這個人對待士兵很好,但他性情高傲,別人都讓着他,只有楊儀不能忍讓。惹急了,魏延甚至會拔出刀來要殺了他。雖說這事情魏延更強勢一些,但“宰相肚裏能撐船”,這樣的一個楊儀,又怎能讓諸葛亮放心把“宰相”職位交給他?反觀這個費禕,魏延爲什麼不仇視他?平常時候,楊儀和魏延動起了刀子,費禕能夠坐到兩人中間去排解,這纔是“有容乃大”。如前文所述,魏延讓費禕和自己聯署下達命令,費禕寫了,卻以說服楊儀爲藉口離開了魏延。這是策略,是智慧,也是一種掌大局的能力,所以後來費禕能夠成爲宰相。這恐怕是楊儀所缺乏的。

後來的事情也證實了這一點。楊儀自認爲把軍隊帶了回來,又殺了魏延,這功勞肯定是大到天上去了!有了這番功勞,就應該代替諸葛亮當丞相。卻不想,劉禪只給了他一個“中軍師”,並沒有給他軍隊,這宰相倒成了蔣琬的。楊儀自認爲資歷、能力都在蔣琬之上,因此心中非常怨恨。想不通你就慢慢想,再等等吧,可是楊儀不行,還要把那個憤怒寫在臉上,見着人就要對人說。這樣一鬧,蜀國官場上都沒有人敢和他來往。這倒也罷了,發發牢騷,少幾個朋友,無非是不升官而已,但楊儀已經到了昏頭脹腦的地步。費禕因爲和他關係好,前去看他,安慰他,他竟然說,要是他當時附和魏延,會有今天這般落魄嗎?還說這是追悔莫及的事情,以後再想也沒有這個機會了。這就不是一般的發牢騷的問題了,這是把自己放到謀逆的位置上了。因此,費禕暗中告發了他,楊儀被免官流放。到了流放地,楊儀還是不安穩,繼續上書誹謗,終因言辭過於激烈被朝廷下令逮捕。大概心胸狹窄之人心理都有問題,可能楊儀自己也想不到會是這種結局吧,於是自殺。

揭祕:楊儀殺魏延有功爲什麼得不到獎賞? 第2張

實際上,楊儀應該明白,諸葛亮只是讓他領軍而並沒有讓他代理任何高職,就是未來宰相的人選不是他。諸葛亮中意的人是蔣琬。諸葛亮曾經給劉禪有交代,如果自己離世,“後事最好應該託付給蔣琬”。假如諸葛亮中意的人是他楊儀,上奏皇帝劉禪也沒有表示反對,他應該有所表示,至少也應該像誇獎蔣琬那樣,經常說一句“共贊王業”的話。實際上,楊儀領回來的是一支破碎之軍!大軍不能完好無損地回來,皇帝是不能心裏滿意的。

楊儀不被賞賜,也應該被看作是對“作亂”負有一定的責任。首先,諸葛亮對於撤兵的安排,對於魏延有一定的限制,而並不是防備叛亂。讓魏延斷後,只是害怕他繼續作戰。如果大軍撤走了,魏延就是想作戰,也面臨着孤立無援的局面,更何況是無後勤作戰。而楊儀呢,他不是讓費禕去傳達諸葛亮的臨終遺命,而是去試探魏延的態度,這就給了魏延留下繼續作戰的想法,畢竟,諸葛亮一死,魏延就是前線最高軍銜的將軍。

其次,楊儀遲疑不決,也讓魏延有機會先行撤回。魏延突然撤走,楊儀倉促追趕,蜀國軍隊撤走以後,司馬懿纔得到消息,這說明諸葛亮在世時已經安排部署停當。這個部署就是,諸葛亮病好,繼續屯田,尋機作戰;病不好,撤兵回國。諸葛亮並不是突然間逝世,楊儀在命令費禕前去試探魏延時,就應該做好準備,可惜楊儀在這種緊要關頭,還是那麼慢騰騰做事。假如沒有這個魏延,即便是爲了防備魏國,楊儀要想回國,也應該趕緊派一支部隊佔領褒谷口,因爲這是咽喉之地。可惜,不知道楊儀是不知兵還是妄自尊大,等到魏延先行開拔了,這才做出反應。其實諸葛亮對此也有安排,那就是,如果魏延不服從命令,則大軍不理睬他,自行出發,退回漢中。實際上楊儀並沒有正確理解和執行諸葛亮的這種安排。

最後,魏延也曾經上表說楊儀作亂。當奏表擺到劉禪面前的時候,後主劉禪對兩人都是持懷疑態度的,只不過在董允和蔣琬的維護下,這楊儀才過了關。儘管如此,劉禪心中的疑雲就一定能夠掃清嗎?一個皇帝也許幹任何事情都是個草包,唯獨對這把龍椅最爲敏感。一個曾經對自己的軍隊動刀動槍的人,還能夠得到皇帝最大的信任嗎?綜上所述,在朝廷來說,楊儀殺魏延,並不是楊儀的大功一件,相反,在有些人看來,楊儀還是這次危機的製造者之一。至於魏延的被殺,只不過是必須有人要爲此承擔責任,事情又必須有個了結而已。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