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1月20日 西沙羣島自衛反擊戰

歷史上的今天1月20日 西沙羣島自衛反擊戰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1974年01月20日 西沙羣島自衛反擊戰

1974年1月20日 (農曆臘月廿八),西沙羣島自衛反擊戰。

西沙羣島位於我國海南島東南約300公里的海域,與南沙、中沙、東沙羣島一樣,自古就是我國的領土。但是南越當局長期霸佔南沙、西沙中的一部分島嶼。1973年9月,南越當局悍然宣佈將我國南沙羣島的一部分島嶼劃入其版圖。1974年1月11日,我國外交部發表聲明譴責這一侵略行徑,重申我國對南海諸島的領土主權。可是,南越當局不顧我國政府的強烈抗議,派出軍艦侵佔西沙一些島嶼,並打死、打傷我漁民和民兵多人,同時攻擊我正常巡邏的艦隻。1月20日,人民海軍艦隻奉命開赴西沙羣島,將侵略者趕出西沙羣島,取得自衛反擊戰的勝利。此戰擊傷南越驅逐艦3艘,擊沉護衛艦1艘,斃傷南越官兵100餘人,俘敵48人。

歷史上的今天1月20日 西沙羣島自衛反擊戰

西沙羣島自衛反擊戰

  1612年01月20日 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去世

在402年前的今天,1612年1月20日 (農曆臘月十八),神聖羅馬帝國皇帝魯道夫二世去世。

魯道夫二世(Rudolf II.,1552年7月18日維也納—1612年1月20日布拉格)是哈布斯堡王朝的神聖羅馬帝國皇帝(1576年—1612年在位)。他也是匈牙利國王(稱“魯道夫”,1576年—1608年在位)、波希米亞國王(稱“魯道夫二世”,1576年—1611年在位)和奧地利大公(稱“魯道夫五世”,1576年—1608年)。

歷史上的今天1月20日 西沙羣島自衛反擊戰 第2張

傳統歷史觀點認爲,魯道夫是一個碌碌無爲的統治者,他的政治失誤直接導致了三十年戰爭的爆發;他同時又是文藝復興藝術的忠實愛好者,還熱衷神祕藝術和知識,促進了科學革命的發展。

  1861年01月20日 清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在153年前的今天,1861年1月20日 (農曆臘月初十),清設立總理各國事務衙門。

清朝爲了辦理洋務和外交事務,於1861年1月20日(清咸豐十年十二月十日)在北京設立了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簡稱“總理衙門”、“總署”、“譯署”),任命恭親王奕譏爲總理各國事務衙門的首席大臣,它的職責是:辦理外交事務,派出駐各國的公使,兼管通商、海關、海防、訂購軍火,主辦同文館和派遣留學生等項事務,並管轄三口通商大臣(1870年改爲北洋通商大臣)和五口通商大商(1866年改爲南洋通商大臣)。

歷史上的今天1月20日 西沙羣島自衛反擊戰 第3張

又任命大學士桂良、戶部侍郎文祥爲總理衙門大臣,命崇厚爲牛莊、登州、天津三口通商大臣,命欽差大臣江蘇巡撫薛煥兼辦上海等處通商事務。總理衙門成爲凌駕於六部之上的重要決策機構。1901年改組爲外務部。

  1892年01月20日 最早發現放射性的人——貝克勒爾

在122年前的今天,1892年1月20日 (農曆臘月廿一),最早發現放射性的人——貝克勒爾。提起放射性,人們自然想到居里夫婦。其實,最早發現是一個名叫貝克勒爾的人。

貝克勒爾是法國人,1852年生,他的父親和祖父都是物理學家,使他從小就受到良好的教育,25歲就取得工程師資格,1892年,44歲的貝克勒爾,對物理學已很有研究了。這一年的1月20日,法國科學院舉行了一次重要學術討論會。會上,來自全國各地的科學家聚精會神地聽大名鼎鼎的數學家和物理學家、天文學家彭加勒做學術報告。彭加勒給與會者展示了倫琴剛剛寄給他的χ射線照片,引起學者們的極大興趣。這時,一位中年物理學家站起來請教主講人χ射線發射區精確地講應該是哪一部分。彭加勒說是陰極射線照射的玻璃凍壁,貝克勒爾當即表示不同意這種看法,並當場提出陰極射線會使整個玻璃體產生熒光,在陰極射線的照射下,可能還有其他物也會發出同χ射線類似的射線。爲了驗證自己的設想,他立即進行試驗。

歷史上的今天1月20日 西沙羣島自衛反擊戰 第4張

貝克勒爾選擇氧化鈾作爲主攻對象,他精心設計了研究方案,用一張黑紙包好一張感光底片,在底片上放置兩小塊鈾鹽和鉀鹽的混合物。在其中一塊和底片之間放了一枚銀元,然後把這些東西放在陽光下放置幾小時,讓底片略微有些感光,雖不太清晰,但還可以分解銀元的影象。可是湊巧碰上連陰雨,他只好把實驗的東西原封不動地鎖進抽屜。5天后,天放晴,繼續中斷的試驗。他是個細心過人的人,在試驗前他重新檢查一遍實驗品。使他吃驚的是,在沒有陽光的情況下,底片上竟然出現明顯的感光現象。這說明鈾本身在發光!第二天他在科學院的學術報告上公佈這一新發現。他又用驗電器對這種射線進行了定量研究,終於揭示了放射性的奧妙。

發現放射性的初期,人們不知它的危害,貝克勒爾由於毫無防護下長期接觸放射物質,健康受到嚴重損害,50多歲就逝世了。科學界爲了表彰他的傑出貢獻,將放射性物質的射線定名爲“貝克勒爾射線。”

  1924年01月20日 第一次國共合作

在90年前的今天,1924年1月20日 (農曆臘月十五),第一次國共合作(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孫中山手批國民黨各地執行部所轄範圍,以及擬派各地組建地方執行部的中央執委、候補中執委和預算委員會名單。

在中國共產黨人的努力和具體幫助下,以解決改組問題爲中心內容的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於1924年1月20日至30日在廣州召開。這次會議代表總額196人,到會165人。代表中一半由各省黨部選舉產生,一半由孫中山指定。其中共產黨員約佔40%。李大釗、陳獨秀、毛澤東、林伯渠、譚平山、王燼美、李維漢等人都以個人身份出席了大會(第一次國共合作)。 孫中山以總理身份擔任主席並致開幕詞,他說:“此次國民黨改組,有兩件事:第一件,改組國民黨,第二件,就是用政黨的力量去改造國家。”在這次大會上,孫中山總結了歷次革命的經驗教訓,提出“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承認共產黨員、社會主義青年團員,以個人資格加入國民黨。在孫中山主持下,大會通過了有中國共產黨人蔘加起草的《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

歷史上的今天1月20日 西沙羣島自衛反擊戰 第5張

這個宣言,總結了過去革命鬥爭的經驗,批評了當時社會上流行的立憲派、聯省自治派、和平會議派以及商人政府派等各種錯誤的、反動的主張;確定了“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接受了中國共產黨提出的反帝反封建的口號,規定了民主革命的基本綱領以打倒帝國主義、打倒軍閥爲目標。從而把舊“三民主義”重新解釋爲革命的新“三民主義”。爲了使國民黨員普遍地瞭解新的革命理論,並向全國人民進行宣傳,大會期間,孫中山開始系統地講解“三民主義”。把舊“三民主義”發展成新“三民主義”,這是孫中山的一個偉大歷史功績,也是他適應歷史發展潮流的偉大革命精神的表現。在歷經革命失敗的痛苦之後,孫中山終於找到了拯救中國的道路。他認識到,革命要成功,就必須同中國共產黨合作,喚起民衆、扶助農工;必須聯合世界上一切被壓迫民族和人民;必須打倒帝國主義,剷除封建軍閥的統治。這次大會還通過了《中國國民黨章程》、《組織國民黨政府之必要案》等決議案。選舉產生了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推舉胡漢民、汪精衛、廖仲愷、戴季陶、李大釗、鄒魯等24人爲中央執行委員,邵元衝、林伯渠、瞿秋白、張國燾等17人爲候補中央執行委員。

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着國共合作的正式建立。國民黨經過這次改組,實際上已經成爲工人、農民、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的革命聯盟。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