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9月30日 董卓毒死靈思何皇后

歷史上的今天9月30日 董卓毒死靈思何皇后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0189年9月30日 (己巳年九月初三)董卓毒死靈思何皇后

在1826年前的今天,0189年9月30日 (農曆九月初三),董卓毒死靈思何皇后。

靈思皇后(?—189年9月30日),何氏,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大將軍何進和車騎將軍何苗的妹妹,漢靈帝劉宏第二任皇后,漢少帝劉辯的生母。

何氏出身於屠戶家庭,後選入掖庭,得到漢靈帝臨幸,生下皇子劉辯,並受封貴人。光和三年(180年),立爲皇后。中平六年(189年),漢靈帝去世,劉辯繼位,尊何氏爲皇太后。董卓進京,廢黜劉辯,不久毒殺劉辯及何氏。

人物生平 生子封妃

何氏身高七尺一寸,其家本以屠宰爲業,後根據選擇宮女的制度被選入掖庭,得到漢靈帝劉宏的臨幸,生下皇子劉辯。漢靈帝曾有數名皇子,但都先後夭折,漢靈帝怕皇子劉辯早逝,便把他寄養在道士家中,稱爲史侯,同時封何氏爲貴人,何氏深受漢靈帝的寵愛。何氏性格倔強忌妒,所以後宮中的嬪妃、宮女沒有不怕她的。

立爲皇后

光和元年(178年),漢靈帝的皇后宋皇后因遭中常侍王甫和太中大夫程阿的誣陷詆譭,被漢靈帝廢黜皇后之位,並送入暴室,宋皇后最終憂鬱而死。

歷史上的今天9月30日 董卓毒死靈思何皇后

光和三年(180年)十二月初五日(《後漢紀》作十一月),漢靈帝立何氏爲皇后。光和四年(181年)六月,漢靈帝追封何氏的父親何真爲車騎將軍、舞陽侯,諡號宣德(《後漢紀》作宣懷)。

當時漢靈帝的美人王榮懷有身孕,因畏懼何氏,便服藥想自己打掉胎兒,但是胎兒安穩不動。王榮又多次夢見自己揹負着太陽而行走,便認爲這是吉兆,於是再也沒有想打掉胎兒的念頭。同年(181年),王榮生下皇子劉協,何氏於是派人用毒酒毒殺王榮。漢靈帝大怒,想要廢黜何氏,宦官們堅決勸阻才得罷休。皇子劉協則由漢靈帝的母親董太后親自養育教導,稱爲董侯。

光和六年(183年)夏天,漢靈帝封何氏的母親興(姓氏不詳,名興)爲舞陽君。

後來羣臣請漢靈帝確立太子,漢靈帝認爲劉辯輕薄無威儀,不可以作爲嗣君,然而因寵愛何氏,何氏的哥哥大將軍何進又掌握重權,所以遲遲不決。

尊爲太后

中平六年(189年)四月,漢靈帝去世,皇子劉辯即位,尊母親何氏爲皇太后,並由何氏臨朝聽政。

起初,董太后曾多次勸說漢靈帝立劉協爲太子,何氏因此怨恨她,提議沒有來得及商定下來,漢靈帝便去世了。何氏臨朝聽政後,董太后的侄子票騎將軍董重與何進權勢相沖突,董太后每次想參與干涉政事,何氏就禁止阻攔。董太后忿恨地責罵道:“你現在這麼強橫跋扈,依仗你哥哥的權勢嗎?應當敕令驃騎將軍董重斬斷何進的頭拿來。”何太后聽到此話後,就告訴何進。何進與三公以及其弟車騎將軍何苗等上奏:“董太后指使前中常侍夏惲、永樂太僕封諝等人交結州郡,壟斷各地的珍寶財貨,全部送進永樂宮。根據過去的慣例藩王之後不得留住京城,輿車服飾有一定的規章可循,飲食有一定的品級可依。請把董太后的宮室遷回她本來的封國去。”何氏以皇帝劉辯名義同意。何進於是派兵包圍驃騎將軍董重的府第,拘捕董重,董重免官自殺。董太后最終因憂慮恐怖而死,民間百姓都將此事歸罪於何氏。

董卓毒殺

光熹元年(189年)八月,大將軍何進想要誅除宦官,但反被宦官所殺,何氏的母親舞陽君也被亂兵殺死。幷州牧董卓受到徵召,領兵馬進入洛陽,對朝廷欺凌暴虐,於是廢黜劉辯爲弘農王,擁立劉協爲帝,是爲漢獻帝。攙扶劉辯下殿,北面稱臣。何氏哽咽流淚,大臣們含悲忍痛,沒有人敢說話。董卓又議何氏逼迫董太后,致使她憂鬱而死,不符合兒媳婦侍奉婆婆之禮,於是將何氏遷到永安宮。同年九月初三日,董卓派人用毒酒毒死何氏。董卓又讓漢獻帝到奉常亭爲何氏舉哀治喪,公卿百官都身着白衣來參加葬禮,不合乎作爲太后治喪的禮儀。何氏死後,與漢靈帝合葬在文昭陵。

1626年9月30日 (丙寅年八月十一)清太祖努爾哈赤去世

在389年前的今天,1626年9月30日 (農曆八月十一),清太祖努爾哈赤去世。

努爾哈赤(1559-1626),建州女真人。

當時女真族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東海女真、黑龍江女真四部,散居在中國東北,努爾哈赤25歲時以13副鎧甲起兵,與明前交好,經30多年努力,統一了女真各邦,在赫圖阿拉城(今遼寧新賓)稱帝,年號“天命”,建國號“金”(史稱後金)。

努爾哈赤開國第二年即誓師攻明,後在薩爾滸(今遼寧撫順東)與明朝進行戰略決戰,結果殲滅包括明師主力杜鬆部在內的明軍10餘萬人,從此取得了遼鬆戰場主動權。

1626年(天命十一年),努爾哈赤攻打寧遠堡(今遼寧興城),被明將袁崇煥打得大敗而歸,9月30日(八月十一日)含憤去世。努爾哈赤建立的八旗制度,是兼有軍事、行政、生產和多種職能的社會組織形式;努爾哈赤借鑑漢文而制定滿文。這些都對發展民族文化,加速社會封建化,起了重要作用。

歷史上的今天9月30日 董卓毒死靈思何皇后 第2張

努爾哈赤

1862年9月30日 (壬戌年閏八月初七)德國首任宰相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

在153年前的今天,1862年9月30日 (農曆閏八月初七),德國首任宰相俾斯麥實行“鐵血政策”。

19世紀中葉,德國資本主義的發展,迫切要有一個統一的國家,結束封建城邦割據。這是和全民族的利益一致的。但是怎樣實現統一呢?當時存在着兩條不同的路:一條是由無產階級領導的,通過自下而上的革命,推翻各邦王朝,建立統一的德意志共和國,另一條是容克階級領導的,通過王朝戰爭,自上而下地建立統一的君主國。

1862年9月30日,出任普魯士宰相兼外交大臣還不滿一週的容克政治家俾斯麥,在普魯士議會的“預算委員會”第一次會議上,發表了一篇鼓動性的講話。他要求普魯士內部停止對抗,“聚集力量”共同對外。他在講話中宣稱:“當代的重大問題,不是用說空話或多數派決議所能解決的,而必須用鐵和血來解決。”

歷史上的今天9月30日 董卓毒死靈思何皇后 第3張

統一德意志依靠“鐵和血”,即憑藉戰爭暴力,這是俾斯麥的綱領和信條。他出任宰相後,根本不聽議會那一套空談,他不理睬議會多數派否決政策撥款,也不理睬他們的指責,獨斷獨行,擅自支付經費,進行大規模的軍事改革。在“爲德意志民族利益”的口號下,他發動了對丹麥的戰爭,對奧國的戰爭,對法國的戰爭,終於以“鐵和血”擊潰阻礙德國統一的國內外反動勢力,完成了德意志統一大業,1871年1月18日,宣佈德意志帝國的成立。列寧指出:“俾斯麥依照自己的方式,依照容克的方式完成了歷史上進步的事業。”

俾斯麥出任德意帝國的首任宰相,由於他是用“鐵和血”統一德意志的,歷史上稱他爲“鐵血宰相”,他所奉行的政策,被稱爲“鐵血政策”,後來發展爲“專制和戰爭”的代名詞。

1868年9月30日 (戊辰年八月十五)西班牙女王伊薩貝拉逃到法國

在147年前的今天,1868年9月30日 (農曆八月十五),西班牙女王伊薩貝拉逃到法國。

1868年9月29日,西班牙女王伊薩貝拉逃到法國。

(波旁的)伊莎貝拉二世(西班牙語:Isabel II de Borbón,1830年10月10日-1904年4月10日)波旁王朝的西班牙女王(1833年~1868年在位)。

在伊莎貝拉二世繼承王位之後,斐迪南七世的弟弟唐·卡洛斯親王立刻發動了叛亂,即所謂第一次唐·卡洛斯戰爭(1833年10月4日。唐·卡洛斯認爲他自己是最合法的王位繼承人,伊莎貝拉二世作爲女人無權成爲國王。唐·卡洛斯自稱爲“卡洛斯五世”,其支持者不在少數。支持唐·卡洛斯及其後代成爲西班牙國王的人被稱爲卡洛斯派,主要由舊貴族和天主教教會中的保守分子(如耶穌會)組成。他們的活動成爲19世紀西班牙政治生活中的重要內容。

伊莎貝拉二世的支持者包括軍隊和國會中的自由主義者;這些人希望從沒收耶穌會和宗教騎士團財產的行動中獲利,並在西班牙通過一部限制國王權力的憲法。西班牙的資產階級也抱着削弱封建貴族勢力的願望支持女王。10月17日,得到葡萄牙、法國、英國等國支持的攝政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宣佈對叛亂者進行討伐。戰事延續了7年,其間唐·卡洛斯曾於1837年進攻西班牙首都馬德里。1839年卡洛斯派的主力才被粉碎,唐·卡洛斯被迫逃亡法國。1840年7月,在西班牙作戰的卡洛斯派分子被全部消滅,伊莎貝拉二世的王位終於獲得穩固。

歷史上的今天9月30日 董卓毒死靈思何皇后 第4張

在第一次唐·卡洛斯戰爭之後,瑪麗亞·克里斯蒂娜將攝政的權力交給了戰爭時期政府軍最有力的將領之一巴爾多梅羅·埃斯帕特羅。埃斯帕特羅進行了一些比較激進的改革,結果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彈;他在兩年之後被納爾瓦埃斯將軍發動的軍事政變推翻。埃斯帕特羅被迫流亡英國,而納爾瓦埃斯一派則成立了由華金·馬里亞·洛佩斯領導的內閣。這個內閣誘使國會宣佈伊莎貝拉二世已經成年(實際上是13歲)。3年後來自卡斯蒂利亞的保守派分子又迫使16歲的女王結婚,對象是她的堂兄弗朗西斯科·德·阿西西·德·波旁。

弗朗西斯科親王

女王的婚後生活十分荒淫。實際上,一直有流言說她的所有孩子都不是弗朗西斯科親王生的,因爲親王是一個有名的同性戀者。例如,很多人相信伊莎貝拉二世唯一活下來的男孩、最終登上西班牙王位的阿方索十二世的父親是女王的一個情夫近衛軍長官恩裏克·普伊戈—莫爾託(Enrique Puig y Moltó)。

從1843年到1868年是伊莎貝拉二世親政的時期。這段時期的特點是宮廷陰謀和政變革命層出不窮,25年中西班牙更換了34屆政府,形形色色的佞臣集團紛紛上臺執政。伊莎貝拉二世本人過着荒淫頹廢的生活,有時還會用任性的、毫無理智的方式干預國內政治。女王似乎對軍隊和教會中的反動分子格外垂青,這就使她在西班牙人的心中更爲可憎。在經歷了1843年到1854年的軍人獨裁之後,改革派於1854年至1856年間發動革命使1848年因大赦回國的埃斯帕特羅重新掌權。埃斯帕特羅不久引退,接下來是1856年到1863年“自由聯盟”的統治;隨後“自由聯盟”和軍閥輪番上臺執政,他們把改革派和一切進步人士排斥於政治權力之外。在整個伊莎貝拉二世統治時期,西班牙人民的生活狀況沒有改善。由奸臣和軍隊把持的政府極其腐敗,而女王的宮廷本身又是一個滋生腐敗的根源。種種原因終於導致了1868年西班牙革命(“光榮革命”)的爆發。

改革派將領胡安·普里姆在1866年發動過一次失敗的軍事政變。經過兩年準備之後,普里姆於1868年再次起事,結果成功地翻了政府。伊莎貝拉二世在她的主要依靠、保守派軍官們的零星抵抗被弗朗西斯科·塞拉諾和普里姆的軍隊粉碎之後,於1868年9月末逃亡法國。

1870年6月25日,伊莎貝拉二世在巴黎正式宣佈退位,以希望其子阿方索可以繼承西班牙的王冠。但是,以弗朗西斯科·塞拉諾爲首的攝政團選擇了意大利王子阿梅迪奧·德·薩伏依擔任西班牙的君主。當年12月,發生了胡安·普里姆遇刺身亡的事件,使阿梅迪奧的處境十分尷尬。由於窮於應付西班牙的混亂局勢,阿梅迪奧在1873年主動退位,共和主義者建立了西班牙第一共和國。1874年12月28日,保皇派將領阿塞尼奧·馬丁內斯·德·坎波斯發動政變,迎回伊莎貝拉之子阿方索十二世,波旁王朝得以復辟。

在阿方索十二世復辟之後,伊莎貝拉二世仍然定居在法國。在一次訪問馬德里期間,她捲入了當地政客的陰謀活動,結果再次被驅逐出國。伊莎貝拉二世於1904年4月10日去世,葬在埃斯科里亞爾修道院。

1937年9月30日 (丁丑年八月廿六)平型關戰役結束

在78年前的今天,1937年9月30日 (農曆八月廿六),平型關戰役結束。

1937年09月30日,平型關戰役結束。

1937年9月中旬,沿平綏路西進的侵華日軍佔領大同後,分兵兩路向雁門關、平型關一線進攻,企圖進逼太原。爲了配合友軍作戰,阻擋日軍的攻勢,八路軍第115師在師長林彪、副師長聶榮臻指揮下,奉命開抵平型關地區集結待機。

9月23日,第115師派出獨立團和騎兵營插到靈丘——淶源——廣靈之間地區活動,以鉗制和打擊增援平型關之日軍。24日夜,又以3個團的兵力冒雨設伏於平型關東北公路兩側山地,等待來犯之敵。

25日7時許,日軍第5師團(板垣師團)第21旅後續部隊全部進入設伏地域,八路軍預伏部隊居高臨下,迅速向敵發起猛烈攻擊,頓時打亂了日軍的指揮系統,敵軍的車輛自相碰撞,人仰馬翻,亂成一團。這時,我軍戰士勇猛地衝向公路,對敵實行分割圍殲,雙方展開了短兵相接的白刃肉搏戰。經過一天的激戰,八路軍取得了平型關戰役的勝利。

歷史上的今天9月30日 董卓毒死靈思何皇后 第5張

八路軍在平型關戰役中共擊斃日軍1000餘人,擊毀汽車100餘輛,馬車200餘輛,繳獲步槍1000餘支,機槍20餘挺,火炮1門,以及大批軍用物資,取得了全國抗戰開始以來中國軍隊的第一個大勝利。

平型關大捷是八路軍首次集中較大兵力對日軍進行的一次成功的伏擊戰。在當時日軍長驅直入、國民黨軍隊節節後退的形勢下,八路軍首戰告捷,有力地打擊了日軍的瘋狂氣焰,打破了日軍不可戰勝的神話,從而極大地振奮了全國的民心、士氣,使全國人民看到了中華民族的希望所在。

1938年9月30日 (戊寅年八月初七)慕尼黑協議簽訂

在77年前的今天,1938年9月30日 (農曆八月初七),慕尼黑協議簽訂。

1938年9月30日,出賣捷克的慕尼黑協定簽署。

捷克斯洛伐克位於歐洲中心,不但戰略地位十分重要,而且軍事工業發達,礦產資源豐富。德國對它早就垂涎三尺。

捷克境內有300萬日耳曼人,大多居住在蘇臺德區。1938年4月,以漢倫爲首領的蘇臺德日耳曼人黨舉行代表大會,提出把蘇臺德區從捷克分裂出去的“自治”綱領。希特勒以此爲由,在德捷邊境集結兵力,以戰爭相威脅,釀成所謂“五月危機”。

英、法政府決意把蘇臺德區“贈送”給希特勒,推動德國東進反蘇。兩國經過磋商後分別表示,它們不會爲捷克斯洛伐克而戰。

歷史上的今天9月30日 董卓毒死靈思何皇后 第6張

張伯倫在《慕尼黑協議》上簽字

英、法的縱容使希特勒更加強硬。德國制訂了進攻捷克的“綠色方案”,預定9月16日下動員令,10月1日進軍。9月15日,年近70的英國首相張伯倫生平第一次坐飛機,匆匆飛往德國。經過3小時的會談,他只從希特勒那裏得到一項“保證”,即在幾天內兩人再次會晤之前,德國不採取任何軍事行動。

英、法兩國經過緊急磋商,決定滿足希特勒的要求,壓捷克割讓蘇臺德區給德國。9月22日,張伯倫再次飛往德國,在戈德斯堡與希特勒會談。不料希特勒並不買帳,又提出將捷境內其他操德語的地區統統劃歸德國,並對歸併領土實行軍事佔領,限定10月1日以前解決問題。緊接着,希特勒宣佈從9月28日起實行德軍總動員,命令部隊在9月30日以前作好戰爭準備。

英、法政府被希特勒的戰爭叫囂嚇破了膽。9月29日,張伯倫在半個月內第三次飛往德國,同達拉第、希特勒、墨索里尼一起,在慕尼黑舉行英、法、德、意四國首腦會議。會議從29日12時45分開始,至次日凌晨1時半正式簽署了將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的《慕尼黑協定》。直到這時,一直在隔壁房間裏等候的捷克斯洛伐克的兩名代表才被帶進會議廳,告之協定的內容。迫於國際帝國主義的壓力,捷政府在德國限定的6小時內接受了《慕尼黑協定》。

1938年10月1日,德軍開始佔領捷克斯洛伐克的蘇臺德區和其他住有日耳曼人的地區。1939年3月,斯洛伐克地區分裂主義者蒂索按照希特勒的旨意,宣佈斯洛伐克“獨立”,要求德國“保護”。3月15日,德軍開進布拉格,佔領了整個捷克斯洛伐克。

四國首腦會議完全滿足了希特勒的要求,於9月29日凌晨一點半,簽訂了臭名昭著的《慕尼黑協議》。

《慕尼黑協議》簽訂後,張伯倫和希特勒又搞了一個所謂《英德宣言》,宣稱“英德關係對兩國和歐洲都具有頭等重要意義”,表示兩國“決心以協商的辦法”來解決一切有爭議的問題。

1941年9月30日 (辛巳年八月初十)莫斯科保衛戰開始

在74年前的今天,1941年9月30日 (農曆八月初十),莫斯科保衛戰開始。

德軍在“閃電戰”計劃破產後,被迫縮短戰線,妄圖集中力量,迅速攻佔莫斯科。莫斯科是蘇聯首都,全國政治、經濟、軍事和文化中心,也是鐵路交通樞紐,具有極其重要的戰略意義。希特勒認爲,一旦攻佔莫斯科,就能擊敗蘇軍主力,達到結束對蘇戰爭的目的。

9月30日,德軍對莫斯科發動了代號“颱風”的大規模攻勢,妄圖在十天之內攻佔它。德軍投入的兵力有七十四個半師,一百八十萬人,一千七百輛坦克,一千三百九十架飛機,一萬四千多門大炮和迫擊炮。德軍集中了最精銳的部隊。蘇軍方面總共有九十五個師,一百二十五萬人,九百九十輛坦克,六百七十七架飛機,七千六百門大炮和迫擊炮。希特勒揚言要在莫斯科紅場上檢閱他的法西斯軍隊。10月2日,德軍從中部突破了蘇軍防線,到10中旬的兩週之內,德軍中央集團軍羣完成了三個大包圍圈,兩個在布良斯克附近,另一個在維亞茲馬以西。在這三個包圍圈作戰中,德軍共俘虜六十六萬三千俄國人。面對這危急關頭,蘇軍迅速在莫斯科以西約八十公里的莫日艾斯克組織了防線,阻止德軍推進。

10月10日,斯大林任命朱可夫大將爲西方和預備隊方面軍司令員。朱可夫迅速重建了四個集團軍,以防守莫日艾斯克。10月中旬,在北、西、南通往莫斯科的所有重要地段上都展開了激烈的戰鬥。10月15日,蘇聯政府的部分機構和外國使節遷往古比雪夫。斯大林留在莫斯科,親自指揮保衛成,10月19日,國防委員會宣佈莫斯科戒嚴,號召首都人民誓死保衛莫斯科。三天之內,全市組織了二十五個工人營,十二萬人的民兵師,一百六十九個巷戰小組。有四十五萬人蔘加修築防禦工事,其中四分之三是婦女。在首都和全國軍民支援下,前線軍民英勇抗敵,浴血奮戰。到10月底,德軍被阻止在加裏寧--土耳基諾沃--沃洛克拉姆斯克--多羅霍沃--納羅--佛敏斯克--謝爾普霍夫--阿列克辛以西一線。希特勒妄圖在10月佔領莫斯科的計劃破產了。

歷史上的今天9月30日 董卓毒死靈思何皇后 第7張

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蘇軍最著名的將領格奧爾吉·朱可夫

1941年11月7日,蘇軍在英勇保衛莫斯科的同時,紅場依然進行着閱兵式。斯大林向全國軍民發表振奮人心的演說:“我們的事業是正義的,勝利一定屬於我們!”

11月15日,德軍向莫斯科發動第二次瘋狂進攻。11月23日,德軍佔領克林,27日,又佔領了離莫斯科僅有二十四公里的伊斯特臘。莫斯科處於德軍大炮射程之內,德軍用望遠鏡幾乎可以看到克里姆林宮的頂尖,在這千鈞一髮之際,莫斯科軍民誓死保衛首都,蘇軍第316步兵師(後改名爲潘菲洛夫第8近衛師),表現了蘇軍大無畏的革命英雄氣概,在阻擊德軍坦克通向莫斯科的杜波塞科沃要道上,持續戰鬥四個小時,擊毀敵人十八輛坦克,爲保衛莫斯科,英雄們全部壯烈犧牲。從11月16日到12月5日,德軍損失官兵十五萬五千,坦克七百七十七輛,而莫斯科巋然不動。

12月初,莫斯科的氣溫已下降到零下二十至三十度,德軍沒有棉衣,飛機和坦克的馬達無法發動,坦克上的光學窺鏡失去作用。而蘇軍,他們習慣寒帶生活,而且穿上了棉衣、皮靴和護耳冬帽,僅英、美根據莫斯科議定書就給蘇聯運送了一百五十萬雙軍靴,一萬零五百噸制靴皮革。隨後又運去七百萬雙軍靴。12月6日,蘇軍從莫斯科南面和北面展開大反攻。1942年初,蘇軍擊潰了進攻莫斯科的德軍,斃傷十六萬八千人,把德軍趕離莫斯科一百到二百五十公里,取得了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在1941年德蘇戰場的整個冬季戰役中,德軍被擊潰五十個師,陸軍傷亡八十三萬多人。

德軍在莫斯科戰役中的失敗,標誌着希特勒閃電戰的徹底破產。這是德軍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的第一次大失敗。蘇軍的勝利,極大地鼓舞了蘇聯人民和全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信心。

1946年9月30日 (丙戌年九月初六)紐倫堡國際法庭對納粹戰犯宣判

在69年前的今天,1946年9月30日 (農曆九月初六),紐倫堡國際法庭對納粹戰犯宣判。

1946年9月30日紐倫堡國際法庭宣判對德國法西斯頭目的懲處。

德、意、日法西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給全世界人民帶來深重災難。根據1945年8月8日蘇、美、英、法4國在倫敦簽訂的《關於控訴和懲處歐洲軸心國主要戰犯》的協定和歐洲國際軍事法庭憲章,由4國指派法官組成紐倫堡國際軍事法庭對德國戰犯進行審訊,紐倫堡法庭從1945年11月到1946年9月對22名納粹首要戰犯進行公審。

1946年9月30宣判納粹空軍元帥戈林、外交部長裏賓特洛甫、凱特爾元帥、黨衛隊保安處長卡爾騰布龍納、內政部長弗立克、駐波蘭的納粹劊子手弗朗克、虐殺猶大人的施特賴歇爾、納粹“哲學家”羅森貝格,奧地利賣國賊賽斯-英夸特、約德爾元帥、第三帝國負責奴隸勞動的頭子紹克爾以及希特勒私人祕書鮑曼共12名戰犯絞刑,還有3名被判無期徒刑,4名有期徒刑,3名無罪開釋。並宣佈納粹黨的領導機構、祕密警察、黨衛軍等爲犯罪組織。

紐倫堡國際法庭對納粹戰犯宣判

由於美國的庇護,法庭宣佈不認爲衝鋒隊、德國內閣、德國總參謀部和武裝部隊最高統帥部是犯罪組織。該行爲遭到蘇方法官的反對和世界輿論的譴責。

歷史上的今天9月30日 董卓毒死靈思何皇后 第9張

納粹戰犯戈林在受審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