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杜甫到底有多崇拜諸葛亮?他的夔州詩有近30首都涉及諸葛亮

杜甫到底有多崇拜諸葛亮?他的夔州詩有近30首都涉及諸葛亮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8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對杜甫很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小編帶來詳細的文章供大家參考。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

——杜甫《八陣圖》

杜甫到夔州是766年春末至788年春,寓居兩年,卻有許多涉及三國史跡文化的詩作,而且還有專門的多方面的評說。《八陣圖》就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五言絕句。在這20字的小詩中卻蘊含了杜甫強烈的政治期待。《八陣圖》的基本意思是:“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功蓋”句:指諸葛亮輔佐蜀漢,形成三國鼎立之勢,有蓋世之功。“名成”句,這是最能體現諸葛雄才大略的典型戰例“白帝城擺八陣圖”。《三國志_蜀志_諸葛亮傳》載:“(亮)推演兵法作八陣圖。”八陣圖,它是諸葛亮總結前人的陣法,根據實地調查而研究出的作戰陣勢。公元222年,當年在白帝城前後所設的“旱八陣”“水八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成功地抵禦了東吳陸遜的進犯。“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遺恨”:劉備與諸葛本是堅持“聯吳抗魏”的,有先取魏再定天下的戰略。可是劉備爲了講義氣,替結拜兄弟關羽報仇,破壞了“聯吳抗魏”的戰略,輕率出兵,大敗於猇亭,退守於白帝城,使蜀國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六次伐魏無功,留下了不能統一天下,使天下永安的遺恨。

杜甫到底有多崇拜諸葛亮?他的夔州詩有近30首都涉及諸葛亮

當年杜甫在夔州爲什麼要狂寫詩?原因有三:(一)入住夔州,產生了從沒有過的生活情趣,有田園,有農事,有朋友……。(二)夔州的山水奇絕,三峽風光令詩人歎爲觀止。(三)夔州名勝古蹟衆多,夔龍、大禹、屈原、諸葛亮的遺蹤,魚復浦、白帝城、永安宮,含八陣圖舊址,等令詩人神往意留。誠然這三個原因是有依據的,但是這些只是杜甫定居夔州的表面原因,其深層原因是杜甫晚年寓居夔州的心理潛質——“窮年憂黎元”“濟世肯殺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理想宏願,換句話說就是“積極入世,建功立業”的政治期待永遠沒有泯滅。杜甫多寫像《八陣圖》一類的反映三國文化的詩歌,同樣符合他的深層次原因。

杜甫的政治期待與三國時的諸葛亮又是那麼相似相生,決定了《八陣圖》明寫諸葛亮,暗寫他自己。杜甫的夔州詩有近30首涉及諸葛亮,意圖都很明顯,都是杜甫的政治期待的表現。我們可以從以下詩歌歸納出他的政治期待:

憑弔祭祀三國英雄豪傑

《夔州歌十絕句(之九)》:“武侯祠堂不可忘,中有松柏參天長。干戈滿地客愁破,雲日如火炎天涼。”——“不可忘”:指武侯的忠義賢良千古難忘,經常激勵感召着詩人。“參天長”:謂身處兵荒馬亂之時,又遇酷暑雲日如火,但見祠內松柏挺立,葉茂枝繁,聯想到諸葛的崇高偉大,頓覺神清氣爽,學習嚮往之心油然而生。

《諸葛廟》:“久遊巴子國,屢入武侯祠。”——“屢入”杜甫喜愛夔州山川,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夔州的三國古蹟多,有專門祭祀劉備諸葛的祠廟。杜甫憂國憂民的情緒一旦發作,往往入武候祠祭祀,以求得精神安慰。

《詠懷古蹟五首(其四)》:“武侯祠屋長鄰近,一體君臣祭祀同。”——這裏介紹武候祠、先帝廟捱得很近,老百姓祭祀二人也是經常性的。這裏也讚揚了劉備諸葛君臣之間心心相印、團結一體的關係。仁君賢臣爲民做了許多好事,值得一起祭祀。

讚頌賢君忠臣之間的融洽關係

《諸葛廟》:“君臣當共濟,賢聖亦同時。”——杜甫讚歎蜀國當時既有聖君又有賢臣,而且當君王的極度信賴臣下,當臣子的又能鞠躬盡瘁“效之於死”,他們相互信任,同甘共苦的精神,很值得後人學習。杜甫多麼盼望唐皇如劉備聖明識英傑,自己如孔明自由地施展才能,報效國家。

《古柏行》:“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爲人愛惜。”——古柏之所以茁壯,全在於有人栽培愛惜。劉備諸葛亮就像人與樹的關係一樣,他們二人的際會都是很幸運的。老杜期待着朝廷對他的重用。

《夔府書懷四十韻》:“社稷經綸地,風雲際會期。”——君臣之間關係融洽,有利於施才能打天下。

杜甫到底有多崇拜諸葛亮?他的夔州詩有近30首都涉及諸葛亮 第2張

對劉備任用賢臣的讚揚

《謁先主廟》:“復漢留長策,中原仗老臣。”——劉備至死不忘統一天下,恢復漢室,他“託孤”於諸葛亮,相信老臣能完成大業。

《古柏行》:“君臣已與時際會,樹木猶爲人愛惜。”——劉備爲了爭天下,十分重視尋求人才,“三顧茅廬”得諸葛,十分愛護和尊重。原來,賢臣是靠聖君栽培眷顧起來的。

《謁先主廟》:“應天才不小,得士契無鄰。”——順應天意,有志於統一天下,劉備的才智還是很大的,但他一旦得到諸葛這樣的謀士,其才智就更無邊了。這裏的極度讚揚,隱藏着對唐朝不能任用有才之士的批評,所以對劉備的評價不爲過。

讚頌諸葛亮的忠誠

《古柏行》:“扶持自是神明力,正直元因造化功。”——諸葛的忠誠正直,雖然是得到愛護扶持,但主要是他自己的神明造化。諸葛秉承了儒家的忠君愛國思想,又有道家的淡泊名利的高風亮節,還有法家的治國治軍的法則方略,“神明”二字很相配。

《武侯廟》:“遺廟丹青落,空山草木長。猶聞辭後主,不復臥南陽。”——“猶聞”二句:言空山精爽,好像聽見武侯辭後主遠征時的音容。此二句謂武侯甘爲劉備驅馳,固顯其忠。而在後主那麼昏庸的情況下,仍抱病出徵,不復有歸臥南陽之志,此爲雲霄萬古,真正顯示其忠。

讚頌諸葛亮的雄才大略

《八陣圖》:“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功蓋”句:指諸葛亮輔佐蜀漢,形成三國鼎立之勢,有蓋世之功。“名成”句,最能體現諸葛雄才大略的典型戰例有“白帝城擺八陣圖”。八陣圖,它是諸葛亮總結前人的陣法,根據實地調查而研究出的作戰陣勢。當年夔州所設八陣,以少勝多,以弱勝強,成功地抵禦了陸遜的進犯。

《詠懷古蹟五首(其五)》:“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伯仲”句:伊,即伊尹;呂,即呂尚。尹輔成湯,尚佐文王,都開創了一代帝王基業。伯仲,即兄弟。言武侯之才能與伊、呂不相上下。

《古柏行》:“不露文章世已驚,未辭剪伐誰能送?”——“露文章”:言柏樹無花葉之美,但挺立茂盛,自令人驚歎。“未辭剪伐”:指不避砍斫。言古柏本是棟樑之材,可惜無人採用。杜甫既贊諸葛又明己志。

杜甫到底有多崇拜諸葛亮?他的夔州詩有近30首都涉及諸葛亮 第3張

對諸葛亮不能實現大志的遺憾

《詠懷古蹟五首(其五)》:“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運移”二句,言劉漢帝業的命運勢將轉移,亮雖志決於恢復,而身殲于軍務,這是不可挽回的事。

《閣夜》:“臥龍躍馬終黃土,人事音書漫寂寥。”——“臥龍”敬指諸葛亮,有佐劉備三分天下的功勞;“躍馬”指公孫述,在白帝城躍馬起兵,曾在蜀中成稱王。詩人由這二人的祠廟,聯想起他們曾英雄一世的偉業,他們都是那麼悲壯慘烈的結局,不由得寬慰自己的孤獨寂寥,真有一點痛苦也算不了什麼。

對有才之士不能正用的感嘆

《古柏行》:“大廈如傾要樑棟,萬牛回首丘山重。”——此處先有比喻:大廈即將傾倒了,多麼需要能支撐它的棟樑。可是大廈的主人卻想不費功夫(無真心誠意)就得到棟樑之材,那是不可能的。

《古柏行》:“志士幽人莫怨嗟,古來材大難爲用。”——昏庸的君主大都不識才,更何況朝廷內“腥臊並御,芳不得薄兮”(屈原《涉江》),鑑於現實如此,有才之士的怨嗟是徒勞的。

登臨白帝城,表現憂患意識

《上白帝城》:“公孫初恃險,躍馬意何長。”——“意何長”問公孫述爲什麼要恃險割據稱霸。借古諷今,傷亂憂民。

《上白帝城二首》:“兵戈猶擁蜀,賦斂強輸秦。”——就是偏遠的巴蜀之地也有戰亂,軍閥、盜賊到處都有,統治者還加重賦斂,使百姓難於生存。

對國家戰亂的不滿,對人民苦難的同情

《夔州歌十絕句(之九)》:“干戈滿地客愁破,雲日如火炎天涼。”——杜甫所處的年代就是這麼一個兵荒馬亂,充滿天災人禍的現實。“愁破”與“天涼”是說在諸葛武侯祠內受到蔭庇,暫時忘掉了苦難的現實。

《閣夜》:“野哭千家聞戰伐,夷歌幾處起漁樵。”——在戰爭陰雲籠罩的時刻,四野裏忽然傳來悲慟的哭聲,因爲他們聽見了征戰的鼓角,引發了久鬱的怨恨。伴着“野哭”,數處響起的是漁夫樵子的“夷歌”(當地少數民族唱的一種民歌)。悲切的歌聲引發了詩人憂國憂民的感情。

對天下永安的期盼

《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遺恨”:劉備與諸葛本是堅持“聯吳抗魏”的,有先取魏再定天下的戰略。可是劉備爲了講義氣,替結拜兄弟關羽報仇,破壞了“聯吳抗魏”的戰略,輕率出兵,大敗於猇亭,退守於白帝城,使蜀國元氣大傷,後來諸葛亮六次伐魏無功,留下了不能統一天下,使天下永安的遺恨。

《諸葛廟》:“欻憶吟樑父,躬耕也未遲。”——“樑父”“梁父吟”(也作“樑甫吟”),諸葛亮在南陽時所作古辭,吟頌齊相晏嬰“二桃殺三士”的大智大勇。“躬耕”,諸葛亮離開茅廬時,囑咐其弟曰:“吾受劉皇叔三顧之恩,不容不出。汝可躬耕於此,勿得荒蕪田畝。待我功成之日,即當歸隱。”(羅貫中《三國演義》)——諸葛亮出山是爲了治國平邦安天下,還想着功成之日回家過吟詩躬耕的田園生活。

杜甫到底有多崇拜諸葛亮?他的夔州詩有近30首都涉及諸葛亮 第4張

杜甫要積極入世,除弊匡時,期盼着國家安定,人民生活太平,然而朝廷離夔州太遠,自己的官位太低(只是一個虛位的工部檢校),生命的時限也所剩不多,“多慚病無力,騎馬入青苔”(《上白帝城二首》),“心雖在朝謁,力與願矛盾”。(《贈鄭十八賁》)。然而杜甫畢竟是一個思想覺悟高的人,他終於明白他手中最有力的武器是詩歌,因爲他的詩歌能表現自己的崇高思想品質,張揚強烈的政治期待;他的詩歌憂國憂民,伸張正義的情操受到世人敬重;他的詩歌能反映現實,警醒唐王朝息兵愛民和諧社會;他的詩歌能激勵人心,鼓動官員忠君愛國做道德的風範。

因此,杜甫在白帝城寫的《八陣圖》具有強烈的政治期待就顯而易見了。“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杜甫是多麼希望自己像諸葛亮一樣成爲賢才,得到朝廷的重用,爲國爲民分憂,多麼希望自己如孔明自由地施展才能,報效國家,最好也能功成名就;“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諸葛亮的雄心壯志如“江流”,天下大勢如“頑石”,諸葛亮有前後《出師表》,六出祁山,卻不能完成統一大業,自然有遺恨。而杜甫“窮年憂黎元”“濟世肯殺身”“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是說自己有理想,有才能,有期待卻不被理解,久久得不到朝廷的任用,國破家亡,君不君,臣不臣,“艱難苦恨繁霜鬢,潦倒新停濁酒杯”,誰是“江流”,誰是“頑石”,就不難而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