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歷史上的今天7月15號 馬嵬驛兵變楊貴妃自縊

歷史上的今天7月15號 馬嵬驛兵變楊貴妃自縊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4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0756年7月15日 (丙申年六月十四)唐朝馬嵬之變

在1260年前的今天,0756年7月15日 (農曆六月十四),唐朝馬嵬之變。

在中國歷史上,有一個驛站特別知名。那就是馬嵬驛,它出名不是因爲驛站本身有什麼特別之處,而是因爲它和一場著名的悲劇聯繫在了一起。公元756年,唐玄宗在逃難的過程中在這裏殺死了楊貴妃,史稱馬嵬之變。馬嵬之變是唐朝歷史上一個非常著名的事件。就在這場政變中,一代佳人楊貴妃死於非命。一個女人的犧牲換來了一場政變的終結,這讓人們對楊貴妃抱有很大的同情。那麼,馬嵬之變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在馬嵬事變中,爲什麼楊貴妃會成爲犧牲品?

歷史上的今天7月15號   馬嵬驛兵變楊貴妃自縊

天寶十五載(756年7月15日(距今已1260多年))六月十四日,潼關失守,長安徹底地暴露在叛軍面前,無奈的唐玄宗只好選擇出逃來躲避災難。在玄宗逃亡途經馬嵬時,發生了兵變。這就是唐朝歷史上著名的馬嵬之變。俗話說:在家千日好,出門一日難。盛世天子唐玄宗的逃難之路是否順利呢?他還能保持皇帝的威嚴嗎?

身體的困頓和精神的絕望,讓禁軍的憤怒情緒累積到了極點。人在不知所措時,往往不是想如何擺脫困境,而是要找出原因,是誰製造了這一困境。在陳玄禮的點撥下,禁軍一下子把矛頭指向了楊國忠,那麼楊國忠會面臨怎樣的下場呢?

今天只要一提起馬嵬之變,人們的第一反應往往就是殺楊貴妃。那麼,馬嵬之變開始的時候,真的是以殺楊貴妃爲主要目標的嗎?如果不是,那麼,爲什麼在人們的歷史記憶之中,楊貴妃會逐漸變成事變的主角呢?

1876年7月15日 (丙子年閏五月廿四)第一國際解散

在140年前的今天,1876年7月15日 (農曆閏五月廿四),第一國際解散。

社會主義先覺者很早就主張各國工人運動有國際的聯絡和國際的組織之必要了。把這個必要說得最明白,最不含糊的,是馬克思和恩格斯。遠在1847年,馬克思和恩格斯在他們起草的《共產黨宣言》中就斷言“無產階級無祖國”,喊出了“全世界無產者聯合起來!”口號。自此以後,他們的思想和鬥爭就浸透這種國際主義精神。

到了1864年,這種國際主義精神第一次表現爲組織形式。這年,英法德意四國工人代表在倫敦開會,決議創立一個“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爲諸國工人團體聯絡機關。這個新團體的名稱直譯應爲國際工人協會,這裏“國際”二字是作形容詞用的。即“英法德意諸國工人協會”之意。馬克思當時代表德國工人蔘加這個新團體工作,漸漸以科學社會主義思想指導整個組織了。

歷史上的今天7月15號   馬嵬驛兵變楊貴妃自縊 第2張

1866年9月在日內瓦拍攝的參加第一國際第一次代表大會的代表們。

馬克思是協會的創立者和領袖,他爲協會起草了成立宣言和臨時章程等許多重要文件,協會的任務是團結各國工人,爲完全解放工人階級並消滅任何階級的統治而鬥爭。協會的組織原則是民主集中制,最高權利機關是代表大會,大會閉會期間爲總委員會(中央權利機關)。協會在馬克思、恩格斯的領導下,團結了各國工人階級,傳播了科學社會主義,與各種形形色色的機會主義做了堅決的鬥爭。不久,協會內各種會務頻繁開展,小國工人也來參加這個組織,遂成爲世界上一種勢力,爲諸國政府所畏懼。會名太長,人們便取它的第一個字,簡稱爲“International”(國際的)以後成了習慣,整個團體就叫做“第一國際”了。這是第一次,這個形容詞變成了名詞。

第一國際自成立開始,在馬克思、恩格斯的領導下,和各種機會主義進行堅決的鬥爭。其中與無政府主義蒲魯東主義者的鬥爭是一次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鬥爭。

歷史上的今天7月15號   馬嵬驛兵變楊貴妃自縊 第3張

第一國際 International Working Men's Association the First International

1866年9月3日(距今150年),第一國際在日內瓦召開第一次代表大會,參加這次大會的有第一國際的22個支部和11個其他工人團體的代表,共60人。法國蒲魯東主義者爲了與國際總委員會對抗,派出一個擁有17人組成的龐大的代表團。企圖依靠人多勢衆,把蒲魯東主義的觀點強加給大會,從而實現其篡改國際的性質和任務的陰謀。爲此,他們狂妄地向大會提出了共有十項原則的《備忘錄》。在《備忘錄》中,他們公開兜售蒲魯東反對罷工、反對婦女解放、反對無產階級革命、反對民族解放運動的謬論,竭力鼓吹通過建立合作社等和平方式使無產階級獲得解放的這一蒲魯東主義的教條。

馬克思由於從事《資本論》第一卷的最後定稿工作,無法分身參加日內瓦大會,但是,馬克思預見到大會將有激烈的鬥爭,所以在會前寫好了《臨時中央委員會就若干問題給代表的指示》,作爲大會主要議程的正確決議的基礎。在《指示》中規定了各國工人在罷工鬥爭中應該互相支持:提出了8小時工作制的口號;確定了工會和合作社的發展方向和革命任務;主張吸收婦女和少年兒童參加社會生產勞動;支持民族解放鬥爭等重要內容。馬克思在《指示》中明確指出合作制度“決不能改造資本主義社會”,必須依靠無產階級掌握武裝,進行暴力革命。因此,馬克思認爲:“代表大會不應該宣佈任何特殊的合作制度”。在日內瓦代表大會上,擁護國際路線的代表以馬克思《指示》爲武器,與蒲魯東主義者進行了針鋒相對的鬥爭,通過了各項正確的決議,馬克思主義取得重大勝利!

1871年,巴黎工人暴動,第一國際的法國支部不僅參加,而且佔據領導地位。可巴黎公社失敗了,第一國際受到了極大打擊,加上外有資產階級政府取締,內有小資產階級思想進攻,遂使組織力量一天比一天衰弱。自1872年海牙代表大會後,第一國際實際上已停止活動。因此,1876年7月15日,根據馬克思的建議,終於在美國費城代表會議上宣佈第一國際解散。馬克思領導的這個“國際工人協會”在工人運動歷史上被稱爲“第一國際”,以別於後來的幾個工人國際組織。

第一國際是馬克思和恩格斯爲在各國建立無產階級政黨而鬥爭的重要階段。

1907年7月15日 (丁未年六月初六)清末志士秋瑾英勇就義

在109年前的今天,1907年7月15日 (農曆六月初六),清末志士秋瑾英勇就義。

1907年7月15日(距今109年)凌晨,一位女英雄從容不迫地走向刑場,英勇就義。她,爲了挽救民族危亡,獻出了年輕的生命,時年僅32歲。她,就是我國辛亥革命時期著名的巾幗英雄秋瑾,號“競雄”,別號“鑑湖女俠”。

秋瑾出生於紹興的一個小官僚地主家庭。她少年時熱情而倔強,最欽佩歷史上的“巾幗英雄”。義和團運動失敗以後,本已滿目瘡痍的神州大地,更是危象叢生。秋瑾救國情切,憤然賦志:“身不得男兒列,心卻比男兒烈。”她不願“與世浮沉,碌碌而終”,熱望把裹在頭上的婦女頭巾換成戰士的盔甲,像花木蘭那樣,效命疆場;她曾感慨地說:“人生處世,當匡濟艱難,以吐抱負,寧能米鹽瑣屑終身其身乎?”1904年,她毅然衝破了封建家庭的束縛,隻身東渡日本求學。

歷史上的今天7月15號   馬嵬驛兵變楊貴妃自縊 第4張

秋瑾

在日本,秋瑾積極地投入了中國留學生的革命鬥爭。1905年8月同盟會成立後,她被推爲同盟會評議部評議員和浙江省主盟人。秋瑾還聯絡當時留日的女同學,組織“共愛會”,自己任會長。清政府勾結日本政府,頒佈取締中國留學生規則,壓迫留日學生,秋瑾憤然回國,在上海創辦中國公學。1906年,她由徐錫麟介紹,加入了光復會。她和一些同志在上海設立革命機關,並主持《中國女報》,第一個提出創建“婦人協會”的主張,爲近代婦女解放吹響了第一聲號角。1906年,秋瑾返回紹興,主持大通學堂。大通學堂原爲徐錫麟、陶成章等創辦,是光復會訓練幹部、組織羣衆的革命據點。在大通學堂,秋瑾爲了進一步訓練革命力量,成立了“體育會”,招納會黨羣衆和革命青年,進行軍事操練,並積極聯絡浙江各地會黨,組成“光復軍”,推舉徐錫麟爲首領,秋瑾任協領,積極地進行起義的籌備工作。

1907年5月,徐錫麟準備在安慶起義,秋瑾在浙江等地響應。但徐錫麟起義計劃泄露。7月6日,徐錫麟倉促刺殺安徽巡撫恩銘,在安慶發動起義,由於準備不足,起義很快失敗,徐錫麟也被捕犧牲了。安慶起義的失敗,使秋瑾主持的浙江地區起義計劃完全泄露,形勢十分危急,同志們勸她暫避一時,她決心做中國婦女界爲革命犧牲的第一人,堅決留在大通學堂與前來包圍的清軍作殊死戰鬥。因寡不敵衆,秋瑾不幸被捕,於1907年7月15日(距今109年)英勇就義。

1918年7月15日 (戊午年六月初八)第二次馬恩河戰役開始

在98年前的今天,1918年7月15日 (農曆六月初八),第二次馬恩河戰役開始。

1918年7月15日(距今98年),第二次馬恩河戰役開始。

1918年蘇維埃俄國退出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德國統帥部決定在大批美軍運抵歐洲之前打敗英法聯軍,爭取在夏季結束戰爭。同年5月至6月間,德軍突破蘇瓦鬆和蘭斯間的法軍防線,逼近馬恩河。

歷史上的今天7月15號   馬嵬驛兵變楊貴妃自縊 第5張

鋪天蓋地的英軍在戰爭間歇休息

此時幾十萬美軍抵達歐洲參戰,戰局對德國不利。7月15日,德軍集中優勢兵力越過馬恩河,楔入法軍陣地3至10公里。7月18日,協約國聯軍轉入反攻,奪取德軍佔領的馬恩河突出部、亞眠突出地帶和聖米耶爾突出部。德軍遭受重大損失,退守興登堡防線。8月4日,此戰役以德軍失敗告終。至此,德國在大戰中的敗局已定。

1927年7月15日 (丁卯年六月十七)汪精衛集團叛變 寧漢合流

在89年前的今天,1927年7月15日 (農曆六月十七),汪精衛集團叛變 寧漢合流。

1927年7月15日(距今89年),汪精衛領導的武漢國民政府叛變革命,寧漢合流。

當蔣介石反革命氣焰甚囂塵上之時,投降與叛變的事件接踵而來。1927年5月17日,武漢國民政府所轄的第十四師師長夏鬥寅叛變。21日,湖南許克祥叛變。這些事變使武漢國民政府內部汪精衛集團更加明目張膽進行反共活動。6月6日,汪精衛解除蘇聯最高顧問鮑羅廷在國民政府中的顧問職。同日,江西發生軍閥朱培德叛變。19日,馮玉祥與蔣介石在徐州舉行會議,達成反共、反蘇、寧漢合作等協議。

歷史上的今天7月15號   馬嵬驛兵變楊貴妃自縊 第6張

6月20日徐州會議後,馮玉祥(前排左1)和蔣介石(左3)合影

此時,兩湖及江西的工農運動已遭嚴重摧殘,湖北被殺害的農會會員4700餘人,湖南被殺的農會會員達20000人。陳獨秀卻仍堅持機會主義立場,對蔣介石、汪精衛繼續採取姑息遷就的態度。7月13日,中共中央被迫命令參加國民政府的共產黨員退出政府,並發表對政局的宣言,斥責國民黨的反共罪行,表示要“嚴厲的揭發一切假借孫中山先生旗號的僞國民黨之出賣革命”。14日夜,汪精衛在武漢召開祕密會議,確定分共計劃。15日召開分共會議,公佈《統一本黨政策案》,正式與共產黨決裂,封閉武漢的工會、農會、瘋狂屠殺共產黨員和革命分子,提出“寧可枉殺一千,不可使一人漏網”的口號。汪精衛集團的叛變,使中國革命遭受嚴重損失,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終於失敗。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