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史學文史 > 馬嵬驛之變迷霧:被縊殺的人不是楊貴妃本人

馬嵬驛之變迷霧:被縊殺的人不是楊貴妃本人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7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天寶十四載對於唐玄宗來說,是不尋常的一年。這一年,衆所周知的“安史之亂”爆發。時隔一年的6月,安祿山攻破潼關。6月13日黎明時分,倉皇的唐玄宗李隆基率領家屬、親信——楊貴妃姐妹、皇子、妃子、公主、皇孫、楊國忠、韋見素、魏方進、陳玄禮等人逃出長安。人名很多吧,其實沒多少人,除了這幾個,就剩下一小撮宦官。保護他們的禁軍隊伍總共也就3000人。

馬嵬驛之變迷霧:被縊殺的人不是楊貴妃本人

逃亡隊伍從延秋門出宮,沿途經過縣城沒東西吃,因爲縣令也跑了。到了中午,唐玄宗還沒吃上一口東西。楊國忠就買了些餅拿給他填肚子。這個飢渴交迫的時候,還是老百姓可愛,有的獻米飯,有的獻小麥,有的獻大豆;那些皇子皇孫可算見到糧食了,用手捧着,狼吞虎嚥,很快就吃光了,卻還沒吃飽。這個情景十分悲慘,大家都哭了,唐玄宗也掩面而泣。

老先生郭從謹對唐玄宗說:安祿山危害天下的壞心已不是一天兩天。曾經有人到京城告發他,陛下去把告密的人殺了。所以安祿山纔有實施叛亂的機會,害得陛下流亡。還記得宋當宰相的時候,常常向陛下進忠言,天下因此得以太平,可是近年來,大臣都忌諱進諫,大多都是阿諛奉承。這樣一來,陛下對宮廷以外的事所知甚少。身在宮外的臣子,很早就預料事情會發展到今天這個地步,可誰敢說呢? 只有真到了今天,臣也纔敢說心裏話。

馬嵬驛之變迷霧:被縊殺的人不是楊貴妃本人 第2張

郭從謹的話沒錯,可惜是馬後炮。當務之急是填飽肚子,不是反思。唐玄宗淡淡地回了一句:這是朕的不聰明,後悔也來不及了。然後,命軍士分散到各個村落中找食吃,約定未時,也就是下午一點到三點的時候,回到原地再往前走。半夜的時候,他們到了金城縣,縣令早跑了,百姓也逃得差不多了,家裏還剩下一些吃食和鍋碗瓢盆,軍士們自己做飯吃,吃完就睡,驛站裏也沒有燈燭,大家相互枕着身體睡覺,這時候,早分不出尊貴和卑賤。活着纔是主要的。6月14日,逃亡隊伍抵達馬嵬驛。這個地方在今天的陝西興平縣西北二十三裏處。連日奔波勞頓,所有的將士又累又餓,怨言四起。就在這人心極度不穩的時候,太子李享突然發動政變。歷史上叫做馬嵬兵變。

關於馬嵬兵變,舊史記錄裏說,真正的發動者、策劃者是龍武大將軍陳玄禮。他通過太子的貼身宦官李輔國,慫恿太子李享行動。太子李享是被動的,李輔國也只不過是一箇中介。然而,舊史的記載是爲尊者諱。這並非歷史真相。真實情況是,這次政變蓄謀已久。其實早在長安的時候,政變行動已經悄然開始,太子李享與親信密謀以後,派李輔國去拉攏陳玄禮,伺機對付楊國忠。李輔國還是中介。

馬嵬驛之變迷霧:被縊殺的人不是楊貴妃本人 第3張

6月13日,唐玄宗從京師出逃,全部隊伍只有3000人,而太子李享斷後的人馬就有2000餘人。這裏麪包括禁軍的精銳部隊,叫飛龍禁軍。李享的兩個兒子,廣平王和建寧王“典親兵扈從”。這是多好的政變機會。唐朝宮廷的歷次政變都要想方設法攻破玄武門,勝算往往僅有百分之五十。這次不同,君臣逃離宮廷,來到荒郊野外,利用禁軍發動政變顯然是穩操勝券。

一個好機會的出現,總是跟隨着另一個更好的機會。壞事也一樣,沒有最壞,只有更壞。就在疲憊禁軍人心不穩之際,楊國忠騎着馬從馬嵬驛出來,被一幫吐蕃使者攔住去路,說他們沒有吃的,要返回吐蕃。恰在此時,禁軍中有人高喊:楊國忠夥同胡虜謀反。楊國忠心裏驚慌,怕自己說不清,騎馬欲走,一支冷箭射來,楊國忠中箭落馬倒在地上,一羣兵士過來,將他亂刀砍死。他的兒子和韓國夫人也被軍士誅殺。

馬嵬驛之變迷霧:被縊殺的人不是楊貴妃本人 第4張

緊接着,陳玄禮向唐玄宗上奏:“國忠謀反已被誅殺,貴妃不宜供奉,願陛下割恩正法!”這一系列行動很快,快到眨眼之間。又彷彿一篇好作文一樣,首尾呼應,非常到位。楊國忠剛被殺,陳玄禮就跳出來代表禁軍將士訴說他們的憂慮——如果楊貴妃依然留在皇帝身邊,那麼,誅殺楊國忠的將士們心裏就更不會安寧,軍心就更慌亂。這是一個明顯的要挾。一邊是江山,一邊是美人,你比較喜歡哪一個?唐玄宗緘默不語,他認爲,楊貴妃久居深宮,即便楊國忠謀反,她又怎麼會知道?她是無辜的,殺她就是殺害無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