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美國作家伊迪絲·華頓逝世

美國作家伊迪絲·華頓逝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4.93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歷史上的今天】在76年前的今天,1937年8月11日 (農曆七月初六),美國作家伊迪絲·華頓逝世。

美國作家伊迪絲·華頓逝世

伊迪絲·華頓(Edith Wharton, 1862年1月24日-1937年8月11日),美國女作家。作品有《高尚的嗜好》、《純真年代》、《四月裏的陣雨》、《馬恩河》、《戰地英雄》等書。

原名伊迪絲•紐伯•瓊斯(Edith Newbold Jones),是紐約名門望族瓊斯家的女兒。她在家中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後來多次出國旅行。1885年她和一個比她大13歲的有錢的波士頓人愛德華•華頓結了婚。此人性格雖好,但他們卻很少共同之處,幾年以後,愛德華患了精神病,最終導致了他們的離婚(1913年),從此以後,伊迪絲長住巴黎,並參加了紅十字會,一戰後僅回過美國一次,直到1937年去世,葬在凡爾賽。

伊迪絲出生於紐約上流社會,但家境富裕程度一般。年輕時的她害羞而熱愛讀書,並不樂於參與上流社會的活動,而是更喜歡用自己的雙眼觀察這個圈子。她將聰明才智用於記錄“老紐約”家庭的虛榮——緊緊守護與日俱下的財富以及從荷蘭祖先那裏承襲而來的古老聲望——及要躋身上流社會、取代“老紐約”的百萬“暴發戶”們。在第五大街府宅的會客廳裏,在邊道上樸素的褐砂石屋子裏,在雅緻的賓館中,在破舊的租來的房間中,在時髦的避暑勝地,到處都有伊迪絲的寫作素材,足夠她一生享用併成爲那個時代最受人尊敬的成功的小說家之一。伊迪絲去世後聲譽逐漸下降,僅僅被人們當成了“暢銷作家”。近幾年,其作品開始復甦,得到了應有的認可。

伊迪絲本人的生活就帶有小說的因素。1885年,她平淡地同波士頓人特迪•華頓結婚。特迪雖然富有,但毫無情趣,遠遠不如妻子的才華。伊迪絲在無所事事與富足中度過幾年時光,在馬薩諸塞州的羅尼爾市搭建自己的度假之屋“山峯”(TheMount);頻頻到薩拉託加、新港(Newport)、紐約的富人圈裏進行社交活動。在此期間,她開始嘗試兒時夢想的文學職業;短篇小說集《高尚的嗜好》(The GreaterInclination)(1899)贏得了一些青睞。在20世紀早期,她平穩地創作了多部小說,成了真正有名氣的作家;而同時婚姻也出現了危機(特迪挪用她的信託基金,花在對他更依順的年輕女人身上),她大部分時間都住在歐洲,並沒有丈夫的一直陪伴。1906年至1909年她認識了莫頓•富勒敦,並深深愛上了他,但不幸的是,富勒敦竟然是一個下流粗俗的男人。1913年,她同特迪離婚,從此她只同文化圈的有名男人保持純粹的友誼關係——最有名的是亨利•詹姆斯[96],還有瓦爾特•貝瑞(Walter Berry)及伯納德•貝倫森(BernardBerenson)。(她1911年出版的最有名的短篇小說《伊坦•弗洛美》(EthanFrome)基調灰暗,很可能折射出她徹底擺脫了對婚姻的幻想。)她在歐洲永久定居下來,以越來越高的稿酬爲生。在豪華的巴黎公寓及法國南部花園別墅裏,經常以文人的身份熱情慷慨地招待剛出茅廬的年輕作家們。

華頓十分注重文學傳統在個人作品中的作用。她相信文化文學傳統具有前後相繼的連續性,作家作品之間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繫。在創作實踐中,她從前輩作家的理論實踐中受益匪淺。她對美學的敏感直接來源於亞里士多德;對國際題材的運用是受詹姆斯的影響;她對自然主義決定論的興趣不亞於任何一個自然主義作家。雖然,華頓從未創立過新文學流派,但在她近四十年的創作生涯中,她對文學傳統融會貫通的使用已經使她有別於其他作家。比較她與大師們的作品,我們可以發現華頓的成就不在他們之下,她是一位名副其實的重要作家。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