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上的今天 > 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逝世

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逝世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在619年前的今天,1398年6月24日 (農曆閏五月初十),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逝世。

明太祖朱元璋(1328年11月19日(距今689年)-1398年6月24日)(另一說是10月21日出生),中國明朝皇帝(1368—1398年在位)

禮立而上下之分定,分定而名正,名正而天下治矣;元之大弊:人君不能躬覽庶政,故大臣得以專權自恣;民富則親,民貧則離,民之貧富,國家休慼焉——朱元璋

明太祖朱元璋最爲人津津樂道的是他從乞丐、和尚到皇帝的故事,如此大的人生落差,在世界歷史上也只有若干從奴隸到帝王者能與之相比了。  

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逝世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朱元璋出身於濠州的一個貧困的自耕農家庭,幼名重八,字國瑞。16歲那年,家鄉受到一次罕見的旱災、蝗災、瘟疫的多重夾擊,他父親、母親、長兄都因此喪生,朱元璋被迫到附近的皇覺寺出家爲僧,並需要到四方雲遊以化緣度日,四年後才重新回到皇覺寺。

1351年,以開河工爲發起力量的元末農民大起義爆發,起義軍稱紅巾軍。這是元朝的民族矛盾和階級矛盾雙重積累到一定程度的總釋放。朱元璋投身於郭子興部,因出色的作戰能力,逐漸成爲郭子興部的骨幹,並娶了郭子興的義女爲妻。朱元璋的旗下逐漸聚集了一批人才,如徐達、常遇春、李善長等,成爲他未來打天下的基礎。1355年,郭子興死,朱元璋成爲右副元帥,隨着另兩位實權人物的戰死,朱元璋完全接管了郭子興部。1356年攻下集慶(即今南京),並以此爲根據地。朱元璋在力量還不強大的時代,採納了朱升“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建議,並採用軍屯制促進生產,迅速提高了實力。

當時的形勢是,劉福通部紅巾軍在北方同元朝軍隊作戰,元朝內部也四分五裂,內鬥不已,而在南方,則是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等紅巾軍出身的力量在爭鬥。朱元璋先在鄱陽湖大戰中擊潰了陳友諒部主力,在慘烈的水戰中取得了最後勝利,然後回頭對付東面的張士誠部,經過兩年的進攻終於殲滅之,接着又吞併了東南地區的方國珍部,已然佔據了半壁江山。這時已是1367年,元朝也消滅了劉福通部,雙方形成了南北對峙的局面。1368年,朱元璋採取了“先取山東,次河南、河北,扼守潼關,直取大都”的穩妥策略,派徐達、常遇春這對黃金搭檔北伐,七月攻克大都,元順帝北遁,北方在200多年之後重歸漢族政權的統治。

在此過程中,朱元璋一直奉韓林兒的龍鳳政權爲主,直到1366年,覺得自己稱帝時機已成熟,便派人將韓林兒暗殺,1367年稱吳王,1368年正月正式稱帝,國號大明。

明朝建立之後,繼續消滅國內殘存的割據力量,在南方,先後拿下了四川和雲南這些地方割據的溫牀,在北方,派大軍追擊已遁入大漠中的蒙古人,這些軍事行動有成有敗,但經過開國之後近二十年的時間,基本上統一了除北方遊牧民族佔據的地盤之外的整個中國。 

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逝世 第2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將朱元璋列入本排行榜之中的主要原因並非他在稱帝之前的傳奇經歷,而是他稱帝后建立了一系列具有開創性的制度,將中國封建社會帶入了新的階段,一個更加具有內部穩定性,也更加專制、保守的階段。

休養生息是一個受到重創的國家必須經歷的,朱元璋作爲一個貧民出身的帝王,這方面的體會更深一層。針對元末大亂之後大片土地拋荒的現狀,他承認戰亂期間開墾的無主土地由耕者所有。新開墾的土地,有些地方可以免除賦稅三年。朱元璋時代,減免田租的命令不絕於史。還大規模地興修水利,至1394年,全國新開的塘堰達4萬餘處。全國範圍內整頓戶籍,清丈土地,編造黃冊,實行裏甲制度,明初做得很成功,因此增加了稅收收入,甚至明朝中後期的在冊戶籍數長期不能超過朱元璋時代。朱元璋還實行遷移人口的措施,先是將人口密集地區的無地貧民遷移到有大量拋荒無主土地的地方,後來還將東南富戶遷移到南京和臨濠,既充實了首都,便於控制,又拔除了他們在原來地方剝削勞動者的基礎。同時將在戰爭中淪爲奴婢者釋放爲自由民,將各級官員擁有的奴婢數縮減到很小的數目,使元朝以來盛行的儲奴制度大爲衰落,又增加了社會小生產者的數目。

以上這些措施每個朝代開國之後或多或少都曾實行過,但朱元璋是做得比較成功的一位。而他更具有開創性的改革是在政治軍事體制方面。

朱元璋在政治軍事體制改革方面的措施可以歸納爲“分權制約,加強控制”。他在宰相胡惟庸謀反事件之後,廢除了丞相,同時廢除了中書省,使六部尚書直接對皇帝負責,使丞相的職務實際上由皇帝來兼任。他又先後設立了都察院和錦衣衛,前者專門負責監察檢舉,後者完全是皇帝的爪牙,爲皇帝進行偵察、逮捕和審問活動,這是明朝發達的特務政治的開端。

在軍事方面,他將大都督府的職權分爲前、後、左、中、右五都督府,還使他們和兵部互相牽制,同樣對皇帝負責。在地方上,廢除行中書省,將其職權分歸承宣布政使司、都指揮使司和提刑布政使司,分管行政、軍事和司法。三者互不統轄,均直接對中央負責。同時還分封藩王到各地,藩王均爲朱元璋的子侄,每人可擁有一支幾千人到一萬多人的衛隊,朱元璋設藩王的目的是使其拱衛中央,並使中央一旦被“奸人”所控制,藩王可以起“清君側”的作用,但在他死後不久,很快就因藩王尾大不掉的問題而引起內戰。朱元璋在邊疆地區建立衛所制度,衛所之人,皆爲軍籍,世代相襲,撥給他們一定的田畝,實行軍屯制。

在對待功臣方面朱元璋握緊一個“嚴”字。建國初期,朱元璋主要是懲戒部分不法功臣,以此形成威懾作用,但到了他執政後期,特別是1390年之後,“懲戒”便變成畜意的殺戮,在兩大謀反案件(胡惟庸案和藍玉案)中,被牽連而死的人都數以萬計,加上其他的誅殺,開國功臣中能夠全身而退的只剩下個別。

在文化方面,朱元璋也起了很大的影響,但更多地受到後世的詬病。其一是確立八股取士的制度,使科舉制度進入了作繭自縛的階段;另一個是文字獄,在朱元璋時代,因文字犯禁而被殺的人不絕於史。這些制度被清朝所沿襲,被認爲是使中國出現“萬馬齊喑”可悲局面的根源。

朱元璋在立法、司法方面也很有作爲。他令李善長等人制定《大明律》和《大誥》,對官員的刑法以“嚴”爲主。他在位期間,發生過兩次株連極廣的大案:空印案和郭桓案,特別是後者,株連的人達數萬。朱元璋在反官員的貪酷方面動作很大,凡貪污六十兩以上的官員,一律斬首,還將其皮剝下,掛在衙門旁邊太廟的稻草人上以警告繼任的官員。反貪力度之大,範圍之廣,爲歷代所罕見。  

明朝開國皇帝太祖朱元璋逝世 第3張

圖片來源於網絡

朱元璋還將他的一生的經驗和執政體會編輯寫成《皇明祖訓》,以求將他的後繼者們都教育成爲明主,此書不愧爲一有價值的政治勸誡書,但從後來明朝的皇帝大多荒唐昏庸來看,它的價值不是它的初衷。

朱元璋在位期間的各方各面的制度,或在前代的基礎上加以改進,或由自己創立,大部分被明清兩代所沿襲繼承,奠定了五百多年政治制度的框架,他無疑是中國封建社會後期影響最大的帝王。

對於朱元璋功罪的評價,後人多關注於他妄殺無辜這一點。他每興一次大獄,所殺之人數以萬計,的確十分殘暴,不過他所殺之人均爲官僚富商,不涉及窮苦百姓,而他頗能關注民生,在興建工程和發動戰爭上都十分注意節制,體現了他出身貧農,能知民間疾苦的優勢。

但朱元璋加強了中央集權,尤其是大大加強了皇帝本人的權威,當他的後繼者們疏緩朝政之時,這些過剩的皇權便落到了皇帝的近侍—宦官身上,爲後來明代政治的痼疾—宦官專權埋下了伏筆。而他設立錦衣衛、興文字獄等,是對人權無情的摧殘,使中國文化逐漸“沉澱成一個醬缸”。朱元璋是勤奮的,但他又是極度自私的,以建立一個有利於他及他的子孫後代長期穩固統治的制度爲目的。明代是中國在世界上落伍的開始,朱元璋對此負有責任。作爲中國封建社會後期最重要的帝王,朱元璋在本排行榜中居第35位。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