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中國歷史朝代北宋簡介 該朝代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中國歷史朝代北宋簡介 該朝代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3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北宋(960—1127年)是中國歷史上繼五代十國之後的朝代,傳九位皇帝,享國167年。與南宋合稱宋朝,又稱兩宋,因皇室姓趙,也稱趙宋。

中國歷史朝代北宋簡介 該朝代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顯德七年(960年),後周諸將發動陳橋兵變,擁立趙匡胤爲帝,建立宋朝,定都東京開封府(河南開封) ,改元建隆。後通過杯酒釋兵權,將兵權與財政權集中於中央,避免了中晚唐藩鎮割據的亂象。但也導致宋朝與遼國、西夏、金國的戰爭中失利。靖康元年(1126年)發生靖康之難,次年被金國滅亡。

北宋疆域東北以今海河、河北霸州、山西雁門關爲界;西北以陝西橫山、甘肅東部、青海湟水爲界;西南以岷山、大渡河爲界。宋神宗時通過熙河開邊收復河湟,宋徽宗時期於青海北部置隴右都護府,並重金贖回幽雲七州。

宋朝政治體制大體沿襲唐朝,採用分化事權方式,宰相職位由多人擔任,還實行官銜與實際職務分離的官吏任用制度,這些對維護國家統一,起了重要的作用,也造成了“積貧積弱”的局面。

有人認爲北宋是中國古代歷史上經濟文化最繁榮的時代,儒學得到復興,科技發展突飛猛進,政治也較開明,經濟文化繁榮。鹹平三年(1000年)GDP爲265.5億美元,佔據世界比重的22.7%,人均GDP爲450美元,超過當時西歐的400美元。北宋時期,因推廣占城稻,人口從太平興國五年(980年)的3710萬迅速增至宣和六年(1124年)的12600萬。

北宋時期對外關係在唐朝的基礎上進一步發展,在東亞同朝鮮和日本關係交流密切,在東南亞同越南和印尼也加強了聯繫,同時還影響到了西亞和非洲。

國號

趙匡胤因其發跡在宋州(今河南商丘),故正式國號曰“宋”,因皇室姓趙,故也稱作趙宋,又因五德終始說,宋朝爲火德,故又別稱火宋、炎宋,尊稱爲大宋。由於疆域相對於後來的南宋而言位置靠北,故又稱之爲北宋。

歷史

北宋開國

趙匡胤在擁立郭威當後周的皇帝中扮演了重要角色,遂被擢升爲東西班行首,成爲禁軍軍官。後周廣順三年(953),郭威派趙匡胤到滑州充任副指揮使。此時正趕上郭威的養子柴榮被封爲晉王,擔任開封府尹。柴榮和趙匡胤曾在軍中共事數載,深知趙匡胤英武、機靈,就把趙匡胤留在身邊,讓他改任爲開封府馬直軍使。

顯德元年(954),郭威去世,養子柴榮繼位,是爲周世宗。顯德六年(959)六月,柴榮在開封去世,年僅7歲的兒子柴宗訓繼位,軍國大政只好由大臣決斷。此時,趙匡胤已經掌握軍隊大權,還把一些重要將領拉攏到自己的身邊,與楊光義、石守信、李繼勳、王審琦、劉慶義,韓重贇、劉守忠,劉廷讓、王政忠等結爲“義社十兄弟”。其幕下,弟弟趙光義,幕僚趙普,李處耘等。

中國歷史朝代北宋簡介 該朝代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第2張

後周顯德七年(960)正月初一,鎮、定二州剌史派員進開封向朝廷送來緊急戰報,稱契丹與北漢聯合大軍掠境,請求朝廷出兵禦敵。宰相範質、王溥未覈實軍情,倉促派遣趙匡胤率領宿衛禁軍前往抵禦。都點檢趙匡胤在出兵北伐的途中,策劃黃袍加身,逼柴宗訓退位,建立了宋朝,史稱北宋,這就是陳橋驛兵變。

在當時,除了剛建立起來的宋朝之外,還同時存在着後蜀、南漢、南唐、吳越、北漢等割據勢力。於是自宋朝建國伊始,趙匡胤便開始了統一全國的進程。北宋先後消滅南平(荊南)、後蜀、南漢三國,又於開寶八年(975)擊敗了勢力較爲強大的南唐。此後,吳越與福建、漳泉等地的地方勢力紛紛“納土”於宋朝,後滅北漢基本統一全國,使紛亂的時局逐漸結束。

燭影斧聲

開寶九年(976)十月十九日夜,趙匡胤召弟弟趙光義進宮飲酒,當時趙匡胤身體很好,酒後困頓,就躺下休息。宦者宮女皆被屏退離開,趙光義自己來照料皇兄。衆人只遠遠看見趙匡胤和趙光義說了一些話,接着蠟燭光影搖晃,似乎趙光義離席退避,隨後聽到玉斧戳雪之聲,聽見趙匡胤高聲說:“好爲之,好爲之”。天快亮時,趙光義急喚人,叫皇子都來,說趙匡胤已經逝世。 二十一日晨,趙光義就在靈柩前即位,且一反次年改元的慣例,立刻改元太平興國。

澶淵之盟

在五代十國的後晉時期,後晉皇帝石敬瑭曾把北方的幽雲十六州割與契丹族所建立的遼國。爲了收復幽雲十六州,北宋與遼國進行了長期的戰爭。自宋太宗起,北宋曾多次與遼交戰,但一直未能收復失地。景德元年(1004),宋戰勝遼,宋真宗與遼國在澶州定下了停戰和議,約定宋遼爲兄弟之邦,規定宋每年贈遼銀十萬兩、絹二十萬匹。自此,中國北方纔有了少許安寧,宋、遼的這次結盟被後世稱之爲“澶淵之盟”。慶曆二年(1042),又增銀十萬兩、絹十萬匹,並改“贈”爲“納”。北宋每年向遼交納“歲幣”,雙方互不侵犯。這次結盟後,北宋因爲邊疆戰事危機的解除,國內經濟發展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後來神宗時又割河東地七百里。

澶淵之盟是北宋與遼經過多次戰爭後所締結的一次盟約。對於北宋來說,“澶淵之盟”是個平等的合約,微不足道的歲幣換得長時間的和平,可以將主要的精力實力放在內政建設和西北的戰事上。對於遼來說也是一個很合適的條約,當時的遼內部暗流涌動,及時從南方宋政權的糾纏中脫身是明智之舉。從整個中華民族發展的歷史來看澶淵之盟有其積極的一面它結束了遼宋之間幾十年的戰爭,使此後遼宋邊境長期處於相對和平的狀態,有利於邊境地區的生產和發展,從長遠來看,也有利於中國各民族的發展和融合。

慶曆新政

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到慶曆二年(1042)期間,西夏皇帝元昊對宋又發動多次大規模的軍事進攻,雙方損失都很大,結果在慶曆四年(1044)訂立和約。史稱慶曆和議。和議規定:元昊取消帝號,接受宋朝冊封;宋方每年給西夏銀7.2萬兩,絹15.3萬匹,茶3萬斤,稱“歲賜”;開放雙方邊境貿易等。慶曆和議訂立後,西北邊境平靜了20多年。

中國歷史朝代北宋簡介 該朝代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第3張

早在宋太宗、真宗時期,已有一些人就提出了變法的主張。宋仁宗天聖三年(1025),范仲淹上書朝廷,主張改革政治。兩年後,范仲淹在應天府掌教書院時,又有《上相府書》,提出同樣的建議,但未被採納。慶曆年間,宋仁宗迫於形勢,責成參知政事范仲淹等人提出改革的意見。慶曆三年(1043)九月,范仲淹向仁宗上了一封《答手詔條陳十事》的奏疏,指出當時的情況是內憂外困,不能不加以改革,並提出十項改革主張,包括整頓吏治、培養人才、發展生產、加強武備等四個方面內容,而以整頓吏治爲中心,以裁減冗官、選拔“賢能”爲整頓吏治的手段。他認爲有了“賢能”的官吏,就能夠搞好政治,使百姓“各獲安寧,不召禍亂”,緩和社會矛盾。同年,仁宗頒佈了幾道詔令,推行了范仲淹等人的主張,即所謂“慶曆新政”。但變法主張觸犯了一部分官僚地主的利益,一開始便引起保守派的強烈反對,僅僅一年左右,范仲淹等人就相繼被迫離職,變法隨之流產。

內外交困的局面使一部分比較開明的統治者要求變法改革。北宋經仁宗、英宗至神宗時期社會趨於穩定,經濟規模空前,文化更是盛極一時。1067年,宋神宗即位,決心變法。熙寧元年(1068),王安石被召到開封,主持變法工作。熙寧二年(1069)任用王安石爲參知政事,推行新法。變法派形成了呂惠卿、章惇、蔡確等爲變法派中堅力量的體系。趙頊和王安石的新政策在熙寧二年以後陸續實行。

熙寧二年春,設“制置三司條例司”,議訂變法。概括而言,新法內容大體可分爲兩方面,即“富國”和“強兵”。

其他

另外,王安石還編纂了《三經新義》,頒佈天下。通過對儒家《詩》、《書》、《周禮》的重新註釋,爲變法創造理論依據。

但由於保守勢力過於強大,王安石兩次推行新法,均以失敗而告終。哲宗元祐年間,英宗皇后高氏徹底廢除了新法,宋朝又恢復了原先的統治方式。至此,北宋開始走向衰亡。

新法客觀上符合農民和中小地主的利益,相對地壓制了大官僚地主富商。但是這一斗爭最後是失敗了。而且後來演變成官僚集團爭奪權利的鬥爭,完全失掉改革的意義。新舊黨人的紛爭一直延續到北宋滅亡。

此後,宋神宗爲了緩和統治集團內部的矛盾,將抑制官僚地主的措施內容加以削弱,更多地重視增加賦役收入和加強軍備的措施,試圖改變對外被動挨打的弱勢,取得對遼、夏戰爭的勝利。

元豐年間,由於北宋兩次對西夏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宋神宗遂於元豐八年(1085)憂忿而死。

宋神宗死後,他年方十歲之子宋哲宗即位,哲宗的祖母高太后垂簾聽政,起用司馬光做宰相,新法全部被廢掉,變法派人物被斥逐流放。史稱“元祐更化”。哲宗親政後,重新起用變法派章惇爲相,恢復新法。

各地起義

宋徽宗趙佶繼位後,面對已經成爲強弩之末的北宋王朝,開始整頓朝政。可是一年以後,逐步懈怠政務,導致了北宋王朝的滅亡。

中國歷史朝代北宋簡介 該朝代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第4張

宋徽宗爲解決財政困難,於政和元年(1111)設立“西城括田所”,專事搜刮民財。梁山泊的農民和漁民交不起沉重的賦稅,只要武裝抗租抗稅,所以梁山泊成了農民武裝起義的據點。宋江領導的農民起義最初即以梁山泊作爲據點,堅持了四五年的鬥爭,直到宣和元年(1119)才正式宣佈起義,隨後離開梁山泊,轉戰於河北、山東一帶。宣和三年(1121),宋江率起義軍乘船來到海州,陷入宋軍重圍,走投無路之下,投降了北宋。

由於北宋末年官吏的腐敗,人民紛紛起兵反抗。方臘於宣和二年(1120)10月率衆在今安徽歙縣七賢村起義,建立了包括江蘇、浙江、安徽、江西的六州52縣在內的農民政權。在當時影響很大,宣和三年夏起義失敗,方臘被俘,被朝廷處死。方臘起義嚴重打擊了宋王朝的統治。

靖康之恥

早在政和元年(1111),宋徽宗派大宦官童貫出使遼朝,瞭解遼朝的政治形勢。童貫在這次出使過程中,遇到了燕人馬植,向童貫獻策取燕,深受童貫賞識,被童貫改名爲李良嗣,帶回開封。李良嗣向宋徽宗陳說遼天祚帝的荒淫和政治腐敗,女真對遼恨之入骨,如能從登萊過海,與女真族結好,相約攻遼,則燕地可取。宋徽宗對此非常高興,又賜姓趙,開始了謀取燕京的一系列活動。

當遼朝在金兵的進攻下,處於岌岌可危之時,宋徽宗、蔡京等人以爲聯合女真夾擊遼朝,進而收復燕雲十六州的時機已成熟。於是,重和元年(1118)宋廷以買馬爲名,遣使從登州渡海到遼東,同金朝商議共同伐遼的事宜。宣和二年(1120)宋再遣趙良嗣等使金,遂與金訂立“海上之盟”。

遼朝滅亡後,金朝即乘勝侵犯北宋。東京城破,開封軍民抗敵情緒很高,要求參戰的人達30萬之多。金軍不敢貿然進佔全城。於是提出“和議”,向宋王朝勒索。宋欽宗派宰相何慄去金營乞和,完顏宗翰和宗望卻要宋欽宗親自到金營商議割地賠款之事,宋欽宗不得已進了金營求降,獻上降表,並秉承金人的意旨,下令各路勤王兵停止向開封進發,對自發組織起來準備抵抗的民衆進行鎮壓,然後金軍大肆蒐括宋朝宮廷內外的府庫,以及官、民戶的金銀錢帛。 當時正是嚴冬季節,大雪紛飛,被擄掠一空的開封人民遭受飢寒無情的襲擊,凍死、餓死的人不計其數。宋朝腐朽統治者的投降政策,使開封人民遭受難以言狀的災難。

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軍先後把宋徽宗、宋欽宗拘留在金營,二月六日金主下詔廢宋徽宗、宋欽宗爲庶人,另立同金朝勾結的原宋朝宰相張邦昌爲僞楚皇帝。四月初一金軍俘虜徽、欽二帝和后妃、皇子、宗室、貴戚等3000多人北撤。宋朝皇室的寶璽、輿服、法物、禮器、渾天儀等也被蒐羅一空滿載而歸。這就是歷史上的“靖康之變”,北宋由此滅亡。

中國歷史朝代北宋簡介 該朝代的歷史是什麼樣的 第5張

靖康二年,徽欽二帝及在開封的宗室3000餘人被金兵擄走,宋徽宗第九子,康王趙構因爲被委派爲河北兵馬大元帥出外招兵而免於此難,不久在應天登基,金兵繼續追殺,他逃到了揚州,後來又被逼無奈,出海逃亡,最後在臨安(今杭州市)落腳,暫時穩定下來。之後建立了南宋,是爲宋高宗。徽、欽二帝被掠去後,於1135年和1156年死於金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