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揭祕:魯國時期的三桓是怎麼消失在歷史舞臺的?

揭祕:魯國時期的三桓是怎麼消失在歷史舞臺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3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春秋時期的魯國,有季孫氏、孟孫氏、叔孫氏三家貴族,魯國國君手裏沒兵、沒錢、沒權,幾乎事事都要仰三桓鼻息。魯國宮室和三桓的鬥爭幾乎貫穿了整個春秋時期。魯昭公被驅逐到齊國和晉國,魯哀公被驅逐到越國。孔子曾經要拆除一點三桓私邑的城牆,結果失敗,孔子被迫周遊列國。

可是,到了戰國時期,三桓卻突然消失了,《左傳》《史記》等典籍中都語焉不詳,成了千古之謎,三桓是怎麼消失的呢?

魯哀公死後,魯國的大夫們扶持哀公的兒子寧繼位,其諡號爲悼,這就是魯悼公。

揭祕:魯國時期的三桓是怎麼消失在歷史舞臺的?

悼公時代,三桓依然強盛,魯悼公反而如小國的國君一樣,比三桓之家還要卑弱。

倒是魯國祭祀先君活動仍在繼續,同時,魯國還增加了每年一度的祭祀孔子的活動。每年春秋兩季的第一個月的丁日,魯國的君臣大夫們都要到城中的孔廟和城北泗河邊上的孔子墓去祭悼孔子。遠在各地的孔子弟子們也都儘可能的前來祭祀,表達對孔子的敬仰和懷念之情。

孔子的三位弟子閔子騫、樊子遲和宓子賤是好朋友。樊遲原來是季孫氏家的家臣,公元前484年(魯哀公十一年)齊國軍隊來侵略魯國的時候,冉求率領魯國的大軍禦敵,讓樊遲爲車右將軍。魯軍不敢越過溝去和敵人決戰,樊遲建議冉求帶頭過溝,冉求採納了他的意見,身先士卒,帶頭越過深溝,和敵人決戰,魯軍競相跟從,一舉大獲全勝。

孔子回到魯國後,樊遲成爲孔子晚年的弟子,在受教於孔子期間,有一次,他向孔子請教種植五穀和蔬菜的事,惹得孔子不高興,被孔子斥爲“小人”。

揭祕:魯國時期的三桓是怎麼消失在歷史舞臺的? 第2張

樊遲勤學好問,求知心切,有一次,樊遲問孔子:“夫子啊,什麼是仁?”

孔子說:“愛人。”

又問:“什麼是智?”

孔子說: “知人。”

樊遲沒有明白是什麼意思,孔子解釋說:“把正直的人提拔到不正直的人之上,讓他管理那些不正直的人,能夠使不正直的人也正直起來。”

“仁者愛人”最初就是從孔子和樊遲的對話中來的。

閔子騫就是鞭打蘆花的那位,他的繼母給他用蘆花做寒衣,而給後來親生的兩個兒子用絲絮做寒衣,閔子騫拉車時,凍得瑟瑟發抖,被父親鞭打,一看寒衣裏面是蘆花,十分心疼,決定休妻,閔子騫不讓父親休了繼母,說:“母在一子單,母去三子寒。”

孔子的另一個弟子宓子賤曾經擔任單父宰,他每天彈琴取樂,悠然自在,很少走出公堂,卻把單父治理得很好。孔子還有一個弟子叫巫馬施,他後來在治理單父時,每天星星還高掛在天上時就出門工作,直到又是繁星滿天時才下工回家,日夜不得安寧,事事都親自辦理,這樣才把單父治理好。

巫馬施向宓子賤詢問他能夠治理好單父的緣故。宓子賤說:“我的辦法是憑藉衆人的力量,你的辦法是依靠自己的力量。依靠自己力量的當然勞苦,依靠衆人力量的人當然安逸。”宓子賤給後世留下了“鳴琴而治”的美談。

孔子去世後,閔子騫、樊子遲和宓子賤三人在曲阜守孝三年,之後,結伴來到棠地辦學,棠地就是當年魯隱公觀看捕魚的地方,現在稱爲魚臺,他們一起在這裏傳授孔子的學問和思想,有弟子數百人。三人住的地方相距都在五里之間,被稱爲“五里三賢”。

揭祕:魯國時期的三桓是怎麼消失在歷史舞臺的? 第3張

公元前454年(魯悼公十四年)秋天,閔子騫、樊遲和宓子賤三人驅車一同去曲阜祭奠先師孔子,回來的途中,樊遲因爲操辦祭祀活動太勞累,加上路上淋了雨,染上風寒,不幸死於陶地,終年52歲。在閔子騫和宓子賤的主持下,樊遲葬於他的故居樊莊村(現魚臺縣樊莊村)西南一里許的濟水北岸、武棠亭下。

也是在樊子遲去世的這一年,魯國西邊的晉國卻發生了一件大事,竟然改變了中國歷史的進程。

晉國和魯國一樣,也是姬姓國,始出於周公的侄子、周成王的弟弟叔虞。當時是先封到唐地,後來遷徙到了晉水一帶,把唐國改名爲晉國。

晉國從西周時期,就因爲爭奪君位,公族之間進行了多次血腥的屠殺,到晉國驪姬之亂時,晉獻公卻逐殺了諸公子,從此晉國不再立公子、公孫爲貴族,史稱“晉國無公族”。從晉獻公開始,由於公族精英越來越少,不得不大量起用異姓大臣輔佐朝政,經過激烈兼併,到春秋晚期晉國只剩下趙、魏、韓、範、智、中行氏六家,史稱晉國“六卿”。

這六家卿大夫又互相爭打,到後來,中行、範氏逃亡齊國,趙、魏、韓、智四家分掉了中行、範氏的土地人口。

在晉國知氏、趙氏、韓氏、魏氏四卿中,知氏的勢力最大,其家主知伯在朝專權,他驕橫跋扈,欺人太甚,竟然依仗權勢向另外的韓氏、魏氏索要土地,韓康子、魏桓子害怕其武力,被迫各送給知伯一萬戶之邑。

知伯又向趙氏索取土地,趙襄子因過去曾受知伯的侮辱而予以拒絕。知伯就聯合韓、魏兩家,組成三家聯軍攻打趙氏。趙襄子到自己的大本營晉陽防守。晉陽城城牆高大堅固,府庫器用充足,倉廩糧草實備。

知伯率聯軍到達晉陽後,立即向趙襄子發動強攻。趙軍依託城牆工事,堅守了三月,聯軍始終未能攻克。

知伯改用水攻的戰術,切斷所有出入通道,決開汾水灌淹晉陽城。晉陽城內糧食即將斷絕,形勢極爲嚴峻。趙襄子在危機之時,採取分化瓦解聯軍的辦法,用“脣亡則齒寒”的道理說服韓、魏兩家與自己聯合,共同對付知伯。

韓、魏軍祕密出動,突然決堤放水反灌知軍。趙襄子則親率精銳部隊從正面出城反擊,一舉大敗知軍,擒獲了知伯。

揭祕:魯國時期的三桓是怎麼消失在歷史舞臺的? 第4張

趙、韓、魏三卿索性殺死了知伯,三分其地,壯大了三家的力量,晉國公室名存實亡。後來,三家又驅逐了國君,也先後都得到了周天子的確認,從此形成了“三家分晉”的局面。

在歷史上,“三家分晉”被視爲春秋之終、戰國之始的分水嶺,是戰國時期的開端。後來,司馬光將這一歷史事件列爲《資治通鑑》的開篇之筆。

魯悼公對孔子的弟子很重視,有若去世的時候,魯悼公親自來弔孝,子游擔任喪禮的司儀。有若就是那個提出“禮之用,和爲貴”的有子,有若的長相很像孔子,弟子們思念孔子心切,以爲有若貌似聖人,想把有若當做孔子來敬奉他。可是孔子的另一個高足曾子以爲這事不靠譜,怎麼能因爲長得像就當做老師來敬仰呢?經曾子這麼一鬧,這事就作罷了。

到了魯悼公去世的時候,三桓根本不把國喪當作大事,還是該吃就吃,該喝酒就喝酒。這時候季孫氏家族的掌門人是季昭子,孟孫氏家族的掌門人孟敬子,居喪期間,孟敬子天天喝得酩酊大醉,季昭子終於看不下去了,他就問孟敬子:“爲國君服喪,應該吃啥樣的飯,你知道嗎?”

孟敬子說:“知道啊,應該喝稀粥,這是天下通行的做法。”

季昭子鄙夷地說:“你還知道要喝稀粥啊?爲什麼現在有的人身上還酒氣熏天啊?”

孟敬子打了一個嗝,沒有半點不好意思,他自我打趣說:“但是,我們孟孫、叔孫、季孫三家欺凌國君是好多代了,也是出了名的,四方無人不曉啊。要我勉強喝粥,使身體變得消瘦了,辦不到啊!”

季昭子嘆了一口氣說:“也真是的,君侯在世的時候,不把他當回事兒,死了,也這麼大不敬,是不是有點太過了啊?”

孟敬子依然開着玩笑說:“如果我那樣戒酒戒肉,豈不更加使人懷疑我的消瘦並非出自內心的悲哀嗎?那又何苦呢?所以,我還是照常吃肉喝酒吧。”

這時候,三桓的私邑力量大增,一個個就像小的封國一樣,特別是季孫氏的費邑,加上他吞併的卞邑、東野之地,聯合起來成立了費國,季孫氏自稱爲費君,和魯國平起平坐。

魯悼公十分生氣,自己力量有限,就聯合南方的強國越國,一起攻打費國。

曾子當時居住在費國,魯越聯軍來的時候,曾子和百姓一起逃跑了,聯軍來到後,燒掉了許多房子,其中就有曾子的房子。等魯越軍隊撤走後,季孫氏對曾子很重視,專門給曾子修了房子,讓他回來,費國也很快安定下來,季孫氏繼續執掌費國。

孟孫氏也整天居住在自己的成邑里,雖然沒有獨立,但是,也很少到魯國都城曲阜去。

叔孫氏也是這樣,他居住在自己的郈邑里,很少過問魯國的國政。

魯悼公去世後,公元前437年,魯悼公的兒子姬嘉繼任國君,是爲魯元公。

季孫氏這時是季昭子在位,作爲費國的君主,他不再去參與魯國政治,他建造的宮殿,身穿的衣服就和國君一模一樣。季昭子喜歡養士,豢養了許多士人即門客,季昭子對一位新來的士人非常熱情,給了他很多禮物,時間長了,也就漸漸懈怠下來。而這位士人認爲季昭子對自己不好了,漸漸生出了怨恨之心,後來,這位士人竟然殺死了季昭子。這就是傳說中的“季孫氏遇賊”。

孟子在其著作《孟子》中,曾經提到當時有一個費惠公,稱其爲“小國之君”。大約在齊閔王時期,魯國和費國都是弱小之國,兩國相依爲命,曾聯手抗齊。後來,到了魯頃公時期,在魯國被楚國滅亡的同時,費國也被楚國吞併了。

這倒是應了季孫氏的第一任掌門人季友出生時占卜說的那樣,季孫氏沒有了,魯國也就不保了。

三桓當中的另外兩支孟孫氏和叔孫氏的衰落也很突然。公元前411年(魯元公十八年),齊國執政的田莊子帶兵攻打魯國,佔領了叔孫氏的私邑郈邑,叔孫氏家族幾乎被全部消滅了。

三年後的公元前408年(魯元公二十一年),齊國再次來攻打魯國,佔領了孟孫氏的成邑,孟孫氏家族失散逃離。其中一支逃到了邾國,成爲孟子的祖先。

想想三桓當年在魯國炙手可熱的氣焰,再看看後來的時候,說沒有,就呼啦啦一下子沒有了,真讓人扼腕長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