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爲什麼曾國藩寧願不要侯爵,也要死後配享太廟?

爲什麼曾國藩寧願不要侯爵,也要死後配享太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6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嗨又和大家見面了,今天小編帶來了一篇關於曾國藩的文章,希望你們喜歡。

如果沒有曾國藩大清王朝的“同治中興”將不復存在,如果少了曾國藩,大清的國運也將可能縮短五十年。可以說,曾國藩一個人或在其領導下的一羣人挽救了大廈將傾的清王朝。

外國侵略要的是清王朝的資源和市場,而太平天國起義卻想要清王朝的命。資源和市場,對於天朝大國來說一時還取不盡,但命卻只有一條。對於大清來說,孰重孰輕一目瞭然,能讓外國侵略下苟延殘喘,也不會讓起義軍要了自己的命。

爲什麼曾國藩寧願不要侯爵,也要死後配享太廟?

太平天國起義一方面讓清朝統治者知道自己賴以生存的八旗兵有多麼狼狽,一方面讓被壓抑二百年的漢臣提高了政治地位。其中,曾國藩無疑是這羣突起漢臣的領袖,但太平天國的起義給了他們百年難遇的機會。雖然太平天國起義最終被曾國藩剿滅,但當初太平軍席捲大清半壁江山,鋒芒直逼京師,一度讓清朝統治者忌憚不已。咸豐帝驚呼誰能剷除太平軍,事後將封王。此話雖不見正史,但面對當時直逼京師的天平軍,咸豐帝能說出這種話也不足爲奇。事實證明,咸豐帝並沒有食言,當年僧格林沁率領蒙古鐵騎戰勝北上的太平軍,還生擒了兩名首領林鳳祥和李開芳,因功被咸豐帝加封親王爵,並世襲罔替。此時的僧格林沁雖無鐵帽子王之名,卻有鐵帽子王之實。當然,僧格林沁因太平軍達到人生巔峯,最終也因捻軍戰死沙場。

爲什麼曾國藩寧願不要侯爵,也要死後配享太廟? 第2張

這似乎是上天冥冥之中註定的,因起義軍而起,終因起義軍而滅。但僧格林沁一直是清朝統治者的寵兒。僧格林沁薨後被破例配享太廟。既有親王爵位,又能世襲罔替,最終還被配享太廟。有清一代,能享有如此恩寵的,在偌大的蒙古只有兩位。一位是當年康熙的女婿超勇親王策棱,而另一位就是僧格林沁,當然僧王也是清朝最後一位享有此榮耀的蒙古親王。

曾格林沁能得到統治者的如此恩寵,那功勞比僧王還大的曾國藩爲何比僧王差距那麼大。論爵位簡直不可相提並論,曾國藩直接比僧王低了六個等級。當年咸豐帝承諾的剿滅太平軍者,封王爵,曾國藩連天平天國都給滅了,爲何才封了一等侯爵,連個郡王爵位都沒混上。要說漢人不封王,爲何清初還封了四個王爵: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吳三桂。努爾哈赤後金時漢人爵位最高是子爵還只有兩人佟養性和李開芳,但到了皇太極時破例把歸順的孔有德封恭順王、耿仲明懷順王、尚可喜封智順王,後來的吳三桂更是被封爲王爵,還優先被封爲親王。

論功勞孔有德、耿仲明、尚可喜並沒有曾國藩的功勞大,只有吳三桂能與之有一拼。清朝爲何不能封拯救大清立下汗馬功勞的曾國藩以王爵,甚至咸豐帝早有言在先。曾國藩當初爲何不向朝廷邀功而讓履行諾言,甚至參照清初幾位王爺的功勞爲自己爭取王爵,哪怕是郡王也行。可能曾國藩領悟到了前車之鑑,自己如果無福享有王爵,可能招來殺身之禍。他看到了清初幾位王爺的悲慘的結局。耿仲明恐慌自殺,孔有德兵敗自殺,尚可喜被活活氣死,而吳三桂也不必再說了。四位王爺沒有一個有好下場的。此時,曾國藩放棄王爵可能也是明哲保身之舉,即使自己能壓得住王爵,但子孫後代未必能有如此造化。

其實,曾國藩心裏也知道王爵對他來說簡直如天上的星星,自己不敢奢望,統治者也不會大方加封。自己能有個一等侯爵在當時的漢臣中已經是首屈一指了。其實,曾國藩最想的是死後能配享太廟,能享受國之大祀。即使能讓他拿侯爵爵位來換配享太廟的機會,他也會在所不惜。要說在清初四王之後,漢人不能封王已成定例,但漢人配享太廟並不是不可以。

雍正曾留下遺言讓張廷玉死後配享太廟,最後雖然乾隆一度取消張配享太廟的資格,但最終還是恢復了。這也說明漢人配享太廟不是不可以。

難道曾國藩的功勞還沒張廷玉的大,爲何張能配享太廟而曾不可以。張廷玉雖然是三等伯爵,但能配享太廟卻比爵位更榮耀。所以,一貫以謹慎小心的張廷玉也不得不對自己死後能否配享太廟產生疑問。畢竟在他之前,漢人無一人有資格配享太廟。雖然,雍正曾留下遺言讓其配享太廟,但乾隆卻對此毫不上心。這逼得張廷玉不得不在乾隆面前小心重提雍正遺言,而沒想到乾隆頓時大怒,在文武大臣面前訓斥張廷玉。甚至在乾隆十五年,一度廢除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這離張廷玉死還有五年。此時,張廷玉可以說是萬念俱灰,一朝天子一朝臣,朝朝難猜帝王心。乾隆二十年,張廷玉在家中病逝,沒想到乾隆最終還是尊重先帝遺言恢復了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可以說,張廷玉地下有知,也可瞑目了。這也讓張廷玉成爲有清一代第一位也是唯一一位配享太廟的漢人。

爲什麼曾國藩寧願不要侯爵,也要死後配享太廟? 第3張

看到張廷玉都能配享太廟,曾國藩也是心嚮往之,如果能配享太廟,可以說死而無憾。區區侯爵又算得了什麼。清朝統治者並沒有遂曾國藩的心願,配享太廟自乾隆之後,漢人絕不能染指,想到別想。僧格林沁能加封親王,薨後可配享太廟,軍功是重要的一方面,而更重要是人家的身世,與皇家打斷骨頭連着筋的血緣關係。這是曾國藩無法比的。張廷玉能配享太廟,還是雍正的遺言,到底張廷玉爲雍正做了什麼?才能讓雍正臨死不忘讓後代謹記張廷玉配享太廟的資格。曾國藩細想,也會明白如果不是以筆桿子幫雍正登上皇帝,張廷玉何德何能有配享太廟的資格。

曾國藩最後也只能放棄,軍功雖大,但身世不如僧格林沁,雖拯救清王朝,但沒有張廷玉來得直接,筆桿子一動就能造就一個嶄新的帝王。最終,清廷也沒有刻意虧待曾國藩,還是在其死後給予“文正”的諡號,終清一代,也只有八人能享有此諡號。曾國藩沒有被封得王爵,沒有獲得配享太廟的資格,但以“文正”對其蓋棺定論,也可聊以欣慰了。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