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他們本來有功於大唐,後來卻加入了安史叛軍

他們本來有功於大唐,後來卻加入了安史叛軍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據《資治通鑑》記載,公元755年,“祿山發所部兵同羅、奚、契丹、室韋凡十五萬衆,號二十萬,反於范陽”,安史之亂爆發。

安史叛軍的主力,一直以來衆說紛紜,但有一點是確定的,就是安史叛軍的中堅力量是胡化的漢人和聚居在大唐東北邊州的少數民族。安祿山在反叛前曾被玄宗皇帝以東北諸鎮託付,天寶初年他就已經是平盧節度使,兼柳城太守,押兩蕃、渤海、黑水四府經略使。其中兩蕃就是指契丹和奚,渤海國是粟末靺鞨人建立的少數民族政權,黑水就是黑水靺鞨。

當時河朔地區的民族組成十分複雜,已經有了脫離漢化的現象,包括東北本地和西北附唐而遷來的部族,大唐的中央政府若想羈縻統治這一區域,就要選擇一位兼具武力與權術的將領,來管理這民族複雜區域,而粟特與突厥混血的安祿山,似乎成爲在當時歷史環境下的首選。

正如《資治通鑑》中記載的那樣,叛軍中的同羅、奚、契丹是其中的主要少數民族,奚和契丹大家早就熟悉,武則天時期他們就和大唐激烈交戰,後來唐滅亡後更是建立遼國。但叛軍里居於首位的少數民族同羅,又是怎麼被裹挾到安祿山的隊伍中去的呢?

他們本來有功於大唐,後來卻加入了安史叛軍

歸附大唐

在大唐北邊的後突厥汗國末期,其國內由於發生內亂而分裂成兩個陣營,這兩個陣營互相敵對並彼此攻伐。一個陣營是以拔悉密、回紇、葛邏祿爲一方的吉跌伊施可汗,另一個陣營是同羅部支持的闕特勒之子烏蘇米施可汗,同羅部的首領阿布思當時是烏蘇米施可汗的西葉戶。在隨後的爭鬥中,烏蘇米施可汗戰敗,西葉護阿布思率他的同羅部一萬餘帳歸降大唐。唐玄宗對他禮遇甚厚,唐玄宗冊封他爲奉信王,賜姓名爲李獻忠,將其部落安置在朔方節度使所屬河套地區,公元749年,阿布思率同羅兵跟隨哥舒翰西征吐蕃,攻取石堡城,立下大功,被擢升爲朔方軍節度副使。

他們本來有功於大唐,後來卻加入了安史叛軍 第2張

在漠北無處容身的同羅部選擇歸順大唐

首領被殺

當時遙領朔方節度大使的是權相李林甫,但他只在長安辦公,朔方的軍務軍務實際是節度副使阿布思處理。由於玄宗皇帝的欣賞,阿布思在大唐可謂平步青雲,發展勢頭很好,假以時日,有可能成爲高仙之、哥舒翰等權控一方的大將。這引起了同是北方封疆大吏安祿山的嫉恨,他視阿布思爲自己起事的絆腳石,更覬覦他手下數萬能征慣戰的同羅精兵。

阿布思因戰功得到玄宗的賞識

阿布思歸降之大唐之際,正值安祿山發跡之時。史載:

“獻忠有才略,不爲祿山下,祿山恨之”。

寥寥數語,透露了二人矛盾產生的原因所在。正是這一矛盾的發展和激化,將阿布思逐漸推向含冤而死的絕境。

公元752年三月,安祿山上表玄宗皇帝,以討伐契丹爲名,要求阿布思率部參戰,意圖趁機“襲取之”。阿布思害怕被安祿山所害,請求留在駐地不參加出征契丹的戰役,沒有得到允許。其實,阿布思已經洞悉到安祿山的險惡用心,想要通過“奏留不行”的合法方式避免遇害。但被安祿山矇蔽的玄宗皇帝讓自己大失所望。

爲了不羊入虎口,阿布思只好率衆北歸,遠走避害。唐廷以叛賊之名對其進行了討伐,最終,阿布思被俘殺害。

加入叛軍

阿布思死後,手下的同羅部族失去領袖,羣龍無首。安祿山趁機威逼利誘和分化瓦解,最終將同羅部納入自己的麾下。三年後,安祿山起兵反唐,以同羅兵士爲主的曳落河更是叛軍的重要力量, 由於其驍勇善戰, 在戰鬥中往往被安祿山作爲精兵、奇兵來使用。

加入叛軍的同羅兵戰鬥力很強

罪行累累

攻陷潼關的戰鬥中,在唐叛雙方相持不下的情況下, 叛軍主帥崔乾佑派出同羅精騎,讓他們繞過南山,出現在唐軍背後,然後突然襲擊。唐軍首尾駭亂不知所備, 於是大敗, 紛紛潰逃。可見同羅兵士在叛軍中的重要作用。

他們本來有功於大唐,後來卻加入了安史叛軍 第3張

同羅部在攻陷潼關的戰役中作用甚大

叛軍在攻下西京後,跟從安祿山反叛的同羅部也屯駐在長安禁苑中,部族頭目阿史那從禮領五千騎取唐廷馬廄中的良馬二千匹,企圖北歸朔方謀邀諸胡擾邊。十一月, 阿史那從禮以同羅五千騎出塞,誘河曲九府的六胡州部落數萬, 打算掠襲在靈武剛剛即位的肅宗皇帝,後來他們被郭子儀與回紇聯軍擊潰, 部分同羅兵士投降了朔方軍。史載:

“回紇至帶汗谷與郭子儀合,辛酉,又與同羅及叛胡戰於榆林河北,大破之,河曲皆平”。

雖然阿史那從禮帶走部分同羅部衆,但是直到安慶緒殺死安祿山自立後,叛軍中仍然還有許多同羅兵士,甚至跟隨尹子奇參與了圍攻睢陽的戰役。

同羅兵作爲主力參與了圍攻睢陽的戰役

末路歸途

安慶緒丟失洛陽後,其大將北平王李歸仁帶着精兵曳落河、同羅、六胡州數萬逃向范陽,一路上燒殺搶掠。野心勃勃的叛軍大將史思明對此準備充分,暗中調兵遣將,同時派人遊說並引領他們到范陽境內。曳落河和六胡州都投靠了史思明,只有同羅部不肯。史思明隨即縱兵襲擊,同羅部大敗,輜重全部被搶。曳落河當時已與同羅部有了明顯的區別,曳落河經過嚴格的軍事訓練後, 已成爲職業化的士兵。這批同羅部衆被史思明擊敗後, 只能逃回漠北故土,歸於強大的回紇汗國。

安史之亂的失敗使同羅部落的精銳喪失殆盡,最後重歸漠北的已經是很少一部分,後來他們逐漸融合到了日益強大的回紇汗國中,也自稱回紇,此後史籍鮮有記載。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