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爲什麼唐軍平叛安史叛軍用了八年之久?

爲什麼唐軍平叛安史叛軍用了八年之久?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12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爲大家帶來了一篇關於唐朝的文章,歡迎閱讀哦~

一提起盛唐,我們就容易想到使得唐朝盛極而衰的那一場“安史之亂”,在安史之亂中,叛軍攻入長安後,叛軍高層內訌不斷,先是安祿山被兒子安慶緒所殺,隨後安慶緒又被老爹的部將史思明所殺,不久,史思明又被兒子史朝義所殺,就在這種情況之下,唐軍平叛竟用了八年之久!

從這之後,大唐王朝榮光不復,虛弱的一面展現的淋漓盡致,這不禁讓人深思,這究竟是爲什麼呢?

爲什麼唐軍平叛安史叛軍用了八年之久?

說到這個,就不得不提大唐王朝府兵制的轉變。公元六百一十八年,李淵在長安稱帝,建立起了大唐王朝,在統一天下後,開始實行府兵制,先後設立了六百三十四個折衝府,其中有二百六十一個位於關中,用以保衛京師長安,形成了外輕內重的軍事局面。

隨着唐太宗、唐高宗幾代君王屢次開邊和吐蕃等國的崛起,大唐王朝的邊境需要更多的軍事力量部署,爲了加強對邊境的控制,唐玄宗在公元七百二十三年設立九邊節度使,共計十個兵鎮,形成了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嚴重的威脅到了中央朝廷。爲什麼這麼說呢?我沒來列舉一組數據:

在安祿山兼任平盧、范陽、河東三鎮節度使後,擁兵二十餘萬,九邊十鎮的總兵力更是到達了五十萬之衆,而駐紮關中各地的中央直屬御林軍、宿衛只有八萬人不到!如果中央朝廷能夠一直強盛,邊鎮還不敢輕舉妄動,可中央一旦出現動盪,邊鎮便會失控......

唐玄宗在開元之治的後期,隨着能夠勸諫他勵精圖治的姚崇等人去世,他漸漸走上了耽於享樂的路子,改元天寶之後,更加昏聵,先後仍用李林甫、楊國忠等奸佞小人爲相,朝政日益腐敗,給了一些野心家有機可乘的機會,例如安祿山。

公元七百五十五年年底,因爲將相失和,安祿山悍然叛亂,率軍十五萬南下討伐無道的中央朝廷,這個時候,因爲外重內輕的軍事局面,大唐王朝一時之間無法調動大軍平叛,唐玄宗派出了名將封常清前往洛陽募兵,守衛洛陽,可是剛剛募集的市井子弟,又怎麼會是久經沙場的邊鎮精銳的對手呢?

封常清不敵之後,棄守東都洛陽,退守潼關,唐玄宗罷黜了封常清,命他以戴罪之身輔佐即將前來的元帥高仙芝,抵禦叛軍。不久,因爲高仙芝、封常清堅守潼關不出,被宦官邊令誠誣告,唐玄宗憤然殺之,改任老將哥舒翰爲帥,強令哥舒翰出關與敵決戰,結果,承平已久的大唐中央軍大敗,全軍覆沒,哥舒翰被俘,潼關失守。

爲什麼唐軍平叛安史叛軍用了八年之久? 第2張

此時,因爲喪母被唐玄宗“奪情”啓用的郭子儀正在朔方統兵,積極打擊叛軍,準備進攻叛軍老巢——范陽,另一位名將李光弼收復河東鎮,攻下常山,準備與郭子儀配合,進攻范陽。可是隨着大唐王朝在潼關連折三將,郭子儀等人不得不退兵,前往關中接應準備“西巡”的中央朝廷,以待天下勤王大軍抵達。

如果唐玄宗不是盡出昏招的話,有着高仙芝等人固守潼關,郭子儀等人攻略邊鎮,安史叛軍覆亡指日可待。

爲什麼唐軍平叛安史叛軍用了八年之久? 第3張

太子李亨在百姓的挽留之下,沒有跟隨唐玄宗“西巡”,而是前往靈武,在郭子儀等人的支持之下,登基爲帝,遙尊李隆基爲太上皇,並且繼續大力支持郭子儀、李光弼平叛。

在唐軍與叛軍相持之際,安祿山被其子安慶緒所殺,而叛軍近半兵力又被張巡牽制在睢陽,郭子儀等人率軍從容收復了長安城,隨後又趁勢收復洛陽。

在局勢一片大好之際,唐肅宗出了一記昏招,調集九大節度使共二十萬主力大軍發動鄴城之戰,卻只設監軍,不設統帥!最後,唐軍在鄴城慘敗,軍械輜重全部被叛軍獲得,叛軍再度實力大漲。

後來,叛軍接連內訌,郭子儀聯合李光弼、僕固懷恩等人,這才徹底平定了安史之亂。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