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古代戰爭爲什麼會帶着百姓一起跑呢 揭祕其背後原因

古代戰爭爲什麼會帶着百姓一起跑呢 揭祕其背後原因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9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戰爭爲什麼會帶着百姓一起跑,這是很多讀者都比較關心的問題,接下來就和各位讀者一起來了解,給大家一個參考。

1

在街亭慘敗之後,蜀漢建興四年(226年),這一年,第一次出師北伐的諸葛亮,不得已倉惶撤兵,但臨撤退前,他下了一個命令:

將西縣1000多戶人家,強行遷徙進入蜀漢控制下的陝西漢中。

諸葛亮的目的很簡單:搶人。

人,對蜀國來說,實在太重要了。

自古至今,人口與土地,都是立國的根本,早在西漢平帝元始二年(公元2年),漢帝國人口就已達到了5767萬人;到了東漢,國力雖然有所減退,但東漢永壽三年(157年),漢帝國人口也有5648萬人,與西漢鼎盛時期大抵相當。

但是經歷東漢末年長達幾十年的大規模戰亂、疾病、瘟疫、饑荒後,到了諸葛亮北伐的三國時期,中國的人口,已經從巔峯時期的5000多萬,下降到了僅僅700多萬人口。

當時,曹魏的總人口約爲445萬人,蜀漢總人口約爲94萬人,東吳總人口約爲210萬人。

古代戰爭爲什麼會帶着百姓一起跑呢 揭祕其背後原因

▲諸葛亮

人口的多少與國土面積的大小,是關係國力強弱和戰爭勝負的根本,所以諸葛亮北伐的重要目的,除了開疆拓土、光復大漢帝國,另外一項重要任務,就是掠奪魏國的人口。

當時,一度是西漢帝國最爲繁盛的關中平原,此時已是“無復人跡”;而作爲東漢核心的洛陽一帶,更是“死者不可勝計”;而在黃河下游的華北平原一帶,更是“墟邑無復行人”。

作爲“建安七子”之一的王粲,對於東漢末年這種人口稀缺的慘狀,描述更是直接:“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

在後來的三國爭戰中,由於蜀漢面積最小、人口最少,所以對於諸葛亮和他的繼任者姜維來說,掠奪、增殖人口,一直是他們最爲重要的任務之一,所以當蜀漢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維再次出征隴西失利後,姜維在回軍的過程中:“拔(魏國)狄道、河關、臨洮三縣民,居於(四川)綿竹、繁縣。”

這種“拔”,其實就是強行將魏國的人口,遷徙進入蜀國,以此來補充蜀國人力,保證兵源、稅源和農耕,以及擴大蜀國的人口繁殖。

2

前陣子,彭博新聞社報道中國有可能最快,或將於今年年底全面放開計劃生育;而西安、鄭州、武漢等各大城市,今年以來更是或明或暗地提出了所謂“人才爭奪戰”、“人口爭奪戰”的概念

在這個一度號召人民“少生孩子多養豬”的時代和國度,隨着人口紅利的消逝,越來越多的人開始意識到,人口,是多麼重要的一個概念。

如此淺薄易懂的道理,古人早就看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

爲了躲避戰爭,東漢末年,大量人口紛紛從中原地區,向江南、荊州、益州(四川),乃至幽州(遼東)、鮮卑境內遷徙,當時,張魯控制下的陝西漢中一帶,由於相對安寧,北方流民大量涌入,人口也一度高達50多萬人。

當時,漢末人口銳減到不足千萬——50萬人,在一個人口就是資源和兵源的戰爭年代,對於各路爭雄的軍閥來說,是一個何等誘人的數字。

所以,曹操幾乎是傾盡全力進攻漢中。

這其中,一方面是爭奪漢中在當時看來,極爲龐大的人口和土地資源;另一方面,則是因爲漢中地處關中平原和四川的中部,奪下漢中,才能抑制劉備的對外擴張。

古代戰爭爲什麼會帶着百姓一起跑呢 揭祕其背後原因 第2張

▲漢中人口儲量龐大

爲此,從建安二十年(215年)至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與劉備在漢中地區,進行了一場長達近四年的漢中爭奪戰,最終,劉備贏得了這場戰爭,控制了漢中。

不甘心受挫的曹操,則在此過程中,一步步掠奪劉備管轄境內的人口:

建安二十年(215年),曹操舉兵攻下漢中後,一度進入巴東、巴西郡(今重慶),並強行遷徙了當地8萬多人,移居到河南洛陽、河北鄴城一帶,以補充久經戰亂後、中原地區虛弱的人口;

平定張魯後,曹操又下令將漢中地區的幾萬戶居民,強行遷徙到陝西的關中地區;

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曹操在漢中爭奪戰中失敗後,臨撤退前,又將甘肅武都一帶的5萬多戶氐人,強行遷徙到曹操控制範圍內的扶風、天水兩郡,以此加強自己的人口實力,同時也削弱劉備控制下的人口數量。

所以,一部三國史的核心,背後滲透的,其實是對於人口的掠奪與控制。

3

相比曹操和劉備,孫權也很側重對人口的掠奪。

漢末天下大亂,人口銳減,偏安江左的孫權,很早就認識到了掠奪人口的重要性 :

建安十二年(207年),孫權直接發兵攻打佔據荊州的劉表的部將黃祖,“虜其人民而還”;

建安十三年(208年),孫權又派兵追殺黃祖,“虜其男女數萬口”;

建安十九年(214年),孫權親征皖城,“獲廬江太守朱光及參軍董和男女數萬口”。

此後一直到晉武帝泰始年間(265-274年),東吳仍然不斷派兵進入司馬氏的晉國境內掠奪人口:“吳人寇弋陽、江夏,略戶口。”

除了注重掠奪劉表、曹魏、司馬氏等鄰近各路軍閥治下的漢族人口,孫權還非常注重馴化少數民族,當時,東吳征服了散居在今天的蘇南、安徽南部、浙江、江西等幾個省山區的山越族人後,將越人從山地遷徙到平原,總數約有10萬多人。

古代戰爭爲什麼會帶着百姓一起跑呢 揭祕其背後原因 第3張

在北方長期戰亂、中原地區大量士民不斷南遷的背景下,曹操對於孫權治下人口實力的不斷壯大,也感到非常焦慮。

建安十四年(209年),曹操想將跟孫權毗鄰的淮南一帶的人口,遷徙到他治下的河南地區進行屯墾,消息傳出後,江淮地區的老百姓被嚇得要命,於是“江淮間十餘萬戶, 皆驚走吳”。

建安十八年(213年),曹操又擔心“江濱郡縣爲(孫)權所(攻)略”,”於是又想到將江淮地區剩餘的居民遷徙到北方,結果又是適得其反,以致江淮地區剩餘的民衆“民皆相驚,自廬江、九江、蘄春、廣陵戶十餘萬皆東渡江(入吳),江西遂空,合肥以南惟有皖城。”

十多萬戶人家南遷東吳,數量達幾十萬人,放諸於當時全國僅有700多萬人口的大背景來看,這無疑是對曹操的一次重擊,而東吳,則由此更加鞏固了與曹家爭霸的實力。

所以,建安十八年(213年),當58歲的曹操與31歲的孫權,就江淮地區爭戰不決的時候,面對江淮地區大量人口南奔東吳,孫權實力不斷增長的局面,曹操非常感慨地說了一句話:“生子當如孫仲謀!”

曹操的這句話,在歷史上非常有名,但卻很少有人會想到,曹操說這句話時,曹操與孫權的人口爭奪戰的語境和背景。

4

可以說,沒有人,帝國就如風中的草芥,隨時岌岌可危。

對於這一點,大唐帝國就有痛徹心扉的體驗。

唐玄宗天寶十三載(754年),大唐帝國進入了帝國的人口巔峯盛世,這一年,大唐全國官方統計的人口總數,達到了891.4709萬戶、共5291.9309萬人,但安史之亂後,唐朝建中元年(780年),唐王朝中央能控制的兩稅戶,從巔峯時期的891萬戶,銳減到了380萬戶,到了元和二年(807年),唐王朝中央能控制的供稅戶,更是銳減到了244萬戶。

由於大規模戰亂後的人口銳減、人口南遷,加上藩鎮割據,各路軍閥故意隱匿戶口不上報唐朝中央,將地方人口據爲己有,當時,僅僅黃河流域,就有多達71個州和藩鎮故意不上報戶口。

戶口銳減,稅源和兵源不斷衰退,這也是導致唐朝中央實力不斷衰弱、最終趨於滅亡的重要原因。

古代戰爭爲什麼會帶着百姓一起跑呢 揭祕其背後原因 第4張

▲唐朝滅亡,源於對人口失去控制

另外在戰爭之中,不僅僅要籠絡人心,籠聚人口,也是帝國的核心要務。

1127年靖康之變,北宋滅亡後,北方人口大量遷到南方定居;1161年,金主完顏亮徵兵南侵,當時,南宋政府抓住北方動盪的有利時機,向北方居民拋出橄欖枝,吸引他們不斷南下,在這種南宋政府的主動吸引下,當時兩浙地區人口“四方之民雲集···百倍常時”;此外,南宋境內的江西、湖南、福建、廣東等地人口也不斷增長。

此後進入到13世紀初期,南宋儘管北方國土大量淪陷,但南方境內人口仍然增長至大約8500萬人,金國人口則爲約5600萬人。因此,儘管國土面積大規模萎縮,但南宋卻憑藉着不斷增長的人口實力,藉此與女真人和蒙古人進行了長達100多年的對峙和戰爭,這背後彰顯的,正是1127年靖康之變後,南方人口大量增加所帶來的國力增長。

5

無論放諸任何朝代,人,都是一切的根本。因此,即使是最低級的強盜,也懂得要“搶錢、搶糧、搶女人”的道理。

一個將人口視爲累贅而不是資源的民族,是註定將要遭受懲罰的。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在歷經康熙、雍正、乾隆祖孫三代數十年努力,終於平定新.疆後,乾隆皇帝與他屬下的臣子們,就是否移民駐守新.疆,也爆發了一場爭論。

當時,不少朝臣認爲,包括新.疆在內的西域地區,距離中原太過遙遠,自漢代以來,歷代中央王朝一直無法持續有效管理,所以與其勞民傷財駐守,還不如撤兵回師,就在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的廷試中,有新科進士更是直接指責“古之屯田爲勞民”。

對此,乾隆也充分顯示了他的遠見卓識。乾隆說,新.疆具有“東捍長城,北蔽蒙古,南連衛藏,西依蔥嶺(帕米爾高原),以爲固居神州大陸之脊,勢若高屋之建瓴,得之則足以屏衛中國,鞏我藩籬,不得則關隴隘其封,河湟失其險,一舉足而中原爲之動搖”的重要戰略地位。

“今辦理(移民)屯種,亦只因地制宜之舉。而無識者又疑勞民,朕實不解,且付之不必解,而天下後世自有公論耳。”

於是,在乾隆“移民實塞下”的政策堅持下,清廷開始了向新.疆地區的大規模移民動員。當時,在經歷與蒙古準噶爾部的長期戰爭、阿睦爾撒納以及大小和卓叛亂後,蒙古準噶爾部落幾乎被掃蕩一空,北.疆地區人口銳減,這也爲重新構築新.疆的人口組成,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

古代戰爭爲什麼會帶着百姓一起跑呢 揭祕其背後原因 第5張

▲乾隆遠見卓識,決定大規模移民新疆

當時,儘管蒙古準噶爾部落已經被擊滅,但沙俄卻一直對新.疆虎視眈眈,沙俄甚至一度收留叛變的阿睦爾撒納,一直到其因爲天花身亡後,纔將屍體轉交給了清政府。有鑑於新.疆本地複雜的民族構成和沙俄的不斷南下,乾隆最終開始了向新.疆地區的大移民,到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烏魯木齊一帶以漢族爲主體的人口,已經接近20萬人之衆;到了嘉慶十三年(1807年),烏魯木齊地區的人口更是超過了33萬人。

在清政府的移民鼓勵下,到道光六年(1826年),不計較屯兵,北.疆地區僅僅農業人口就達到了47萬人,這些以漢人爲主體的新型移民,也爲北.疆地區的農業開發、糧食供應和屯軍穩定,做出了巨大貢獻。

在大量漢人移民的推動下,當時,北.疆地區以烏魯木齊、伊犁、奇台、哈密爲代表的北.疆城市逐漸發展起來,對此,當時人描述說,“(烏魯木齊等地)地廣糧賤,謀生甚易,故各地民人相率而來,日益輻輳……商賈畢集。”

自漢代以來一直難以駐守的新.疆問題,也由於大量漢族移民的進入,開始真正被中華民族納入長期的實際控制。

6

但有移民,就有反移民;人口構成的爭奪戰,是一場永恆的戰爭。

1864年,新.疆爆發民亂,庫車、和闐、喀什、吐魯番等地先後建立了地方割據政權,此時,中亞的浩罕汗國也趁機派兵入侵新.疆;1865年,在浩罕汗國指使下的阿古柏,在新.疆扶持建立了“哲德沙爾汗國”,並逐步侵佔了天山南部的整個南.疆地區,並向北.疆不斷侵略擴張。

當時,經歷乾隆、嘉慶、道光、咸豐等歷代近百年發展後,南北.疆以漢人、滿人、東歸的蒙古土爾扈特人等爲主體的北.疆人口加速發展,對此,叛亂者也將漢人、滿人、蒙古土爾扈特人等視爲“異教徒”進行大規模屠殺和清洗,據同治年間到過北.疆的美國人斯凱勒說,烏魯木齊約有13萬滿、漢人民被殺,奇臺縣、阜康城、呼圖壁、綏來等處漢人死散,“靡有孑遺”。

在阿古柏等人鼓動下,僅僅和田地區,就有4萬多不願信教的漢族軍民被殺;在大規模的屠殺和驅趕下,1864-1887年,當時烏魯木齊、巴里坤地區的人口,從34萬人劇減到了10萬人,其中北.疆地區“戶口傷亡最多,漢民被禍尤酷”。

古代戰爭爲什麼會帶着百姓一起跑呢 揭祕其背後原因 第6張

▲阿古柏

1871年,就在阿古柏幾乎控制整個新.疆同時,沙俄也趁機侵佔伊犁。此前在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沙俄通過脅迫清廷簽訂《中俄北京條約》和《中俄勘分西北界約記》,先是強行割佔中國齋桑湖至圖穆爾淖爾(伊塞克湖)以西44萬平方公里領土,十多年後,趁着阿古柏之亂,沙俄勢力最終侵入了新.疆。

當時,沙俄在遠東地區人口稀少,爲了達到長期控制中亞和新.疆的目的,沙俄在中國新.疆地區也開始了人口掠奪——在出兵侵佔伊犁以後,沙俄政府在伊犁設立機構,專門負責遷移中國人口加入沙俄國籍,目的就是將新.疆地區的人口掠奪爲沙俄所有,以達到從人口構成上徹底侵佔新.疆的目的。

1877年,左宗棠派兵出征新.疆,並最終在1878年平定阿古柏之亂,收復了除伊犁以外的其他新.疆領土,當時,沙俄已經在新.疆地區擄掠了十多萬中國人,強迫他們加入了沙俄國籍,對此左宗棠不依不撓,堅持出兵進逼伊犁,並決定不惜與沙俄一戰。

1881年,最終在左宗棠的軍力支持下,沙俄與清廷達成談判,沙俄趁機割走伊犁霍爾果斯河以西領土,但清廷也得以收回了伊犁九城及特克斯一帶地方,但經過從1864年開始的這場新.疆.動.亂,以北.疆地區爲例,以漢族爲主體的移民幾乎死傷逃亡殆盡,以北.疆塔爾巴哈臺爲例,在左宗棠收復新.疆後,該地區漢民僅剩下“一百四十一戶”,而整個北.疆地區人口也死傷、逃亡一空。

至此,從乾隆大帝1758年平定新.疆以來,清廷在北.疆發展100多年的移民成果,幾乎被掃蕩一空。

古代戰爭爲什麼會帶着百姓一起跑呢 揭祕其背後原因 第7張

▲在回.亂和沙俄的人口掠奪

此後,清廷再次在北.疆地區恢復屯墾,並招徠流民前往北.疆耕種定居,由此北.疆的漢族人口才開始緩慢增長。一直到1909年,北.疆地區人口才緩慢恢復至20多萬人,而早在1826年,當時北.疆人口就已近50萬人。

清廷再次招徠漢人進入北.疆,儘管人口增長速度緩慢,但仍然在人口構成上穩固了北.疆,此後,儘管在民國時期新.疆再次陷入動盪,並且被前蘇聯聯合派兵入侵,一直攻打到了迪化(烏魯木齊)西郊的瑪納斯河畔,但北.疆的人口存在,以及1949年後中蘇的交好,最終讓中華民族得以守住了新.疆。

而縱觀史事,假若沒有人口的依託和存在,一切國勢和領土,也勢必將無所依託,因爲皮之不存、毛將焉附?

三國、唐宋和新.疆的史事,於內於外,或許就是最好的鑑證。

因爲只有旺盛的人口,纔是終極的戰鬥力。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