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唐朝士兵的主流近戰兵器是什麼?是怎麼製作的

唐朝士兵的主流近戰兵器是什麼?是怎麼製作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今天小編給大家準備了橫刀:唐朝士兵的主流近戰兵器,製作工藝影響了後來的世界名刀,感興趣的小夥伴們快來看看吧!

唐朝是我國曆代王朝中的一座高峯,不僅疆域廣袤、國力強大、經濟繁榮、文化鼎盛,其不朽軍功更是爲人們所津津樂道。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作爲古代最後一個完全使用冷兵器作戰的朝代,唐朝能夠取得赫赫軍功,證明其武器裝備也達到了冷兵器時代的頂峯。

唐代的近戰兵器,主要是唐刀。而唐刀中,又以橫刀使用率最高、普及面最廣,是與當時的阿拉伯大馬士革刀齊名的名刀,並稱刀劍發展史上的巔峯之作。

後來,橫刀的打造技術東渡日本,開花結果,形成了日後世界知名的日本刀。

歷史上,橫刀是如何產生,又爲何能成爲名刀,怎樣影響日本刀的呢?

唐朝士兵的主流近戰兵器是什麼?是怎麼製作的

據《唐六典·武庫令》記載,唐刀主要有四種,“刀之制有四,一曰儀刀,二曰鄣刀,三曰橫刀,四曰陌刀。”

其中,儀刀,顧名思義,就是用作皇家慶典禮儀活動的禮器,與“金瓜錘”類似;鄣刀,《唐六典》記載是“蓋用鄣身以禦敵”,是具有一定格擋功能的刀,但因爲史料缺乏,其形狀已難考;陌刀,是一種形制巨大、兩面有刃的長劍,列陣時“如牆而進”,揮舞時能使“人馬俱碎”,堪稱大殺器。

作爲軍用唐刀之一,橫刀的功能正好與陌刀形成錯位:它是一種短柄佩刀,是作爲輔助武器而存在的。

在《舊唐書·列傳第五十四》中,有一段名將哥舒翰上陣殺敵的生動描寫:

“翰善使槍,追賊及之,以槍搭其肩而喝之......翰從而刺其喉,皆剔高三五尺而墮,無不死者。左右輒下馬斬首。”

從這段話可以看出,長槍等長兵器是戰場上的主角,到了刺敵於馬下並收割“勝利果實”時,佩刀纔派上了用場。不過,這也並不意味着短柄的橫刀就是龍套。

首先,橫刀在唐軍中的使用率也非常高。《新唐書·兵志》記載,橫刀是唐初時府兵的標配:“人具弓一,矢三十,胡祿、橫刀、礪石......其番上宿衛者,惟給弓矢、橫刀而已。”可見,橫刀和弓箭是當時府兵的主要兵器,而橫刀是唯一近戰武器。

其次,橫刀雖然不適合正面衝殺,但卻能與其他兵器互相配合。唐代著名軍事家李靖所著的《李衛公兵法》中,就有對橫刀配合長柄、遠程和護體兵器,在戰場上聯合作戰的場景:

“令士卒擐甲冑,櫜弓矢,佩刀劍,持矛盾,左右上下,以便習其事。”

再次,在激烈的近身肉搏戰中,橫刀往往更能發揮它的威力。如身兼四鎮節度使的名將王忠嗣曾經“提刀略陣,斬數千人,獲羊馬萬計”(《新唐書·王忠嗣傳》);“唐代三絕”之一、被稱爲“劍聖”的裴旻,北伐奚人時曾被重兵圍困,他“舞刀立馬上,矢四集,皆迎刀而斷,奚大驚引去”(《新唐書·文藝傳中·李白》),顯示了驚爲天人的刀法。

所以說,儘管攻擊範圍、攻擊力有限,但因爲輕便靈活、易於攜帶、利於近戰,橫刀具備了其他類型唐刀無法取代的優勢。

唐朝士兵的主流近戰兵器是什麼?是怎麼製作的 第2張

橫刀之所以能成爲與阿拉伯大馬士革刀齊名的名刀,除了其配備廣泛以外,更因爲當時冶鐵鍛造技術的精湛。

而唐代之所以能製造出如此精美的軍刀,與前代的技術積累是密不可分的。

早在春秋時代,我國就掌握了非常高超的青銅冶煉技術,製造出來的青銅兵器甚至可以比同時期的鐵製兵器更加鋒利。

1965年,在湖北荊州出土的越王勾踐劍,含有銅、錫、鉛、鐵、硫等多種合金成分,因含有硫化銅而防鏽,稍一用力,便能將16層白紙劃破,被譽爲“天下第一劍”。

我國的冶鐵技術因爲有青銅時代的技術沉澱,比如應用了高爐、鼓風機等設備,使得人們可以輕鬆的讓塊鍊鐵熔化成爲生鐵,因而儘管起步較歐洲晚,但卻能後來居上。

在戰國時期,人們就已經掌握了鍊鋼技術。在鍛打塊鍊鐵和熟鐵的過程中,不斷反覆加熱,鐵吸收了木炭中的碳成分,提高了含碳量,就成爲了鋼。而如果一塊鋼經過上百次錘鍊以後,就能生產出組織更加細密、成分更加均勻、品質更加優良的百鍊鋼。

於此同時,人們還掌握了“淬火”與“退火”技術,提高了兵器的柔韌性和鋒利度。

漢朝,鋼刀成爲了漢軍的主流兵器,霍去病北伐匈奴、封狼居胥,它立下了汗馬功勞。

到了南北朝時期,由於馬鐙的發明,重甲騎兵開始成爲標配,這就對鋼刀的鋒利程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個時候,著名的冶金家綦毋懷文對當時的鍊鋼工藝進行了重大改進和完善,發明了“灌鋼法”,使鋼的產量和品質大大提高,爲隋唐以後鋼製武器質量提升提供了條件。

唐朝士兵的主流近戰兵器是什麼?是怎麼製作的 第3張

在吸收了前代冶鐵鍛造技術的基礎上,在唐刀的生產過程中,還主動採用“覆土燒刃”和“包鋼夾鋼”這兩種技術,使得橫刀成爲當時世界上品質最爲優良的刀劍。

(1)“覆土燒刃”是一種局部淬火技術:以調配好的泥土覆蓋在刀身不需要高硬度的部位,然後將刀劍加熱至特定溫度並淬火。

這時,沒有覆蓋泥土的地方會迅速冷卻,而有泥土的地方則溫度變化較慢,這樣就可以控制不同部位的冷卻速度。而冷卻速度與硬度成正比,與韌度成反比,這樣就可以達到調節不同部位硬度與韌度的目的。

(2)“包鋼夾鋼”也是一種讓刀劍兼有硬度與韌度的方法。包鋼是在堅硬的高碳鋼中加入較軟的低碳鋼,而夾鋼是指在低碳鋼中夾入高碳鋼。

經過以上冶煉鍛造技術打造的橫刀,有的還要在其刀首、刀柄、刀鞘等處配以絲繩、金屬等飾品,乃至鑲金嵌玉,成爲一件精美的藝術品。

所以,在唐代,贈送寶刀甚至成爲一種時尚,如唐太宗就曾爲了表彰房玄齡和魏徵,“親解佩刀以賜二人”(《貞觀政要》)。唐詩中,更有大量以寶刀贈送友人的例子,如“知君先負廟堂器,今日還須贈寶刀”(李白《贈華州王司士》),“佩刀成氣象,行蓋出風塵”(杜甫《送陵州路使君赴任》)。

而說到了贈刀,在歷史上,橫刀曾經被作爲禮物,贈送給日本使者或遣唐使團成員,並被他們帶回日本。隨之傳入日本的,還有橫刀的打造技術。

唐朝士兵的主流近戰兵器是什麼?是怎麼製作的 第4張

在歷史上,日本總共向大唐派遣了13批次的遣唐使團。除了學習唐朝先進的制度、文化、禮儀之外,兵器打造技術也是他們學習的重中之重。

在遣唐使團中,專門配有工匠、技師,在唐朝學習以後,他們把橫刀的打造技藝也一起帶回了日本,影響了其後1200多年的造刀方法。

但是,橫刀傳入日本以後,卻在外形上發生了顯著的變化:原來是直刃的橫刀,在傳入日本後開始變彎了。這是因爲,日本雖然學到了打造橫刀的方法,卻沒有學到高溫熔鍊技術。日本的低溫煉爐燒出來的鋼材非常硬,很難打造,而最簡單的破解方法就是由多名工匠持大錘輪番敲打,這樣操作就很難保證鋼刀是直的。

可是,在實戰中,人們卻發現了彎曲鋼刀的好處:在砍殺中威力更大。由此,彎曲造型的鋼刀才被流傳下來,以至於成爲後來日本刀的主流。

而且,在日本平安時代後期,優良的工匠輩出,所造的鋼刀無論是在工藝還是在質量上都卓爾不凡。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隨着唐朝的隕落和五代的亂世,橫刀的打造方法竟然逐步失傳。到了宋代,更因爲武器大批量粗製濫造,導致產出的鋼刀質量嚴重下降,而北宋中後期的冗官、冗軍,更使得這種現象有增無減。

因此,日本名刀出現了迴流中國的現象,歐陽修說:“寶刀近出日本國,越賈得之滄海東”(《日本刀歌》)。日本出產的寶刀,竟然成爲宋人的搶手貨,令人唏噓不已。

結語:唐朝是中國歷史上少有的外向型帝國,其兼容幷包、開放大度,前無古人。不過,在這段歷史長河中,許多先進的科技特別是手工技術,在戰亂中逐漸失傳,但卻在被唐文化所影響到其他國度落地生根,繼續發展,成爲他們的國粹,橫刀便是其中的代表。

雖然這足以說明唐文化影響力之強,但不得不說也是一種深深的遺憾。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