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唐朝的軍事實力爲什麼會急轉直下?真相是什麼

唐朝的軍事實力爲什麼會急轉直下?真相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3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大家好,這裏是小編,今天給大家說說李隆基時,唐朝的軍事實力已達世界霸主水平,爲何突然急轉直下的故事,歡迎關注哦。

李隆基在位前期重用賢臣,勵精圖治,社會經濟繼續發展,出現了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盛世景象。但是,他在位的後期,沉湎酒色,荒淫無度,重用奸臣,政治腐敗,終於爆發了安史之亂,唐朝由此轉衰。或許是因爲“半生昏庸”的緣故,很多朋友在探討李隆基時,都將重點放在這位皇帝的風流韻事上,對他在位期間的政治舉措鮮有提及。

今天,我們就來聊聊李隆基在位期間,實行過的一系列兵制改革,以及這些改革對大唐王朝造成的影響。

其實,在李隆基登基時,唐朝的軍事實力已達到世界霸主的水平。不過,在李隆基晚年均田制的施行受到了阻礙,全國各地出現了大量逃兵,所以,唐朝的軍事力量急速下滑,創歷史新低。以至於,爲了扭轉頹勢,李隆基標新立異地將府兵制度修改爲僱傭兵制度,經過十年的調整與緩慢復甦後,唐朝的軍事力量雖然沒有回到巔峯,卻得到了顯著的提升。

唐朝的軍事實力爲什麼會急轉直下?真相是什麼

隨着唐朝發展到唐玄宗後期,府兵制的弊端逐漸突顯,造成該制度被破壞的原因有很多。

首先,均田制無法繼續實行,貴族階級侵吞兼併土地的情況越來越多,折衝府的兵員急速流失;

其次,禁衛軍的地位水漲船高,京師的防衛工作已被禁衛軍接替,府兵逐漸淪爲貴族的私兵;

再次,唐朝發動的對外戰爭越來越頻繁,邊將腐敗問題愈發嚴重,士兵的糧餉得不到保障。

最終,在種種因素的影響下,府兵怨聲載道,紛紛脫離軍籍。

天寶八年,折衝府向朝廷彙報,府兵已無法得到補充。鑑於這種結果,李隆基不得不開始考慮廢除府兵制,開始採取僱傭兵制,也就是後來的募兵制。

前文提到,唐玄宗末期,唐朝軍事要面臨的主要壓力源於鄰國。所以,募兵制的改革也從邊境開始實行。

改革的第一步,就是明確劃分包括鎮、戍在內的軍區,對軍區內的兵力進行統一調配。根據《舊唐書》的記載,“儀鳳二年,以吐蕃入寇,命仁軌爲洮河道行軍鎮守大使。仁軌每有奏請,多被中書令李敬玄抑之,由是與敬玄不協。仁軌知敬玄素非邊將才,冀欲中傷之,上言西蕃鎮守事非敬玄莫可。高宗遽命敬玄代之。敬玄至洮河軍,尋爲吐蕃所敗。”

第二步,就是設立“節度使”一職,並完成各邊境軍區守將的制度化。

第三步,就是徹底廢除弊病叢生的府兵制,在邊境全盤實行僱傭兵制。

那麼,唐朝會給僱傭兵怎樣的待遇呢?

每個被招募的士兵需要承擔永久戍邊的責任,他們的親屬可以獲得一定數量的田地。如果,士兵有需求,家屬可以隨時前往邊境進行探望。這項制度有效地提高了唐朝軍隊的募兵效率,而且使大唐境內的流民有了飯碗,極大程度地消除了社會隱患。

隨着募兵制的進一步實行,與之配套的一系列制度也變得成熟起來。

唐朝的軍事實力爲什麼會急轉直下?真相是什麼 第2張

例如:我們前文中提到的“節度使”,該官職是邊境軍區權力最高的指揮官,同時,擁有轄區的行政權。由於,節度使的權力集中,所以,軍區指揮官與士兵之間的聯繫愈發密切,邊防軍的戰鬥力得到一定程度的增強。

募兵制實行後,在役的唐軍數量雖然大幅度減少,但是,唐軍的主力部隊卻變得穩定,唐軍的作戰能力也有了質的飛躍。直接體現出這一點的,就是發生在開元、天寶年間的對外戰爭,在此期間唐軍無往不利,邊境形勢也向更好的趨勢發展。

當然,凡事需從利弊兩個角度觀察,畢竟沒有十全十美的制度。

接下來,筆者便來談談募兵制的弊端。

節度使的權力集中,雖然,利於地方軍區上下一心,但是,由於節度使本人的權力過大,所以,會出現軍區逐漸脫離朝廷管控的情況。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節度使就像是山高皇帝遠的藩王,他們擁有轄區的絕對行政權,且手握重兵,與“土皇帝”無疑。後來,之所以會發生安史之亂,節度使的崛起是最主要的原因。府兵制雖然有諸多弊端,但朝廷可以牢牢管控府兵。

既然是這樣,李隆基爲何要將府兵改爲募兵呢?這不是在自毀前程嗎?其實這是一個難題,對於李隆基來說,是選擇一支對中央言聽計從的弱兵,還是選擇一支桀驁不馴的王牌軍呢?顯然,弱兵根本無法滿足唐朝日漸攀升的國防需求,所以,李隆基纔會堅定地選擇後者。

筆者爲何強調府兵是“弱兵”呢?這還得從府兵的特點講起。

簡單來說,府兵戰士並不是“專業”的,士兵更像是兼職者。在天下太平的時候,府兵要參與到農業生產中,靠勞動所得養活自己和親人,與此同時,府兵還需不定期前往折衝府中“打卡”,參與軍事訓練。在打仗的時候,府兵需自行準備盔甲武器糧食,跑到前線賣命。

我們不妨來設身處地地想一想,這樣的軍隊真的能上戰場嗎?每個出征的府兵想必都有這樣的心理活動,老婆孩子還在家中擔心,家裏的田地無人耕種,自己要走幾個月的路與千里之外的蠻夷玩命。只要唐朝戰爭不息,這樣的日子無休無止。

當然,僅憑臆測來講述府兵的弊端,顯然是蒼白無力的,筆者不妨拿出一些真實的例證。

唐朝的軍事實力爲什麼會急轉直下?真相是什麼 第3張

公元664年10月的高麗戰場上,都督劉仁軌向朝廷送去一封急報:“臣率領的戰士們,大多是腿腳不利落的老幼病殘,根本不是打仗的料,這羣人整天琢磨着何時回家。大唐所有正值壯年的大好男兒,若家境殷實則靠行賄躲過徵召,若家境貧寒則靠自殘逃避徵召。陛下,倘若再不將精兵送到戰場,恐怕此戰我們會落敗。”

所幸,在朝廷的支持下,一批精兵強將被及時送到戰場。饒是如此,這場高麗戰爭仍持續了數年,直到公元668年九月,平壤被唐軍攻陷,這場戰爭才取得了令大唐滿意的結果。此後,唐朝在平壤建立了安東都護府,進一步擴大了大唐的版圖。此時此刻,唐朝的疆域已達到巔峯。每個中國人在看到這段歷史時,都會不由自主的血脈噴張。

然而,版圖越大,責任越大,給唐朝帶來的國防壓力也就越大。

這場戰爭已充分表現出,府兵已無法適應“新時代”的戰場,府兵退出歷史舞臺只是時間問題,遲早會被更完善的募兵制所取代。

在今天的話題中,我們通篇都在講述募兵制,但是,募兵制究竟是什麼呢?

這項制度其實並不是什麼新鮮事物,早在唐朝之前就已有王朝開始使用這種制度徵召士兵。只不過,唐初的國家形勢緊張,通過募兵根本無法及時徵調足夠的兵員,這才臨時實行了府兵制。

然而,府兵制是與均田制配套產生的,一旦貴族階層進行了土地兼併,府兵制勢必會隨之土崩瓦解。與府兵制不同,募兵制招募的士兵則要“專業”得多,而且被招募的士兵無需自己準備武器裝備和糧食,一切吃穿用度均由朝廷負責。

除此之外,被招募的士兵會在閒時繼續參加軍事訓練,不會因爲戰事停止而荒廢訓練,能夠長久保持作戰能力。

顯然,相比於府兵這種“業餘戰士”,還是募兵這種“專業戰士”更加靠譜。不過,“專業戰士”極難管控,稍有不慎就會受人蠱惑成爲倒戈相向的強敵。前文中我們提到節度使一職是導致安史之亂爆發的“罪魁禍首”,募兵的性質就是使節度使一家獨大的首要誘因。

士兵們常年接受軍官的調遣和訓練,對軍隊的歸屬感遠勝於此前的府兵,而且,士兵對節度使的服從度極高。長此以往,便出現了軍閥擁兵自重的情況。唐玄宗後期,節度使與募兵成爲威脅大唐江山的兩枚定時炸彈。隨着節度使的權力越來越大,募兵的實力越來越強,朝廷逐漸失去了對地方的管控能力。

最終,手握重兵的節度使舉起反旗,悍然發動“安史之亂”,給大唐王朝留下了慘痛的傷疤。

唐朝的軍事實力爲什麼會急轉直下?真相是什麼 第4張

衆所周知,“安史之亂”是導致大唐王朝走向末路的罪魁禍首,若究其根源“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又是李隆基改革的募兵制和節度使制。

那麼,我們能否就此將李隆基定性爲導致唐朝滅亡的罪人嗎?顯然不能。

因爲,李隆基的初衷是正確的,況且,募兵制和節度使制的確加強了唐朝的軍事實力,解決了困擾多位唐朝統治者的邊境問題。倘若,李隆基繼續實行府兵制,雖然,唐朝不會亡于軍閥割據,但是,卻有可能會亡於外患。

至此,府兵制與募兵制的問題已上升到內憂與外患的抉擇中,直讓人感慨“剪不斷理還亂”。這個問題擺在任何人面前,恐怕都難以給出正確答案。看來,皇帝還真不是好當的,李隆基在登基之初就已將自己置於兩難的境地中了。

既然如此,倒不如以中庸的角度重新審視府兵與募兵之間的優劣。

最後,筆者認爲:這兩種制度都是符合各自歷史背景的兵役制度,完全沒有可比性。李隆基能夠及時發現府兵制的不足,將兵役制度調整爲募兵制,這樣的眼光和手段是值得肯定的。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