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古代西南亞文明起源模式是怎樣的?具有多少普世性

古代西南亞文明起源模式是怎樣的?具有多少普世性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代西南亞是《聖經》故事的地望,其考古學開展最早,成就也最大。至21世紀上半葉爲止,世界其他地方的考古學仍無法望其項背,必須以這一帶的考古成就做參考;它是楷模,但亦成窠臼。因爲埃及與印度皆非獨立發展馴植的地帶,故唯有以中國爲對比。

在史前中國,馴植的麥可能是外來的,可肯定的是黃河流域乃“黍”或白色小米的發源地。後者的種植需水量乃所有主要穀物中最少者,因此是典型的旱地種植。距今9000年前它在中國與外高加索地區同時被馴植,皆獨立發展。中國的黃河流域也是粟——“稷”或者“樑”——的發源地,即狐尾小米。

古代西南亞文明起源模式是怎樣的?具有多少普世性

於1933年在中國河北省武安縣出土的磁山遺址,年代約爲距今8000-7100年前。考古證據顯示其農業生產已經進入“鋤耕農業”階段。磁山文化出土大量的粟之遺留,磁山遺址發現由石杵與石磨板組成的磨谷器。武安縣的原址中即發現數百個藏糧的窖穴,內有相等於5萬公斤糧食的粟殼朽灰。磁山文化也出土了豬和狗的骨骼,證實已出現原始的家畜飼養。作爲一個類型,該文化主要分佈在河北南部和河南北部。

磁山文化也可能是豬最早被馴養的地方,約距今8000年前。除了狗之外,豬在中國可能是最早被馴養的動物。此與西南亞綿羊和山羊地區有顯著不同,在後一地,家豬不但出現較晚,後來在猶太-伊斯蘭傳統的否定態度之下,造成今日該地成爲無豬區。相形之下,用圈圍而非放牧方式飼養的家豬成爲誒中國式穩定生活——“家”——的象徵。

古代西南亞文明起源模式是怎樣的?具有多少普世性 第2張

圖 磁山文化考古遺址

華北另一個較早的新石器文化遺址是分佈於河南省伊洛盆地的裴李崗文化(前9000-前7000),以1977年於河南新鄭縣出土的裴李崗遺址定名。裴李崗文化的遺址中發現有粟,也有黍的遺存,工具有石鏟、石斧、石鐮、石磨盤,但仍未用陶匠輪製陶,陶器是手製的。甘肅秦安的大地灣文化(前7800-前7400)也發現粟的遺留。該文化後以陝西華縣老官臺遺址命名,曰老官臺文化。如今多傾向於以“大地灣文化”稱呼該文化的第一期,老官臺文化則下接“仰韶”時期。

自從20世紀70年代中期浙江餘姚的河姆渡發現了距今7000-6500年的遺址,稻米的“長江起源說”開始擡頭。1988年,湖南澧縣彭頭山遺址,乃“彭頭山文化”(前9500-前8100)的原址。它透露稻米已經被馴植,但遺址並未挖到農具。華南的彭頭山文化約與華北的裴李崗文化共時。至1995年,湖南道縣玉蟾巖遺址裏出土了四粒黃色的稻穀,測定年代爲距今1.2萬年前,被公認爲目前世界上最早的稻穀。在“長江起源說”未被公認前,一度有稻米種植起源於中南半島說。在“長江起源說”確立後,韓國於2003年宣傳發現距今1.5萬年前的人工栽植稻米,比長江流域早了1200年,但2011年美國4所名校的跨校研究組對比予以否定,堅持了“稻米長江流域起源說”。

古代西南亞文明起源模式是怎樣的?具有多少普世性 第3張

圖 玉蟾巖遺址中出土的稻米

農業雖然最早建立與古代西南亞,但在主食方面主要是馴植了麥類,而中國在主食方面則華北發明了旱植小米、華南發明了水植稻米,導致“中國是唯一兩種農業起源的溫牀”的誇耀。這裏落實了“文明古國”概念的誤導性。這兩個種植區今日是處於一國之界域內,而古代西南亞從山側地帶發明馴植,至兩河流域演變成灌溉種植,則至少跨越了以色列、約旦、敘利亞、土耳其、伊拉克與伊朗數國。這裏有“多少個大文明古國”呢?在中國這塊廣袤的大地上,在這不止一個“山側”地帶和大河流域,並且也包含非經旱作農業而直接進入水稻種植的生態系統的大地域裏,最早的“文明”突破點究竟在哪裏?

另一個問題是,馴植的確是文明的基礎,但不必自身發明,依靠外來輸入者也照樣建立第一代文明,但自身發明了馴植者卻不一定建立了文明。今日的史前研究已經指出農業起源之多源:①新月沃土地帶(前11000);②長江與黃河流域(前9000);③新幾內亞高地(前9000-前6000);④墨西哥中部(前5000-前4000);⑤南美之西北部(前5000-前4000);⑥撒哈拉之南的非洲(前5000-前4000,確切地點不詳);⑦今天美國的懂不(前4000-前3000)。這裏頭偏偏沒有埃及和印度!但獨立發明了馴植而又發展出文明者唯上述之①②④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