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李清照和朱淑真同爲宋朝大才女 爲何世人只知李清照而不識朱淑真

李清照和朱淑真同爲宋朝大才女 爲何世人只知李清照而不識朱淑真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6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如果說家世背景與文化交遊是影響李清照和朱淑真作品接受的外在因素的話,那麼自身才華與作品成就的高低則是從根本上影響二人作品接受差異的最關鍵的內在因素。。

李清照和朱淑真同爲宋朝大才女 爲何世人只知李清照而不識朱淑真

可見清照及其作品之所以能受到大衆讀者和文人讀者的普遍歡迎,不僅是因爲清照作品中展現女性的“閨閣氣”,更是因爲作爲女性卻能兼具文人氣魄,表現出女性少有的丈夫氣。

清照才華橫溢,詩詞多以“氣”勝,俊拔超脫的內在胸懷讓清照的詩詞顯得深婉大氣,詩詞所繪意象與意境也更能產生共鳴。具體以詩詞作品爲例:在清照的詞裏,我們能深深的體會到家國之痛,體會她那份愛國、關切時政之情,“中州盛日”、“如今憔悴”…我們能感悟她理性沉澱後的淺唱,“不如向簾兒底下,聽人笑語”,我們看得到清照對自我價值的追尋和執着,“我報路長嗟日暮,學詩漫有驚人句…”,清照的才氣之勝,讓讀者驚歎、爭相追捧和模仿,對讀者來說,清照不僅僅是一位閨閣才女,更是一位具有獨立意識的文人。

李清照和朱淑真同爲宋朝大才女 爲何世人只知李清照而不識朱淑真 第2張

朱淑真詩詞作品數量遠遠超過清照詩詞總數,據冀勤校注的《朱淑真集註》和張璋、黃畲校注的《朱淑真集》記載,淑真的詩歌大致有三百三十多首,而詞僅有三十多首,詞的總數僅有詩歌總數的十分之一。從創作的詩歌數量來看,淑真是唐宋以來,甚至可以說是明代以前,創作最爲豐厚的女作家。

李清照和朱淑真同爲宋朝大才女 爲何世人只知李清照而不識朱淑真 第3張

如淑真在《減字木蘭花春怨》中低吟到:“獨行獨坐,獨唱獨酬還獨臥”,五個“獨”足見其內心的淒涼。結尾一句“剔盡寒燈夢不成”,更是讓讀者彷彿看到了一個獨自悲傷的女子。她情感細膩,對季節的溫度、冷暖特別敏感。淑真的情感不會有理性的整合,積鬱在心頭的痛苦猶如江河決堤,奔瀉而下,難以抑制。如此相似的情狀,如果放置於清照那裏,也有如淑真般孤苦的愁思“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悽悽慘慘慼戚”,但是清照總能以理性的情感剎住悲傷,以內心峻拔超脫的文人氣骨將小女兒的情思沖淡——“這次第,怎一個愁字了得”,清照並不說明除了“愁”之外,還有什麼其他的心緒,便戛然而止,她的心情是愁思滿意,卻不可名狀的;是滿篇愁情,卻欲說還休的。

李清照和朱淑真同爲宋朝大才女 爲何世人只知李清照而不識朱淑真 第4張

與清照作品風格和成就相比,淑真展現的是非常典型的小女兒情態——她爲了愛而不顧流言蜚語,“嬌癡不怕人猜,和衣睡倒人懷”;她亦會爲所嫁非偶,沉溺於孤獨傷感中難以自拔,“爭奈醒來,愁恨又依然”;朱淑真更在愛而不得裏哭訴,“愁病相仍,剔盡寒燈夢不成”……朱淑真的魅力在於作品中爲讀者展現了一個典型的小女兒的情態。但是這種情態極具個人情感色彩,自然難以受到大衆讀者和文人讀者的普遍共鳴。而這樣的詩詞風格取向和成就的高低,直接影響着二人作品接受的狀況。

李清照和朱淑真同爲宋朝大才女 爲何世人只知李清照而不識朱淑真 第5張

當然,如果身爲古代的女子,如李清照這般既有女性的纖柔,又有男子的胸襟氣魄,實屬難得,同朝的朱淑真與清照相比,確實稍遜顏色。

李清照和朱淑真同爲宋朝大才女 爲何世人只知李清照而不識朱淑真 第6張

王國維先生認爲,詞以境界爲第一要義,境界高,作品成就高,作品的生命力強,其接受度也高。然則境界當以胸襟爲本,胸襟小,何來大境界、大視野。清照之“大氣”成就了其作品之“高大上”,成就了其在讀者中的接受面的寬廣;淑真之“閨閣氣”則影響了其作品的品調和成就,自然限制了其在讀者中的接受面。總之,自身才華、作品成就是影響李清照、朱淑真二人作品出現差異的關鍵因素之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