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羅馬帝國和同時期的漢朝有什麼不同?一個武官治國一個文官治國

羅馬帝國和同時期的漢朝有什麼不同?一個武官治國一個文官治國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7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朝與差不多同一時期的羅馬帝國,是當時世界最強大的帝國和最先進的文明。政治上,兩大帝國都建立了大一統的中央集權政權,實行君主制。不過與中國皇帝的家天下制度,皇帝傳承依照基於血緣而制定的禮法制度不同,羅馬皇帝的傳承並不侷限於依靠家族血統繼承,還有很多非血緣關係的人繼承,比如內親、養子,甚至是皇帝信任的朋友,致使皇帝傳承的地位和穩定性遠不及中國。

爲什麼羅馬的皇位繼承沒有章法,帝國政治運行混亂?這是因,一方面有元老院制衡了皇權,羅馬皇帝並沒有中國皇帝“君權天授”的意識形態,另一方面是太過強大的軍方力量所致。

從公元前27年到公元395年,羅馬帝國還未分爲東西羅馬帝國的四百年歷史裏,可知大多帝王都是最高的軍事統帥,無論是靠着血統上位的,還是民衆擁戴上位的,其軍事成就非同一般,更不用說像如奧古斯都、圖拉真、戴克裏先、君士坦丁等這樣著名的帝王。可見,軍事對羅馬政治的影響非常大。

從中國的歷史來看,在打天下、國家建立之初,會倚重軍事,皇帝也出自軍事領袖。但到守天下時,皇權的基石逐漸轉變爲官僚政治體系,軍隊退居二線,起守家衛國的做用,很少能直接干擾政治,干預皇位繼承。

不過,在繁榮幾百年的羅馬帝國裏,軍事力量對政治的干預一直如影隨形,軍事權力不僅沒受政治權力的壓制,甚至還強力掣肘着政治,正因如此,帝國內部動盪紛爭不斷。而動盪紛爭的大量內耗,嚴重削弱了羅馬帝國乃至文明體系的實力,最終也促使了羅馬帝國的迅速衰亡。

是什麼原因導致羅馬帝國的政治結構中,軍事權力一攬獨大的地位?雲石君將從地緣環境來分析。

羅馬帝國和同時期的漢朝有什麼不同?一個武官治國一個文官治國

羅馬帝國很強大,其勢力範圍囊括了幾乎整個環地中海板塊,並向東、北嵌入到西亞、中歐、西歐等地。

地中海板塊有宜居的氣候條件,羅馬人深耕於此,並在能力範圍內突破海洋等天然地緣屏障,進而將整個環地中海板塊有機整合在一起,共同締造了龐大的羅馬帝國。

而在能力範圍之外,阿爾卑斯山的高山阻隔,意大利本部很難輻射到中歐、西歐等地。加上意大利半島本身的體量和規模並不大,致使內部各板塊間地緣關係不太緊密,邊緣板塊有獨立的空間,這就加大了羅馬帝國大一統的難度。

對內治理邊緣板塊上,因其地緣結構的獨立性,以及地緣距離的相對遙遠,使得意大利本部須高度放權,授予地方羅馬官員更多的自主權力。而在這些邊緣板塊的蠻族、異族人口規模大,羅馬須高度依賴軍事他們來控制,並從中收取賦稅,獲得財富乃至奴隸,所以當地的羅馬政治結構,是以軍事爲中心構建。羅馬負責管理各邊緣板塊的官員,兼併社會治理、暴力打擊和鎮壓威懾職能,而地方最高官員總督有明顯軍事統帥性質,以及極高的自主權。

對外進擊和防禦上,同樣也要賦予地方總督更強的軍事自主性。羅馬帝國疆土遼闊,而阿爾卑斯山、地中海等地緣阻斷作用,嚴重影響了中樞與邊緣板塊的交流。在開疆拓土,國家防禦上,只有賦予地方總督極大的軍事自主權,才能最大限度避免因交流不暢而帶來大到國破家亡的危險,來維護帝國的統一和利益。

羅馬帝國和同時期的漢朝有什麼不同?一個武官治國一個文官治國 第2張

地方總督有大量的軍隊,高度的自主權,對意大利本部來說也是一種威脅。一旦地方有一個足夠強大的總督,有意願奪取中樞控制權,完全可以以自身軍事力量爲依託行此之事。而和國時代末期兩個著名的羅馬獨裁者馬略和蘇拉,都是軍事統帥出身,通過對異族的大規模戰爭,掌握了大量精銳的軍隊,然後以此爲依託,奪取了羅馬政權,成爲獨裁者。

而羅馬又沒有建立像中國這樣牢固的禮法綱常體系,把這一類定義爲亂丞賊子,“名不正言不順”。羅馬的地緣環境,決定了它在邊緣板塊的軍事力量配備必須強大,而且自主性也必須很高。就算是在帝國穩定繁榮時期,軍閥也會出現。而有強大軍閥實力者的野心直指權力頂端,邊帥篡位也成爲了羅馬政治的一部分。

如果一旦邊帥篡位成爲了常態化,大規模內戰對國家和文明的內耗不言而喻。羅馬就算家底再豐厚,國力再強大,也會有被掏空的那一天。

這種情況下,在政治規則和禮法綱常層面默認邊帥篡位的行爲反而利害較小。畢竟,邊帥要得不過是帝國的首腦的頭銜,並沒有背叛帝國、毀滅帝國和文明的企圖。在體制內給他們設計出一套上位潛規則——只要你確實有這份實力,你的奪權行爲,就可以得到理解和默認。大家都按這套潛規則行事,儘量縮小矛盾和衝突範圍,不危及到社會層面,導致國家陷入週期性大規模災難即可。

羅馬帝國和同時期的漢朝有什麼不同?一個武官治國一個文官治國 第3張

再則,羅馬的利益獲取方式,也決定了人民可以接受邊帥奪權。

對於主要聚居於意大利半島的羅馬人來說,他們的財富收益大多是通過貿易交換或是武力征服各邊緣板塊和異族而得,農耕收益只佔一小部分,這意味着羅馬人的利益獲取模式,主要是靠外部流入到羅馬本部,而不是意大利半島本土自我生產的模式。

而軍事力量是確保外部資源流入意大利半島,大量財富流入羅馬人口袋的非常重要且直接的方式。軍隊通過征服和佔領邊緣板塊,將大量財富上交到坐享其成的羅馬人手中。軍隊通過對外掠奪,金銀、物資、女人、奴隸直接回流到意大利半島和羅馬城,羅馬人獲利豐厚。

既然羅馬人的利益鏈更多的是來自邊緣板塊的軍隊,那麼,羅馬人對取得巨大軍事成功的邊帥的好感度自然也會提升,對邊帥的個人威望的默認度也會提升。正是如此,爲邊帥攫取最高權力奠定了堅實的民意基礎。著名的凱撒大帝便是通過在高盧的巨大成功,爲自己鋪平了入主羅馬城的道路,併成爲萬民心中偉大英雄。

總之,因特殊的地緣環境所致,羅馬帝國需要依賴邊緣板塊對內治理和和對外防禦進擊,而作爲邊緣板塊的軍事統帥,既有自己強大的軍隊,又享有高度自主權。同時,羅馬人的利益主要是靠邊緣板塊的軍人提供,於是,羅馬帝國也形成一套有利於邊帥奪權的潛規則,民意基礎條件良好。

而邊帥無懈可擊的優勢反過來影響了羅馬中樞,甚至皇權的確立。而這又對想長久統治帝國的帝王提出了要求。

首先,在強力軍事權力影響下,出身軍隊或是在軍隊有過歷練,並取得過一定軍事成績在位帝王,才能能有效掌握軍事力量,防止自己的威望被其他邊帥超越。

其次,皇位繼承選拔的主要標準是任人唯賢,而非任人唯親。對於有過軍隊閱歷,並在軍中有威望,有成績的繼承人才是最佳的候選人,如果繼承人是血緣至親,但是因沒有軍人背景,邊帥軍閥也就有很大可能揭竿而起。這也是傳統西方文明和華夏文明很明顯的區別。

正是因羅馬帝國的特殊地緣環境,使得其政治,乃至皇權延續都高度受軍事影響。不過,這個地緣結構看上去不甚緊密一體的帝國,因政治對軍事的妥協和忍讓,最大限度的降低了結構性內耗的負面影響,從而利於鑄就國家和文明的輝煌。

公元395年,羅馬皇帝狄奧多西將帝國一分爲二,傳給兩個兒子,分裂爲西羅馬帝國和東羅馬帝國,結束了羅馬帝國的大一統。

那麼,是什麼導致輝煌四百多年後的羅馬帝國走向分裂呢?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