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歐洲打了近三十年的宗教戰爭,爲什麼明朝皇帝崇禎卻很痛苦?

歐洲打了近三十年的宗教戰爭,爲什麼明朝皇帝崇禎卻很痛苦?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07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明朝初在成化、弘治年間大明民間認可白銀,使用白銀交易。張居正一條鞭法也要求把稅全部折算成銀子,大明銀本位正式確立。西班牙也是銀本位國家,在美國殖民地發現大量的銀礦,製成銀元迴流歐洲。再通過歐洲對東方的貿易流入中國,到1640年(崇禎十三年)的時候差不多有5000噸。僅在崇禎五年,西班牙通過菲律賓殖民地流入澳門的白銀就有1400萬兩。

歐洲打了近三十年的宗教戰爭,爲什麼明朝皇帝崇禎卻很痛苦?

其實當初西班牙也非常害怕白銀大量流入遠方,爲了這個事一度想放棄菲律賓殖民地。西方宗教戰爭中由於軍費緊張的確有的國家限制奢侈消費以限制白銀外流。明朝後期財政困難有很多原因的,根本原因就是白銀大量流入,而只集中在少數人手裏。大明海禁其實並不一定是錯誤的,如果用銅或者寶鈔作爲貨幣,那麼朝廷就控制全國錢源,最後肯定不會有朝廷發不出軍費的情況。

但恰恰大明在禁海的時候商人私自出來,把大明大量商品外流,無論平民和朝廷根本得不到好處,錢只是掌握在私人手裏,因爲商品外流,導致物價升高。(白銀流入就直接導致銅錢產值,農民手裏一般只有銅錢,財富進一步縮水,朱元璋時期一兩白銀=1000文銅錢,到來後來一兩白銀可以換1200—1700文銅錢)這裏有兩個嚴重的後果,一個是朝廷收到的稅沒有變化,但是收上來的錢購買力下降,導致明朝財力相對萎縮,原來一兩銀子可以辦好的事,最後要多花幾兩,這是變相增加了大明的財政負擔。

歐洲打了近三十年的宗教戰爭,爲什麼明朝皇帝崇禎卻很痛苦? 第2張

另一個是平民的生活質量下降,因爲物價升高,老百姓的稅收不變,但生活成本增加,最後百姓生活不下去,把責任都推到稅收上,認爲政府多收稅讓他們生活不下去。在財政收入不變,物價升高的情況下,朝廷爲了彌補物價升高所帶來的財政虧空,把虧空轉加在農民身上,向農民加稅,直接讓農民造反。其實禍害大明的是就是那些私下出海的商人,他們賺了大量的,如果朝廷向他們加稅的話,彌補財政虧空,向農民降稅,通過降稅填平農民在高物價上的支出,大明經濟纔會健康。大明在商業稅如此低的情況下,開海是不明志的,除非是朝廷壟斷外貿,禁止商人蔘與,如果參與就要收重稅,不然會嚴重破壞大明的經濟平衡。

歐洲打了近三十年的宗教戰爭,爲什麼明朝皇帝崇禎卻很痛苦? 第3張

除了這些原因之外還有一個魚麟冊的問題。很多地方官吏爲了從辦公經費中貪錢,使用了低質量的魚麟冊,導致一段時間後紙張缺失嚴重。在幾十年裏土地變更本身就有很大變化,但這些記錄土地變更作爲稅收重要依據的東西,竟然無法使用。爲此有的地方後來乾脆從幾十年的魚麟冊中照抄一份。

歐洲打了近三十年的宗教戰爭,爲什麼明朝皇帝崇禎卻很痛苦? 第4張

這一抄問題就大了,原因是地主的人可能變得一無所有,原來是窮人的人可能變的田地萬畝。但如果按原來的魚麟冊收的話,已經落爲窮人的人,要承擔大量的稅收,而成爲富人的人,反而不用交稅。窮人都這麼窮了,怎麼會有錢交稅,最後只會無法收到稅,面對這種情況崇禎有錢纔怪呢。

其實白銀流入多和流入少對大明來說都是一樣的,只不過是如何控制調節的問題。可以大明沒有經濟學家,東林黨又反對收商業稅,最終私人出海帶回大量白銀,沖垮了大明經濟,最終讓白銀滅亡。可以說大明是被白銀給滅國的,而不是其他原因。天要使其滅亡,先讓其瘋狂,白銀引發的血案。——白銀滅國。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