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未解之謎 > 崇禎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 崇禎爲什麼救不了明朝

崇禎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 崇禎爲什麼救不了明朝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8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很多人都不瞭解明朝滅亡,接下來跟着小編一起欣賞。

公元前1644年,李自成率領農民起義軍攻入北京,崇禎皇帝自縊身亡,標誌着明朝的滅亡。

崇禎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 崇禎爲什麼救不了明朝

在明朝的200多年歷史中,共有16位皇帝,除去開國皇帝朱元璋 令人印象最爲深刻,最爲惋惜的當屬崇禎皇帝了。崇禎帝朱由檢是明朝的末代皇帝,在位17年,兢兢業業,縱觀歷朝歷代的亡國之君,朱由檢是最與衆不同的一位。

一方面是因爲他擁有實權,像其他朝代的亡國之君,諸如唐朝的唐哀宗、清朝末代皇帝溥儀,都是沒有實權,甚至是見風使舵的主子;另一方面,崇禎帝是相當的勤政,17年中絲毫不敢懈怠,稱得上是歷史上的勞模皇帝。可這樣一位難得可貴的皇帝,爲何仍然不能挽救明朝,讓明朝滅亡了呢?

其實按照王朝的慣例,出現一位手握大權的皇帝,集行政軍事於一身,統領着文武百官,而且還是一位兢兢業業、一心爲國家謀福、盡着盡責的皇帝,是王朝的福氣。出現這樣一位皇帝,一般都會改變王朝沒落衰敗的現狀,扭轉危機的局面。

崇禎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 崇禎爲什麼救不了明朝 第2張

遺憾的是,上天給了崇禎帝17年的時間,崇禎帝爲了國家,當然是17年如一日,努力的改變這王朝的現狀,力圖王朝重現輝煌。結果他並沒有力挽狂瀾,扭轉局面,反而使國家進一步惡化 甚至到了一發不可收拾的局面,最後明朝也亡在了崇禎帝的手中。那麼崇禎帝這番努力,最後明朝卻還是滅亡了。到底是因爲崇禎帝自身呢?還是當時的局勢影響呢?

“內憂”:大規模的農民起義

一個王朝的滅亡,往往跟當時的軍事形勢是息息相關的,通常王朝末年,都會面臨着內憂外患,如果不能及時解決,王朝就會面臨着滅亡的風險。那麼,大明當時面臨着怎樣的內憂外患呢?

崇禎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 崇禎爲什麼救不了明朝 第3張

衆所周知,明朝滅亡最直接的因素就是李自成等人領導的農民起義,起義爲什麼能成功呢?因爲明末的農民起義波及範圍很廣,廣到什麼程度?

當時除了江南地區之外,幾乎所以適合人民居住的地方都少不了戰火的傷害。之所以波及範圍能如此廣闊,這都跟明末農民起義隊伍的組成有關。當時農民軍的組成中有個顯著的特點——流寇居多。何爲流寇?主要是因爲沒有土地而到處流走的農民和當地的土匪、山賊,隊伍非常的混亂,但生存能力極強。

崇禎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 崇禎爲什麼救不了明朝 第4張

說到清末農民起義,可能第一時間想到的就是李自成、張獻忠率領的農民軍,但其實,這只是明末農民軍的冰山一角,農民軍遠不止李自成這幾家。從陝北起義開始,前後大大小小的農民起義軍加起來多達幾百支,各種勢力非常繁雜,以至於當時榮陽大會的時候,多達幾百支隊伍。

面對龐大的農民軍隊伍,明末的軍隊也毫不遜色,明朝的軍隊是少有的在朝代末期還能保持戰鬥力的軍隊,加上這樣一位致力於維護王朝統一的崇禎帝,經常對軍隊進行訓練,還調遣關外的軍隊去關內剿匪。所以在這樣的訓練之下,明末的軍隊特別能打,幾乎對農民軍都是追着打。

官軍屢戰屢勝,但就是消滅不了農民軍。後來駐紮地方的官軍只求趕跑農民軍,農民軍也爲了避免被消滅,到處流竄,這一跑不要緊,但是將戰火帶到了大半個中國。

崇禎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 崇禎爲什麼救不了明朝 第5張

實際來說,農民軍的力量是有限的,畢竟只是一幫流離失所的農民,沒有經過專門的訓練,也沒有專業的武器,戰鬥力並不強。可加上在農民軍流竄中加入的流民,情況就變得大不一樣了,給當時的明末帶來了兩個後果。

第一:農民拋棄土地,不再從事農業生產,加入起義隊伍,使明末的農業生產處於一個幾乎崩潰的境地。當時的現狀也是如此,農民全都加入起義隊伍,中原地區甚至連人都看不到,中原亦是如此,邊遠地區更是無法想象。第二:本來明末的財政政策就存在很大的問題,結果呢,農業生產又是處於一個崩潰的狀態。

崇禎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 崇禎爲什麼救不了明朝 第6張

地方官軍忙於消滅農民軍,軍費開支劇增,朝廷沒有辦法,只能通過加稅的方式剝削地方,這樣逼得地方農民的壓力增大,更多的農民拋棄土地,加入起義軍中,形成了惡性循環,農業生產陷入停滯,對明末的財政收入造成了毀滅性的打擊。

所以,農民起義漸漸地將明朝的家底徹底掏空,給明朝雪上加霜。內憂如此嚴重,那麼外患呢?

外患:蒸蒸日上的清軍

明末在抵禦各地農軍軍的同時,還面臨着蒸蒸日上的滿清,絲毫都不能懈怠。面對這種情況,如果拿到宋朝來說,面對外來威脅,統治者首先想到的就是納貢求和,來求得國內穩定的發展。可偏偏明朝的國策就是一不求和,二不稱臣納貢,遇到威脅就是打,絕不認輸。

在國內亂成一團的時候,還要大規模地抽調軍隊與滿清進行對峙,拿出國庫的大部分收入,來修繕山海關;訓練十幾萬的遼東邊防軍,與滿清作戰,待遇極高。長年的大規模作戰,成爲了明末財政支出的最大宗,也是明末財政不堪重負的主要原因。可是如此高的財政支出,居然收不到好的成效。

崇禎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 崇禎爲什麼救不了明朝 第7張

崇禎十三年,國內處於水深火熱中,錦州官軍被圍,崇禎皇帝命令十三萬大軍出關營救,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鬆錦之戰,一打就是幾年,最後明軍全軍覆沒,徹底拖垮了明朝的最後家底。即使這樣,還有強大的滿清不斷對明朝進行強攻,後金從長城防線五次突破入關,崇禎皇帝調集重病,親自督戰也無濟於事,任由清軍燒殺搶掠。

更爲巧合的是:清軍和明朝內的農民起義軍似乎串通好了一樣,每次國內的農民起義軍被鎮壓下去,清軍就正好入關,接着明朝軍隊就得大規模地趕去打清軍:這就給了農民軍喘息的機會,沒出幾日,農民起義軍又死灰復燃,等到清軍走後,農民軍重振旗鼓,與官軍交戰,在這樣的情況下,使得明朝軍隊一直處於雙線作戰的狀態,疲憊不堪,戰鬥力直線下降。

崇禎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 崇禎爲什麼救不了明朝 第8張

同樣都是農民起義,清朝的形勢要比明朝好太多。當時的天平天國運動鼎盛時期,人數不過才二十萬人:而明末的農民起義,像李自成這樣的領袖,每個人手上都是數十萬人的團隊,李自成後期更是佔領一個省來發展壯大。

相比之下,太平天國的規模相差懸殊。從起義的反抗程度上,明末的農民起義目的性更強、更純粹。太平天國運動確實是一路順風順水,並且建立了自己的政權。很大原因不是因爲太平天國有着優秀的領導者,而是因爲清末的軍隊太多迂腐,幾乎沒有作戰能力,長期處於穩定狀態下的清軍甚至連馬都不會騎。所以在面對突如其來的太平天國運動措手不及,只能任起義軍佔領南京城。

到底是因爲農民的侷限性,洪秀全、楊秀清二人在攻下南京城建立政權之後,就認爲願望達成,全然沒有了前進的動力,開始貪圖享樂,僅僅派出一支隊伍一路北伐。洪秀全兩人就縮在南京陣地裏,跟清軍打陣地戰,清軍攻不進來,洪秀全也沒想突破出去。後來因爲領導者中出現了內訌,折騰了十幾年的太平天國運動最終被消滅掉了。但凡太平天國運動發生在明朝,憑藉明軍的戰鬥力,哪需要十幾年,不出一年,可能運動就直接被消滅了。

崇禎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 崇禎爲什麼救不了明朝 第9張

在外患上,清朝面臨的問題,也和明朝大不相同。清朝當時面臨的並不是少數民族的威脅,而是英法聯軍,僅僅只是一隻短時間的遠征軍,戰線過長,戰爭必定維持不了太久。清軍也不用常年耗費資金來組織精銳部隊長久作戰。關鍵清朝還有一個特別的方法:割地求和,靠賠款來維持本國的統治,這招百試不厭。

不論從“內憂”還是“外患”,清朝都要比明朝幸福太多,憑藉明朝的戰鬥力,還有兢兢業業的崇禎皇帝,如果單純的是應付太平天國運動和英法聯軍,明朝必然不會到了亡國的地步。之所以能出現亡國的結果,就是因爲明朝的內憂外患,並不是短時間內憑藉武力迅速解決的。

積重難返,腐敗的內政

“內憂外患”當然是明朝滅亡最表面的因素,而內政的問題同樣不能忽略。客觀來講,一個朝代的滅亡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如果說農民起義和清軍入關時一瞬間的事情。

那麼,明朝的內政就是一個積重難返的過程。只能說,明朝的前幾代皇帝給崇禎換地撇下了一個爛攤子,根本已經不是短時間內可以根治的。萬曆皇帝怠政多年,因爲喜歡木匠活而不理朝政。雖然朝廷大事還是由他決定,但是遇到小事從來不管。這些小事看似不重要,積累起來給明朝造成的後果也很嚴重。諸如“吏治腐敗”就是一個最明顯的問題,國家的官員沒有治理好,就會出現以下犯上、黨派林立的情況。

崇禎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 崇禎爲什麼救不了明朝 第10張

崇禎皇帝在位期間,殺了不少官員,並不是因爲崇禎皇帝生性殘暴,是由於前朝留下的弊病,當時朝中的大部分官員都是串通一氣的,忠臣爲了生存,同樣需要仰仗黨派,奸人就不用多說,他們互相勾結,一定程度上矇蔽了崇禎帝。崇禎帝無能爲力之下,只能發現一點問題,就將官員處死,想要打破那種局面。

可事實證明這種殘暴的方式終究是徒勞的。在這種內部矛盾都危機重重的情況下,皇帝和現實之間早已有可官僚的阻擋,看不清虛實,政事也不能得到完善的處理,王朝滅亡也就是早晚的事了。

崇禎帝生性多疑,剛愎自用

崇禎帝雖然是一個勤政的皇帝,17年一直以王朝的復興爲己任。但是這17年還是沒能改變滅亡的命運,除了內憂外患和內政方面,當然崇禎帝自身方面也存在着很大的不足。生性多疑,剛愎自用就是他最大的弊病,所以後期再多的努力也只是徒勞。就好比一個人的方向選錯了,即使他在努力前進,最後都不能取得成功。

崇禎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 崇禎爲什麼救不了明朝 第11張

一般來說,王朝末期通常都是資源枯竭之時,不止是自然資源,還有人力資源,人才可能已經凋零。但是明朝末期因爲連年的戰爭,還是涌現出不少能人武將,諸如盧象升、孫傳庭等。可崇禎帝對武將並不信任,本來能爲國家貢獻力量,還有可能通過武力扭轉局面,可這些人還沒有發揮出自己的作用便被奸人害死。

盧象升,本來指揮能力極強,可是被太監高起潛陷害,架空兵權,只撥給他5000的兵力抵抗清軍,其中還是老弱病殘居多,即使再優秀的將領,戰鬥能力都不足,根本沒有與清軍抗衡的資本,盧象升最後力戰而死。

崇禎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 崇禎爲什麼救不了明朝 第12張

還有就是崇禎帝忠奸不分,錯殺了許多大臣。再剛剛登基的時候,生怕別人不尊重他,常常都是想殺誰就殺誰,而且殺了誰都還是合法的,真正應驗了那句“伴君如伴虎”。對於手下大臣都是“零容忍”,只要是大臣有一點錯誤,他便抓住不放,有的直接殺頭,這種情況下,爲崇禎帝死心塌地辦事的大臣越來越少。

另外,崇禎帝不敢勇於承認自己的錯誤,經常找別人“頂鍋”。有人給他提建議,他要是覺得好,就讓這個人去執行,如果這個人辦不好,他就將罪過全都歸咎於提建議或者是執行的人。久而久之,大家都不敢提建議或者辦事了。

在崇禎帝時期,有一個奇怪的現象,就是越會辦事的人,就越多人扯你後腿。正所謂“多做多錯,不做不錯”。崇禎帝經常把會提建議、會辦事的人拉下水,所以後面幾乎都是崇禎帝一人定奪,百官只管附和。

崇禎在位十七年兢兢業業 崇禎爲什麼救不了明朝 第13張

其實,作爲一個領導,尤其是作爲皇帝,最重要的就是能力。能力意味着什麼呢?胸懷寬廣,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宰相肚子裏能撐船,那皇帝承載的需要更多;禮賢下士,要對手下有足夠的信任,給予更多的鼓勵,那樣天下人才會爲你賣命;要有洞察力,知人善任,知道自己要達成什麼目標,用什麼樣的人,該用在何處。崇禎帝固然很勤政,但是人無完人,假若學會這三點,明朝可能會出現不一樣的局面。

總的來說,明朝在這樣一位好皇帝的領導下,爲什麼還會滅亡,令人惋惜。更多的是歷史的弊病,換做是誰,可能都不能扭轉局面。作爲歷史的必然發展趨勢,沒有人能夠改變歷史,但人們會永遠記住那個兢兢業業的皇帝,還有那曾經輝煌的明朝!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