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漢城條約是什麼時候簽訂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漢城條約是什麼時候簽訂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7.02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漢城條約》又稱《關於明治十七年京城暴徒事變的日韓善後約定》(明治十七年京城暴徒事變ニ關スル日韓善後約定),是1885年1月9日日本與朝鮮在朝鮮首都漢城(今韓國首爾)簽訂的不平等條約。這個條約是爲了處理"甲申政變"的善後事宜而締結的。日本原本介入甲申政變,但被駐紮朝鮮的清軍打敗。事後日本反而藉口"使館被焚"、"僑民被害"而要求朝鮮方面謝罪、懲兇、賠款,遂以外務卿井上馨爲大使來朝鮮,強迫朝鮮簽訂《漢城條約》。該條約不僅使日本挽回了在甲申政變中的損失,更將侵略勢力進一步深入朝鮮,同時也爲中日簽訂《天津會議專條》做了鋪墊。

漢城條約是什麼時候簽訂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背景

1876年,日本以武力轟開朝鮮國門,強迫朝鮮簽訂《江華條約》。自此以後,日本便與朝鮮的宗主國清朝在朝鮮半島展開爭奪,這種競爭在1882年朝鮮"壬午兵變"以後更加激烈。當時清朝和日本在朝鮮都有駐軍,但清朝的勢力明顯佔據優勢。清朝的駐軍數量爲3個營約1500人(1884年5月前爲6營3000人),而日本的駐軍只有1箇中隊約200人(1883年7月之前爲2箇中隊的兵力),而且由於歷史原因,朝鮮官民大多親近中國而反感日本,朝中"事大黨"佔絕大多數。日本自然不甘心,於是以"文明開化"爲誘餌,在朝鮮大力扶植親日勢力,"開化黨"就是朝鮮親日勢力的代表。開化黨以金玉均、洪英植、樸泳孝等年輕士族爲主,對日本非常崇拜羨慕,而他們對內打算進行明治維新式的改革,對外依靠日本奪取政權。日本政府起初對開化黨大力培植資助,但後來又有所顧慮,對開化黨的援助漸露難色。正巧此時駐朝清軍由於中法戰爭的吃緊而從朝鮮調走一半,開化黨遂準備藉助日本力量發動武裝政變,清洗事大黨大臣,奪取政權,他們找到當時的日本駐朝公使竹添進一郎求助。竹添進一郎爽快答應,日本政府卻並不贊成協助開化黨發動政變。然而,在日本政府的指令到達朝鮮前,開化黨已經於1884年12月4日發動了"甲申政變",殺死6名親清大臣和1名宦官,同時他們還給日本公使館送去據稱是朝鮮國王李熙(朝鮮高宗)親筆所寫的求助諭旨,上面只有鉛筆寫的四個字"日使來衛"(一說"日本公使來護朕")。竹添進一郎接到國王諭旨以後帶了200名日軍前來協助開化黨奪權。12月6日,朝鮮事大黨請來袁世凱、吳兆有率領的1500名駐朝清軍進宮討伐開化黨。開化黨和日軍被清軍打敗,甲申政變被鎮壓下去。

甲申政變期間,朝鮮百姓普遍認爲開化黨勾結日本挾持國王,竊取國柄,因此對開化黨和日本人恨之入骨,排日風潮又起。數萬漢城市民及部分中國僑民、士兵攻擊日本商店和民居,300多名日本僑民如潮水般涌入公使館中避難。

漢城條約是什麼時候簽訂的?歷史背景是什麼? 第2張

12月6日夜晚,開化黨人金玉均、樸泳孝、徐載弼、徐光範也跟隨竹添進一郎和日軍敗退公使館中。竹添打算帶着日本僑民與開化黨人撤退,臨行前燒燬公使館機密文件,卻不料失火將整個公使館燒燬。金玉均等開化黨人倉皇逃走,在仁川搭上日本郵輪"千歲丸"號,才得以逃回日本。有40名日本官兵和商民死於甲申政變及其後的排日風潮中,死者中地位最高的是公使館武官磯林真三大尉,他是在"遊歷"朝鮮內地後返回漢城途中受排日風潮波及而被朝鮮羣衆打死於漢城南郊,此外有90多名朝鮮百姓在甲申政變後的排日風潮中被日本人所殺。

竹添進一郎並未在政變後立刻返回日本,而是躲在仁川日本租界的領事館裏。竹添在向日本政府報告政變情況後,一面處理撫卹死傷者等事宜,一面應付朝鮮外務督辦(督辨交涉通商事務)趙秉鎬的抗議,與之以照會形式往復,爲自己的行爲辯護。 12月13日,日本政府接到了竹添進一郎的報告,先派參事院議官井上毅赴朝鮮調查情況,然後對國內宣傳中國和朝鮮無故損害日本的權益和尊嚴,將政變的責任全部推到中國和朝鮮身上。於是日本朝野爲之憤怒,一些右翼團體組織許多日本學生在東京上野公園舉行"清國膺懲大會",並且遊行示威抗議中國的"暴行",罵中國人爲"豚尾"、朝鮮人爲"韓奴"。一些日本人甚至組織義勇軍,要求日本和法國聯合進攻中國。除了《朝野新聞》外,大部分日本輿論都主張強硬政策,其中福澤諭吉在《時事新報》上撰文表示若無法和平解決,日本必須"斷然訴諸武力、迅速結局",並判斷在以中國爲假想敵的這次戰爭將會以日本獲勝、"永遠被尊爲東方的盟主"結束。

不過,日本政府並沒有被民間的亢奮情緒所左右,最終採取了和平解決的方針。除了自知理虧外,最重要的因素是當時日本尚不具備與清朝決戰的實力,也沒有財力去發動一場大規模戰爭,再加上當時中法戰爭正在進行中,若中日開戰則可能導致漁翁得利,使日本極爲重視的臺灣落入法國手中。當時,日本政府中主導朝鮮事務的是外務卿井上馨和宮內卿伊藤博文,他們都出身長州藩,竹添惹出這麼大一個事端,也會給薩摩藩出身的政敵們以把柄,因此他們急於掩蓋真相、力求從速解決。12月16日,井上馨從家鄉山口回到東京。12月19日,日本政府決定任命井上馨爲特派全權大使,赴朝鮮處理甲申政變的善後事宜,21日授予委任狀。日本政府預計朝鮮必然會追究日本在政變中的責任,若糾纏於這一問題只能越洗越黑,所以要求井上馨極力避免討論責任問題,只強調政變後朝鮮人對日本人的攻擊、日本使館被焚、日本官民被殺的事實,以逼迫朝鮮政府謝罪、懲兇、賠款,從而確保之後日本能順利與清政府談判。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