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爲什麼說從日本人嘴裏說出支那或支那人,聽到者只有侮辱、絕望、悲憤?

爲什麼說從日本人嘴裏說出支那或支那人,聽到者只有侮辱、絕望、悲憤?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9.09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前一段時間有個網名爲潔潔良研究生在網上因爲“支那”這個詞鬧出風波。然後竟然不少人出來辯解這個詞是敬語之類。其實我認爲稍微知道歷史的中國人都明白這個詞現在對中國而言絕對不是什麼敬語,很多引經據典來證明是敬語者要麼是無知要麼是別有用心。

爲什麼說從日本人嘴裏說出支那或支那人,聽到者只有侮辱、絕望、悲憤?

任何詞語,隨着時間的改變,會演變出不同的意思。一些可能被傳承,一些可能被時代拋棄,這是歷史的規律。“支那”這個詞也不例外,我們先來捋捋這個詞的由來。

“支那”這個稱呼起源於印度。印度古代人稱中國爲“chini”,據說是來自“秦”的音譯,中國從印度引進梵文佛經以後,要把佛經譯爲漢文,於是按照音譯把chini就翻譯成“支那”。

據目前考證,支那之名最早出現的日本文獻是日本遣唐僧空海從大唐學習完回國寫下的一本佛教經典《性靈集》中。日本僧侶來到大唐學習,研究大唐從印度傳來的佛經,譯成日文後再帶回國內,支那這個稱呼當時顯然是這樣從唐朝普及到日本。

甚至唐玄宗還寫過一首《題梵書》來歌頌梵語的艱深奧妙:

鶴立蛇形勢未休,

五天文字鬼神愁。

支那弟子無言語,

穿耳胡僧笑點頭。

空海於804年隨遣唐使赴唐學習佛經,所以他書中的“支那”應是從漢譯佛經中而來。以後日本一些佛教界人士爲顯示博學、虔誠也開始用起了“支那”一詞稱呼中國。因而在一段時期內,“支那”的確是對中國的尊敬。

明治維新後,日本開始學習西歐,高喊脫亞入歐。並在日俄戰爭中打敗俄國,從此躋身世界強國之列,由此開始膨脹。一改長期以來對中國的稱呼(chugoku),而改用“支那”。中國這個原來日本的老師至此也不得不向日本學習,師生換了位置。日本成了“東洋”。中國到日本留學風氣興起,不少革命黨人都曾在日本留過學。於是,對清帝國失望的留學人員的漢族人員乾脆用日本民間還流行的對中國的叫法,自稱“支那”之名。彼時不少漢族留學青年到日本頭兩件事一是剪辮子,表示不再效忠清廷;二是自稱“支那人”,不再承認自己是“清國人”。

19世紀末、世紀初是“支那”一詞在中國的盛行期。資產階級改良派和革命派的書刊報紙標題中常常能看到支那之名。甚至立憲派的梁啓超當年在《時務報》中就常用“支那”一詞,甚至還使用過一個“支那少年”的筆名出版了一本《支那四千年開化史》;康有爲次女康同璧也曾在詩中稱“我是支那第一人”。

1902年,章太炎等在日本東京發起《支那亡國二百四十二年紀念會》,提出“光復漢族,還我河山,以身許國,功成身退“誓詞(“支那亡國”是指明朝亡於清朝的那一年);宋教仁、黃興等人在1905年創辦的一本刊物即取名爲《二十世紀之支那》雜誌,即後來同盟會黨報《民報》的前身;嚴復在批評《巴黎茶花女遺事》時甚至寫道:“可憐一卷《茶花女》,斷盡支那蕩子腸。”

爲什麼說從日本人嘴裏說出支那或支那人,聽到者只有侮辱、絕望、悲憤? 第2張

當時很多中國革命家使用“支那”這個詞稱呼自己,說明那時“支那”這個詞還是正常的。但辛亥革命後,中國的正式國號從“大清帝國“變成“中華民國“,日本則單方面給中國取了一個“支那共和國”的漢字國號。1913年日本甚至根據其駐華公使的提議商定:日本政府今後均以“支那”呼稱中國。“支那”這個詞就帶有了不友好的色彩,引起了中國人的不滿,由此而引發了中日之間的“支那“爭論。

1919年留日學生在國內出版的《東遊揮汗錄》中,則除使用“倭人”一詞稱呼日本人外,還因爲英語中的Japan源於漆器,而且日本一直高呼脫亞入歐,於是根據語音也稱日本爲:“假扮”。

1930年,當時國民政府照會日本:倘若日方公文使用“支那”之類的文字,中國外交部可斷然拒絕接受。

但日本發動侵華戰爭後,日本政府和軍部在正式場合廣泛使用“支那”這個詞稱呼中國和民國政府。比如稱“蘆溝橋事變”爲“支那事變”。

此後這個詞即被普遍認爲是對中國的歧視用詞。

郁達夫在小說《雪之夜》中曾寫道:“支那或支那人的這一名詞,在東鄰的日本民族,尤其是妙齡少女的口裏被說出的時候,聽取者的腦裏心裏,會起怎麼樣的一種被侮辱、絕望、悲憤、隱痛的混合作用,是沒有到過日本的同胞,絕對想象不出來的。”

二戰日本戰敗後,應中國代表團的要求,盟軍最高司令部經過調查,確認“支那”稱謂含有貶意,於1946年責令日本外務省不得再使用“支那”稱呼中國。於是日本政府通令日本國內公文書中不可使用支那名稱,這成爲日本官方正式禁止“支那”的標誌,也是國際社會和日本官方正式承認這個詞具有侮辱性含義的標誌。(1946年6月6日,日本外務省向各新聞出版單位發出《關於避免支那稱呼事宜》的通知稱:“往昔通常使用‘支那’二字作爲中華民國之國名,今日應改用中國等稱號。查‘支那’之稱素爲中華民國所極度厭惡者。鑑於戰後該國代表曾多次正式及非正式要求停止使用該詞,故今後不必細問根由,一律不得使用該國所憎惡之名稱”)。

爲什麼說從日本人嘴裏說出支那或支那人,聽到者只有侮辱、絕望、悲憤? 第3張

此後“支那”一詞雖然在日本政府的公文、學校教科書、媒體中消失。但某些人仍堅持口頭使用“支那”稱呼中國。

後來新中國成立,尤其取得抗美援朝戰爭勝利後,對於一貫崇拜強者的日本人以極大震驚,於是日本人平時的口頭語言中“中國”取代“支那”。戰後出生和長大的日本人,如今只有查字典才知道“支那“系以往對中國的稱呼。但日本某些極右翼分子仍堅持口頭使用“支那”稱呼中國。

現在一個正常的日本人不會用這個詞來稱呼中國。而我們中國人更不能用用這個詞來傷害國民感情。也不能不懂裝懂爲這個詞洗白。

東南亞半島,東臨南海,西瀕印度洋區域,因位於印度—中國之間,而被近代歐洲人方便記憶式命名爲印度支那,簡稱印支,也稱中南半島或中印半島。後來在於右任先生的倡議下,改用"中南半島",意思爲"在中國以南的半島"。

但在國際以及學術領域(尤其是地理學、地質學界),仍廣泛使用"印度支那"一名。不做過度解讀。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