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錫克教:15世紀末由那納克創立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

錫克教:15世紀末由那納克創立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5.71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錫克教於15世紀末由那納克創立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它是在莫臥兒王朝時期印度教和伊斯蘭教的交流中萌芽的,由於印度教虔誠派運動的開展,後來發展成爲一個獨立的宗教。錫克”是梵文Sikha的音譯,原意爲門徒。錫克教奉行祖師崇拜制,視祖師爲神的使者,其信徒自稱是祖師的門徒。錫克教徒非常尊重本教的首領和上師,尊稱爲“古魯”,意爲“上師”或“師尊”。從第一代上師那諾(1469~1539)算起,到戈賓德·辛哈(Gobind Singh,1666~1708)爲止,先後共有十位上師。第十位上師戈賓德·辛哈被暗殺後,雖然還有其他人繼任領導,但都不再稱爲上師。戈賓德·辛哈去世前指定宗教經典《阿底格蘭特》爲第十一任上師。按照教條,凡承認錫克教義、十位上師和錫克教的著名經典《阿底格蘭特》者,皆可成爲錫克教徒。

從第六代師尊開始到第十代師尊,錫克教爲了對抗莫臥爾王朝的壓迫,逐漸發展成爲一個帶有軍事化色彩的組織。此後在英國統治印度時期,錫克教徒就佔軍隊人數的四分之一。印度軍隊中有15%士兵爲錫克教徒。 錫克教提倡平等、友愛,強調實幹,既反對印度教森嚴的種姓制度,也不贊成伊斯蘭教排斥異教的種種做法,也反對其他宗教的偶像崇拜和歧視婦女。錫克人約計1630萬(1991年),其中大部分生活在印度和巴基斯坦的旁遮普地區,其餘散居在德里地區、哈里亞納邦和孟買等地。居住在旁遮普的錫克人,雖人數不多,僅佔全國人口的2%,但全國二分之一強的糧食由他們提供,該地有“印度糧倉”之稱。該教的創始者那納克曾公開宣稱:“我的宗教既不是印度教,也不是伊斯蘭教。”它是一種試圖把印度教和伊斯蘭教融爲一體的新宗教。錫克教的出現不是偶然的,有它的時代背景和歷史根源。

印度教森嚴的種姓制度和繁瑣的教規,引起了賤民和一般教徒的不滿,公元8世紀初,伊斯蘭教傳入印度,強迫人們改信伊斯蘭教,使矛盾進一步加劇和複雜化。面對這些尖銳而複雜的種姓問題和宗教矛盾,一些人提出了宗教改革主張,遂出現改革熱潮,開展了“虔誠運動”。鬥爭聲勢浩大,影響很廣。

錫克教:15世紀末由那納克創立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

那納克上師所處的時代,正值洛提王朝統治時期(1451~1526),當時印度教種姓歧視非常嚴重,引起低級種姓的強烈不滿,洛提王國出現了混亂局面。這時,道萊特漢·洛提的兒子提拉華爾·汗懷有篡奪王位的野心,竟然給巴卑爾寫信,鼓勵他進攻印度。巴卑爾本來對印度虎視眈眈,垂涎三尺。得信之後,喜出望外,遂率兵向印度進發,在帕尼帕特地區(現屬哈里亞納邦)同當時的國王易卜拉欣·洛提激烈交戰,結果易卜拉欣·洛提戰敗身亡。

上師那納克對提拉華爾·汗的行徑非常氣憤,大爲不滿。他認爲,這會使國家更加遭殃,人民更加受難。因此,他把巴卑爾的軍隊看成是入室豺狼,比喻爲“罪惡的迎親隊”。當時,雖有許多人大聲疾呼,反對社會黑暗和人民中間的僞善現象,但誰也沒有把這種現象歸咎於當時的統治階層,只有上師那諾首先公開譴責和咒罵腐朽的統治者以及封建領主,把他們說成是劊子手、惡狗和吸血鬼。他還把耳聞目睹的血淋淋的事實寫成一本書,有力地揭露了當時由於巴卑爾入侵所造成的樁樁慘案。當時,各封建領主大量掠奪人民的財富,那納克對此表示了強烈反對。他希望給每個人以平等權利,都能過上幸福生活。他蔑視富有,同情貧窮,愛憎分明。

他公開反對朝聖和宗教的僞善。一次,那納克上師格雲遊到哈里杜瓦爾,他看見人們站在恆河裏,面向東方,朝着太陽澆水。那納克上師便也站在恆河裏,面朝西方澆水。因爲他不面朝東,而是面向西澆水,人們誤認他是瘋子,有人還前來和他辯論,他問:“你面朝東給誰澆水?”他回答:“給太陽呀!”又問:“太陽有多遠?”他又答:“說不清,可你爲什麼朝西面澆水?”“在迦爾達爾普爾有我的地,都幹了,我在給地澆水。”那納克說。一個學者聽了他的話後哈哈大笑起來,然後輕蔑地問道:“可是你澆的水連河岸都到不了,都灑在河裏了,怎麼能到達迦爾達爾普爾呢?”那納克立刻反駁道:“如果我澆的水到不了迦爾達爾普爾,那麼,你澆的水怎麼能到太陽那裏呢?”他們被那納克駁得啞口無言。

錫克教:15世紀末由那納克創立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 第2張

那諾反對男尊女卑。當時,社會上婦女備受歧視,在一些信仰印度教的種姓中,流行着一種殺害女嬰的陋俗,女孩一生下來,就被殺死。那諾堅決反對這種野蠻行爲,並指出了婦女應有的地位。他認爲,在生活中,男子離不開女子,否則沒法過日子。他還說,婦女既然能生出帝王、仙人和英雄,她們在男人面前爲什麼就一錢不值呢?怎能說她們低賤,微不足道呢?

那諾講究實際,不相信出家爲僧和雲遊山林就可以見到梵天的說法。他認爲,家居是最理想的。他說,人們只有盡好家庭義務,才能沿着正確道路到達梵天那裏。他發現,幾乎所有教派只強調外表形式,因而相互爭吵,有許多天真的人就是在這種爭吵的煙幕中受騙上當。因此,他鼓勵和開導這些人掙脫騙人的羅網。

儘管那納克也叫人們叨唸羅摩,以求解脫,但他從不叫人們逃避生活。他自己就結了婚,還生了兩個兒子。

那納克上師出生於平民之家,生活在平民之中,他一生從事耕種,直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時常教導教徒:“生活在虛幻之中,而又不爲虛幻所迷戀,才能得到真正的瑜加(即精神和梵天融爲一體)。靠外表的僞裝,什麼也不可能得到。”他認爲,只是吹牛說大話和談經論道的人,不會成爲瑜加者,只有平等待人的人才是真正的瑜加者。那納克上師活了77歲,他一生以普通人的身份傳播着他的教義,影響很大。他死後,他所創建的錫克教,迅速地傳播到整個旁遮普和印度河流域。

繼那納克上師之後,恩戈代瓦當了錫克教的第二代上師,那納克在世時,親自把上師的寶座交給了他(1539年那納克指定信徒恩戈代瓦作爲自己的繼承人)。恩戈代瓦死後(1539~1552),阿馬·達斯(1552~1574)繼位,他爲宣傳錫克教主張,擴大錫克教影響而作了大量工作。後來他任命女婿拉姆·達斯·索迪爲上師。從此上師一職由索迪家族世襲。拉姆·達斯在錫克教聖地阿姆利則修建了一座錫克寺。寺身鍍金,故以金寺得名,作爲錫克教最神聖的朝拜中心。但這項工作到第五代上師阿周那代瓦時才正式竣工。

錫克教:15世紀末由那納克創立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 第3張

阿周那是拉姆·達斯的小兒子(1581~1606),阿周那任上師期間也作了大量工作,他主要修建了達南達南和斯里哈爾高溫德普爾這樣的城市,編輯了古代的典籍,還竭力向錫克教徒灌輸了英雄精神。後來由於被莫臥爾皇帝懷疑,而殘遭殺害。至此,結束了錫克教和平發展的道路。

阿周那臨死前任命兒子哈戈賓德(1606~1644)接任,爲第六代上師。由他開始,錫克教發展成了半武裝的宗教組織,注重了武裝組織和訓練,經常與政府軍和異教徒發生衝突。第七代上師由哈戈賓德的孫子哈爾·拉伊繼位(1644~1661)。他被莫臥爾皇帝囚禁於德里後,任命次子哈爾·克里香爲繼承人(1661~1664),他13歲不幸夭折,死於天花。他的繼承人是第六代上師哈爾·哥賓德的次子氐戈·巴訶杜爾(1664~1675),當時正值奧朗則布統治印度,錫克教徒處境險惡,最後上師氐戈·巴訶杜爾被迫自殺,他死在德里的姜德尼·焦格。

他死後,由戈賓德·辛哈繼位,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第十位上師。他在任期間,對錫克教進行了重大改革,廢除了上師制度。自上師那納剋死後,印度教的處境越來越壞,因此錫克教上師們意識到要改變處境,必須實行軍事化。從第六代上師哈戈賓德開始(17世紀初),錫克教開始發展爲武裝組織,經常與政府軍以及印度教徒、伊斯蘭教徒進行武裝衝突。到戈賓德·辛哈時期實現了軍事化。“錫克”的真正含意是“進了學的人”或“受過教育的人”,錫克教徒們受的教育不是一般的教育,而是有關英雄精神和維護尊嚴而獻身的教育。這種教育遠在第一位上師那諾時就已開始,到第十位上師戈賓德·辛哈時又得到了鞏固和發展,完成了錫克教軍事化的任務,組成了一支強大的錫克軍,並率領這支軍隊同莫臥爾軍隊展開了長期鬥爭。戈賓德·辛哈給教徒舉行獻身儀式,要求教徒蓄長髮、帶髮梳、戴鋼鐲、穿短褲、佩短劍,以示區別於其他教團。有種說法,認爲這五件東西隨時提醒教徒對本教堅信不移。

錫克教:15世紀末由那納克創立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 第4張

到1699年,上師戈賓德·辛哈在旁遮普的阿南德普爾·薩哈布召開了8000人大會,會上宣佈成立卡爾薩黨,以便用武力對付各種災難,保衛錫克教。同時還給男性錫克教徒取了一個共同稱號叫“辛哈”(雄師)。錫克人給人們以勇敢無畏的印象,這同他們的教育有關。

戈賓德·辛哈爲了拯救那些受苦受難和被壓迫的人民,參加了一次又一次的戰鬥,最後他不幸被刺身亡,享年42歲。

戈賓德·辛哈死後,稱錫克教領袖爲“上師”的傳統便宣告結束,而以錫克教經典《阿底格蘭特》爲第十一任上師。但錫克軍先後在錫克教領袖班達·威拉克和蘭季德·辛哈的領導下,仍然進行了不懈的戰鬥。在錫克人的整個歷史上,班達·威拉克也是一位很有朝氣的領袖人物之一。他原是一位默默無聞的和尚,上師戈賓德·辛哈在臨死前不久才結識了他。他對高溫德·辛哈曾發誓過,“我一定要結束莫臥爾人的暴行”。

班達履行了自己的誓言,在他的領導下,聚集起的錫克軍,在斯爾京德地區把莫臥爾軍打得落花流水,嚇得莫臥爾人不得不從德里調兵遣將。班達又浴血奮戰,達數月之久。最後,班達和他的妻子兒女以及剩下的士兵,全被活捉,押送德里,在那裏受到了百般折磨,終於慘遭殺害。

隨着時間的流逝,錫克教分成了12個支派,這些支派叫米斯爾。其中一個支派裏出了一位青年領袖,名叫蘭季德·辛格(1780·11~1839.9),是他再一次把分散的錫克人聚集在一起。

蘭季德·辛格個子瘦小,獨眼,勇敢而善騎射,在阿姆利則的哈里杜瓦拉修了一座大理石的德拉巴爾·薩哈布寺(Harimandir),在廟頂鍍了一層金,這就是著名的金寺。

錫克教:15世紀末由那納克創立於印度西北部旁遮普地區 第5張

這個時候,對錫克人最大的威脅已經不是莫臥爾,而是英國人。此時英國人已經控制了除旁遮普以外的整個印度。但他們還不敢覬覦旁遮普。

蘭季德·辛格採取了靈活的策略,同英國人結盟而不是結仇。於1809年4月同英國人簽訂了阿姆利則條約,以薩特累季河爲界,雙方不得逾越,共同遵守。在這期間,他還讓英國人爲他訓練軍隊,發展武裝。但到後來,英國人公然違約,蘭季德·辛格只好被迫對英宣戰。

1839年6月27日,蘭季德·辛格逝世之後,由他6歲的幼子達立普·辛格繼位。從此以後,旁遮普動盪了十年,內部四分五裂,勾心鬥角,被英國人利用。結果錫克軍被英軍打得一敗塗地,達立普·辛格被俘,並被押送英國。從此英國人開始了對旁遮普地區的統治。

1919年4月13日,在阿姆利則四百餘錫克人遭到英國當局殺害,致使許多錫克教徒紛紛脫離英國人的控制,參加到聖雄甘地所領導的自由運動中去,各種形式的鬥爭,此起彼伏。在獨立鬥爭中,也起過重要作用,爲印度獨立作出了貢獻。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