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歷史解密 > 歷史記事 > 同是族內爭霸,爲何西方的普魯士走向興盛中國的後燕卻走向衰亡

同是族內爭霸,爲何西方的普魯士走向興盛中國的後燕卻走向衰亡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中西方歷史上曾經有兩個國家——後燕和普魯士,在面對同民族的敵人時,一個因此走向興盛而另一個卻由此走向衰亡,本文嘗試着從它們的歷史中一窺二者不同的原因,提供一種不同的解讀方式。

一、後燕的歷史

公元384年,淝水之戰後,原前燕吳王慕容垂集合起鮮卑舊部重建燕國,自稱大將軍、大都督、燕王,年號燕元,史稱後燕。同年,前燕皇帝慕容暐弟慕容泓聽聞慕容垂於河北起兵反秦,亦逃離前秦,集合數千牧馬鮮卑族人,屯兵華陰,自稱大將軍﹑雍州牧﹑濟北王,以興復燕國爲號召,年號燕興,史稱西燕。兩燕均擊敗了前秦派來討伐的軍隊,後燕拿下鄴城,西燕拿下長安。

同是族內爭霸,爲何西方的普魯士走向興盛中國的後燕卻走向衰亡

圖1 後燕 西燕 南燕 北燕

後燕此後南征北戰,先後擊敗了南方的東晉和消滅了北方的丁零翟氏,西燕則因部衆思鄉希望東歸幾易其主,最終推舉慕容永爲王。後因前秦擋道東歸而在襄陵擊敗秦軍,定都長子,部衆也在太行山以西安定下來。

公元393年,後燕王慕容垂因西燕也是鮮卑慕容氏立國,與後燕爭奪正統地位(後燕王慕容垂與西燕王慕容永同是前燕的宗室,慕容垂是前燕文明帝慕容皝第五子,慕容永是慕容皝叔叔慕容運之孫,故慕容永是前燕的疏族,遂產生法統之爭),同時也在客觀上對民心向背存在一定影響,故打算進攻西燕,但部下將領多有顧慮,認爲後燕軍隊進過多年南征北戰已疲態盡顯,有待休整。

同是族內爭霸,爲何西方的普魯士走向興盛中國的後燕卻走向衰亡 第2張

圖2 慕容垂全盛時期羣雄對峙形勢圖

而慕容垂則決定乘勝之威一舉拿下西燕,先派丹陽王慕容瓚攻打晉陽,西燕守將慕容友遂率軍鎮守潞川。次年二月,後燕增兵分三路大舉進攻,西燕王慕容永發兵五萬抵抗並將糧草聚於臺壁。慕容垂率軍駐紮鄴城西南一個多月未有行動,慕容永於是懷疑後燕軍隊將從祕密道路進攻,便調集各路軍隊前往軹關扼守太行山口,臺壁僅留下一支戍守部隊。五月慕容永突然率主力進攻臺壁,擊潰西燕守軍,慕容永急忙召回守衛軹關的部隊,自率五萬軍隊與後燕軍隊在臺壁以南交戰,中伏大敗,後燕軍隊乘勝攻克晉陽並於六月包圍長子。

八月,慕容永向北魏、東晉求助的救兵還未趕到,部下便開門投敵,慕容永及其公卿部將三十餘人被後燕處決,西燕滅亡。滅亡西燕後慕容垂又希望消滅北魏,而後燕的虛實也被北魏看出,滅亡了西燕的後燕士氣正猛且傲,北魏長史張袞獻計誘敵深入,最終北魏在參合陂大敗後燕,後燕也由盛轉衰,其國土也被北魏攔腰斬斷,分裂爲南燕和北燕,南燕被東晉消滅,北燕被北魏消滅,鮮卑慕容氏政權在中國北方的統治宣告結束。

同是族內爭霸,爲何西方的普魯士走向興盛中國的後燕卻走向衰亡 第3張

圖3 普魯士疆域

二、普魯士的歷史

公元1701年,勃蘭登堡-普魯士公爵腓特烈三世在哥尼斯堡加冕成爲普魯士國王腓特烈一世,腓特烈二世的改革使普魯士國力大增。公元1862年,俾斯麥被任命爲普魯士首相後,立即策劃了統一運動,力圖統一除奧地利以外的德意志邦國。

公元1866年,普魯士與同宗同源同以德意志人爲主體的奧地利帝國爆發戰爭,普軍先在朗根薩爾察附近擊敗奧地利盟邦漢諾威軍隊,迫使漢諾威投降,而後又在易北河上游擊敗奧軍先頭部隊,逼迫奧軍在薩多瓦決戰,最終普軍大勝,奧軍傷亡、被俘4.5萬人,但15萬奧軍主力安全撤退,正當普軍決定乘勝拿下維也納時,俾斯麥卻向國王建議和談,並指出普魯士周圍還有三個虎視眈眈的強國,最終國王採納了俾斯麥的建議,與奧地利展開和談,而普魯士也在接下來的普法戰爭中,爭取到了奧地利的中立,最終擊敗法國,於公元1871年統一德意志,建立德意志帝國,成爲當時歐洲大陸的強國。

同是族內爭霸,爲何西方的普魯士走向興盛中國的後燕卻走向衰亡 第4張

圖4 普法戰爭

三、爲什麼後燕和普魯士最終走向不同結局?

在面對同宗同源的對手時,後燕和普魯士之所以會有如此不同的結局,歸納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原因:

1、目的不同

後燕身處“五胡十六國”時期華北羣雄割據的局面中,從前秦分裂出來的經歷已經證明,相對於其他民族的依附,本民族的支持更加可靠,否則就有亡國的風險(前秦就是例子),因此鮮卑族對兩個燕國的支持強弱很大程度上決定兩國未來的發展。反觀普魯士,自從以德意志民族爲主體的神聖羅馬帝國在公元14世紀逐漸演變成了承認皇帝爲最高權威的邦聯後,各邦國就一直存在着,沒有實現徹底的統一(儘管名義上還承認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爲共主),所以普魯士統一各邦國更多的是稱霸,而非像後燕那樣有生死存亡的風險。

同是族內爭霸,爲何西方的普魯士走向興盛中國的後燕卻走向衰亡 第5張

圖5 普魯士歷代國皇

2、時代不同

由於工業革命提高了社會生產力水平,在經歷了文藝復興、宗教改革和啓蒙運動三次思想解放後,出現了例如《戰爭論》這樣經典的作品,爲近代西方軍事思想體系的形成和發展奠定了理論基礎,在客觀上提高了戰略規劃水平。社會存在決定社會意識,一定時期的思想文化是一定時期的政治經濟在思想文化領域的反映。後燕由於所處時代社會生產力的落後,因此戰略思想水平也無法與普魯士相提並論,相比於俾斯麥的冷靜,慕容垂不顧軍隊疲憊強行出征西燕也爲後燕的滅亡埋下了伏筆(同樣不顧軍隊疲憊強行出征的還有北宋的高粱河之戰,同樣使北宋在遼國面前暴露了虛實)。而且國家制度作爲上層建築,既受制於一定時期的社會經濟,也受到思想理論探索的影響。後燕的國家制度與普魯士相比也顯得落後,因此在進行戰略規劃時也沒有普魯士考慮的全面。

同是族內爭霸,爲何西方的普魯士走向興盛中國的後燕卻走向衰亡 第6張

圖6 慕容世家的皇帝

除此之外,後燕所處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本身就是一個與衆不同的時期,不僅北方有後燕消滅了同姓建立的西燕(跟春秋時期姬姓晉國並未消滅姬姓鄭國不同),南方也出現了蕭衍在推翻了同姓的齊和帝蕭寶融後改國號這一空前絕後的舉動(中國古代封建時期的特點是“易姓革命”)。

3、文化不同

後燕與西燕之爭,歸根到底是慕容垂與慕容永的血統之爭,正如呂思勉先生在《中國通史》“族制”一章中說到:“宗法之立,實緣同出一祖的人太多了,一個承襲始祖的地位的人,管理有所不及,乃不得不隨其支派,立此節級的組織,以便管理。”宗法制的影響,也是後燕結局不同於普魯士的一個重要原因。

同是族內爭霸,爲何西方的普魯士走向興盛中國的後燕卻走向衰亡 第7張

圖7 普魯士奧地利戰爭

四、總結

綜上所述,得益於社會生產力發展和思想解放的等一系列原因,普魯士在與奧地利的爭霸中得以統一德意志,從而避免了類似因後燕消滅西燕改變了地緣形勢被周圍強國攻破導致分裂最終在歷史上消失的結局,

不過當“西學東漸”將西方先進的思想帶到中國催生出新文化運動後,中國的命運也將迎來翻天覆地的改變。

歷史記事
歷史真相
未解之謎
世界史
歷史上的今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