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李白墓》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李白墓》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李白墓

白居易 〔唐代〕

採石江邊李白墳,繞田無限草連雲。

可憐荒壟窮泉骨,曾有驚天動地文。

但是詩人多薄命,就中淪落不過君。

譯文

《李白墓》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李白的墳就在採石江邊,墳地周圍的野草向着天邊肆意蔓延。

可悲的是這荒墳深穴中的枯骨,當他還在人世時,曾經寫過驚天動地的詩文。

但凡是傑出的詩人,大都命運多舛,可又有哪一個的命運,像李白一般坎坷悲慘?

賞析

李白墓在採石江邊只是一個傳說,相傳李白曾身着宮錦袍,醉酒採石磯,因躍入江中捉月而逝,漁人得其衣冠下葬。現在馬鞍山市江心洲的宮錦村和採石的李白衣冠冢都是託此傳說而得名。千百年來,文人墨客在採石留下了許多膾炙人口的名篇佳句,其中尤以白居易的這首詩最爲有名。

詩的開頭兩句通過對李白墓周邊環境的描寫烘托出了一片蕭索悲涼的氣氛。

《李白墓》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第2張

頷聯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後墓地淒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達出了詩人強烈的悲憤之情。“可憐”兩句說可憐那躺在荒野黃泉下的寒骨,當他活在人世的時候,曾經寫出過驚天動地的詩文。這裏通過“可憐”、“曾有”這樣富有濃厚的感情色彩的詞語,鮮明地展示出了李白詩文的偉大和一代詩仙死後墓地的淒涼這一矛盾,直接地表現出了詩人的悲憤之情。儘管死後淒涼冷漠,但李白是不朽的,他的驚天地泣鬼神的詩文永遠留在人間,永遠爲人們所喜愛。

最後兩句提出詩人多薄命,而李白才愈高則命愈薄的問題,表達了詩人對李白起伏坎坷的一生深切的同情和不平,也從側面再次讚頌了李白的偉大。結尾言不盡而意亦不盡,耐人尋味。

全詩用李白傑出的成就,與李白坎坷的命運、死後墓地荒涼和後世文壇的暗淡組成了多重對比,從而賦予了作品驚心動魄的藝術感染力。

創作背景

這首七言詩《李白墓》約作於公元799年年(唐德宗貞元十五),白居易二十八歲,在宣州(今安徽宣城)。白居易所見,當是範傳正未遷葬時的舊墓,“墳高三尺,日益摧圮”。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