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秋懷》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秋懷》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秋懷

歐陽修 〔宋代〕

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

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

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

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

譯文

《秋懷》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這節令風物有哪一點使人不稱心?可不知怎的,我面對這滿眼秋色,卻禁不住黯然神傷。

西風獵獵,市上的酒旗迎風招展;細雨濛濛,到處有金色的菊花怒放。

想到國事家事,愁得我雙鬢灰白;白白地耗費朝廷俸祿,我心中感到羞恥難當。

什麼時候能滿足我的願望——挽着鹿車,回到潁東,耕田植桑。

鑑賞

這首詩抒發了作者熱愛生活和感嘆國事的複雜情感。首聯說應季節時令而產生的景物難道不好嗎?爲什麼所引起的秋思卻這樣令人心神沮喪呢?頷聯沒有直接回答,而是繼續描繪“節物”,詠盡秋日佳趣。那麼,究竟爲何而心緒黯然?該聯採用白描的手法,將酒旗招搖於西風中,菊花在細雨中盛開之景形象描述,以樂景襯哀情照映首聯,並從側面烘托出詩人心情的黯然。頸聯告知我們,詩人因感嘆國事,連雙鬢都因悲憂而變得蒼茫了!自己實在羞於過這種食厚祿而於中無補的苟且生活,所以尾聯便寫作者歸隱的思想。這就是詩人心緒黯然的所在。

秋天,草木黃落,原野蕭條。蒼涼悽清的景象,最易觸動離人遊子的傷感,勾起羈旅行役的鄉愁。宋玉《九辯》:“悲哉,秋之爲氣也”首開其端,古往今來,多少騷人墨客,從各自的身世經歷,以“悲秋”、“秋興”、“秋懷”爲題,抒發了思鄉懷人的感慨。如黃庭堅的“茅堂索索秋風發,行繞空庭紫苔滑。蛙號池上晚來雨,鵲轉南枝夜深月。翻手覆手不可期,一死一生交道絕。湖水無端浸白雲,故人書斷孤鴻沒。”(《秋懷》二首之二)便是這類感秋抒懷詩中的佳作。這兩首《秋懷》詩,並未憑秋色訴離情,託秋意寫別恨,而是借秋景表達他們的憂國之心,格調高致。

歐陽修詩的首聯“節物豈不好,秋懷何黯然”,用反問句式,點明自己熱愛自然而又心緒黯然的矛盾。秋天不僅令人心曠神怡,而且是五穀登、山果熟、菊黃蟹肥的季節。這樣的季節,本應令人欣喜陶醉,爲什麼反而使詩人黯然神傷呢?--這就不能不引起讀者的疑問。頸聯承第二句,對此作了回答:“感事悲雙鬢,包羞食萬錢。”要理解這兩句,先須瞭解“感

事”和“包羞”的內涵。詩人幼孤家貧,生性節儉,而今已有豐厚的官俸,因而他的“感事”,顯然不是個人生活上的事而是國家大事。如果說上句尚屬隱約其詞,那麼,下句便由隱約而明朗:所謂“包羞”,即指所作所爲於心不安,只感到恥辱。唐代杜牧《題烏江亭》詩云:

“勝敗兵家事不期,包羞忍恥是男兒。江東子弟多才俊,捲土重來未可知”,那是批評項羽不能包羞忍恥,再振羽翼。歐陽修詩中的“包羞”,其用意恰好相反。兩句意爲:因感嘆國事,連雙鬢都因悲憂而變得蒼蒼了,自己實在羞於過這種食厚祿而於國無補的苟且生活。其憂國之情溢於言表。

《秋懷》的作者是誰?又該如何鑑賞呢? 第2張

這種拳拳憂國之心,又是借秋景的描繪得以展現的。詩人以景傳情,情韻深長。歐陽修的詩頷聯承首句描繪“節物”: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西風裏酒旗招展,細雨中菊花盛開。十字詠盡秋日佳趣。《雪浪齋日記》雲:“或疑六一詩,以爲未盡妙,以質於子和。子和曰:‘六一詩只欲平易耳。如西風酒旗市,細雨菊花天,豈不佳?’”這聯名句,不用一個系詞,不着半點雕飾,以純白描的手法,不僅寫出了典型的季節風物,也寫出了詩人對自然、對生活的喜愛之情;不僅有杜甫“細雨魚兒出,微風燕子斜”(《水檻遣心二首》其一)那樣的自然美景,也有張籍“萬里橋邊多酒家,遊人愛向誰家宿”(《成都曲》)那樣的市井側影,可謂出語平淡而寄情深邃。

歐詩從感念“節物”出發,借景抒懷,表達了作者憂世有心而救時無術,既慕隱居而又難能如願,熱愛生活和感嘆國事的複雜感情。羅詩則表現了深切的亡國之痛,如“淒涼”、“那堪”、“風雨”及“氈寒”等詞,無一提及國勢,卻洋溢着作者對國家、民族命運的關注、焦灼以至失望憤慨的情緒,含蘊是深廣的。

歐詩尾聯借用佛教用語,憤然思歸:“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鹿車,借用佛家語,此處以喻歸隱山林。兩句意謂:何日才能駕起鹿車,回到潁東去過躬耕田畝的生活呢?詩人以“賢者避世”之想,表現了對與世浮沉的苟且生活的憎惡。歐陽修《六一居士傳》自述,藏書一萬卷,集錄金石遺文一千卷,有琴一張,有棋一局,常置酒一壺,“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間”,故號六一居士。參照這一自述,可以清楚看出,歐陽修的“鹿車何日駕?歸去潁東田”,即有儒家憂世之慨,也有道家超然物外之想。

總之,這首詩“實而有條理”,流轉自然,語無華飾而愛國情深,具有很強的感染力。

創作背景

宋仁宗慶曆五年(1045年)八月,“慶曆新政”失敗,執政大臣杜衍、范仲淹等相繼被斥逐。歐陽修因上書爲他們辯護,也被捏造罪名,由河北都轉運按察使降知滁州,十月到任。此詩即作於滁州到任後的一個秋天。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