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的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的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69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

盧仝〔唐代〕

日高丈五睡正濃,軍將打門驚周公。口雲諫議送書信,白絹斜封三道印。

開緘宛見諫議面,手閱月團三百片。聞道新年入山裏,蟄蟲驚動春風起。

天子須嘗陽羨茶,百草不敢先開花。仁風暗結珠琲瓃,先春抽出黃金芽。

摘鮮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至尊之餘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門反關無俗客,紗帽籠頭自煎吃。碧雲引風吹不斷,白花浮光凝碗麪。

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蓬萊山,在何處?

玉川子,乘此清風欲歸去。山上羣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風雨。安得知百萬億蒼生命,墮在巔崖受辛苦!

便爲諫議問蒼生,到頭還得蘇息否?

譯文

太陽已高高升起睡意依然很濃,這時軍將叩門將我從夢中驚醒。

口稱是孟諫議派他前來送書信,還有包裹用白絹斜封加三道印。

我打開書信宛如見了諫議的面,翻檢包裹有圓圓的茶餅三百片。

聽說每到新年茶農採茶進山裏,蟄蟲都被驚動春風也開始吹起。

因爲天子正在等待品嚐陽羨茶,百草都不敢先於茶樹貿然開花。

和風吹起來茶樹好像長出蓓蕾,原來是春天之前發出的黃嫩芽。

摘下新鮮的茶芽烘焙隨即封裹,這種茶葉品位極好很少見到它。

茶葉供奉皇帝之餘還獻給王公,怎麼還能夠送到我這山人之家。

我關上柴門室中沒有一位俗客,頭上戴着紗帽來給自己煎茶吃。

碧綠的茶水上面熱氣蒸騰不斷,茶湯裏細沫漂浮白光凝聚碗麪。

喝第一碗脣喉都溼潤,喝第二碗去掉了煩悶。

第三碗刮幹我的胃腸,最後留下的只有文字五千卷。

第四碗後發出了輕汗,平生遇見的不平之事,都從毛孔中向外發散。

第五碗骨健又兼身清,第六碗好似通了仙靈。

第七碗已經吃不得了,只覺得兩腋下微風吹拂要飛昇。

蓬萊山,又在哪裏?

我玉川子,要乘此清風飛向仙山去。

山上羣仙掌管人間土,高高在上與人隔風雨。

哪裏知道有千百萬百姓的生命,墮在山巔懸崖受辛苦!

順便替諫議探問百姓,到頭來能得到喘息否?

創作背景

此詩爲盧仝年輕時所作,時間大約爲唐憲宗元和八年(公元813年),當時盧仝隱居於少室山,孟諫議(孟簡)爲常州刺史。

賞析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的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這首詩是作者品嚐友人諫議大夫孟簡所贈新茶之後的即興作品。

此詩內容可分爲三部分。開頭寫謝諫議送來的新茶,至精至好至爲稀罕,這該是天子、王公、貴人才有的享受,如何竟到了山野人家,似有受寵若驚之感。中間敘述煮茶和飲茶的感受。由於茶味好,所以一連吃了七碗,吃到第七碗時,覺得兩腋生清風,飄飄欲仙,寫得極其浪漫。最後,忽然筆鋒一轉,轉入爲蒼生請命,希望養尊處優的居上位者,在享受這至精好的茶葉時,知道它是無數茶農冒着生命危險,攀懸在山崖峭壁之上採摘來的。詩人期待茶農們的苦日子能有盡頭,詩裏蘊含着詩人對勞苦人民的深刻同情。

全詩奇譎特異,句式長短不拘,錯落有致,行文揮灑自如,直抒胸臆,一氣呵成。

第一段分兩層。頭兩句爲第一層:送茶軍將的叩門聲,驚醒了他日高三丈時的濃睡。軍將是受孟諫議派遣來送信和新茶的,他帶來了一包白絹密封並加了三道泥印的新茶。讀過信,親手打開包封,並且點視了三百片圓圓的茶餅。密封、加印以見孟諫議之重視與誠摯;開緘、手閱以見作者之珍惜與喜愛。字裏行間流溢兩人的互相尊重與真摯友誼。

第二層寫茶的採摘與焙制,以烘托所贈之茶是珍品。頭兩句說採茶人的辛苦。三、四句天子要嘗新茶,百花因此不敢先茶樹而開花。接着說帝王的“仁德”之風,使茶樹先萌珠芽,搶在春天之前就抽出了金色的嫩蕊。以上四句,着重渲染珍品的“珍”。以下四句,說像這樣精工焙制、嚴密封裹的珍品,本應是天子王公們享受的,而今竟到這山野人家來了。在最後那個感嘆句裏,既有微諷,也有自嘲。

《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的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以上全用樸素的鋪敘,給人以親切之感。詩中雖然出現了天子、仁風、至尊、王公等字樣,但並無諂媚之容,而在“何事”一句中,卻把詩人自己和他們區別開來,把他劃入野人羣中。作爲一個安於山林、地位卑微的詩人,他有一種坦直淡泊的胸襟。盧仝一生愛茶成癖。茶對他來說,不只是一種口腹之慾,茶似乎給他創造了一片廣闊的天地,似乎只有在這片天地中,他那顆對人世冷暖的關注之心,才能略有寄託。第二段的七碗茶,就是展現他內心風雲的不平文字。

反關柴門,家無俗客,這是一種極爲單純樸素的精神生活所要求的必要環境。只有在這種環境中,才能擺脫可厭的世俗,過他心靈的生活。紗帽,這裏指一般人用的紗巾之類。詩人紗帽籠頭,自煎茶吃,這種平易淡泊的外觀,並不說明他內心平靜。讀完全詩,讀者纔會見到他內心熾熱的一面。

碧雲,指茶的色澤;風,指煎茶時的滾沸聲。白花,煎茶時浮起的泡沫。在茶癖的眼裏,煎茶自是一種極美好的享受,這裏也不單純是爲了修飾字面。以下全力以赴寫飲茶,而所飲之茶就像一陣春雨,使他內心世界一片蔥翠。在這裏,他集中了奇特的詩情,並打破了句式的工穩。在文字上作到了“深入淺出”,或者說“險入平出”。七碗相連,如珠走盤,氣韻流暢,愈進愈美。“一碗喉吻潤,兩碗破孤悶”,看似淺直,實則沉摯。第三碗進入素食者的枯腸,已不易忍受了,而茶水在腸中搜索的結果,卻只有無用的文字五千卷。似已想入非非了,卻又使人平添無限感慨。第四碗也是七碗中的要緊處。他寫來輕易,筆力卻很厚重。心中鬱積,發爲深山狂嘯,使人有在奇癢處着力一搔的快感。飲茶的快感以致“吃不得也”的程度,可以說是匪夷所思了。這樣的情況雖然可能也有,但也應該說這是對孟諫議這位飲茶知音所送珍品的最高讚譽。同時,從結構上說,作者也要用這第七碗茶所造成的飄飄欲仙的感覺,轉入下文爲蒼生請命的更明確的思想。這是詩中的“針線”,他把轉折處連縫得十分熨貼。

蓬萊山是海上仙山。盧仝自擬爲暫被謫落人間的仙人,想借七碗茶所引起的想象中的清風,返回蓬萊。因爲那些高高在上的羣仙,不知下界億萬蒼生的死活,所以想回蓬萊山,替孟諫議這位朝廷的言官去問一下下界蒼生的事,問一問他們究竟要到什麼時候才能夠得到喘息和休息的機會。詩人期待勞苦人民的苦日子能有盡頭,得有喘口氣的一天。可知詩人寫這首飲茶歌的本意,並不僅僅在誇說茶的神功奇趣,背後蘊藏了詩人對茶農們的深刻同情。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