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望海樓晚景五絕》的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望海樓晚景五絕》的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1.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望海樓晚景五絕

蘇軾 〔宋代〕

海上濤頭一線來,樓前指顧雪成堆。從今潮上君須上,更看銀山二十回。

橫風吹雨入樓斜,壯觀應須好句誇。雨過潮平江海碧,電光時掣紫金蛇。

青山斷處塔層層,隔岸人家喚欲應。江上秋風晚來急,爲傳鐘鼓到西興。

樓下誰家燒夜香,玉笙哀怨弄初涼。臨風有客吟秋扇,拜月無人見晚妝。

沙河燈火照山紅,歌鼓喧喧笑語中。爲問少年心在否,角巾欹側鬢如蓬。

譯文

海上波濤初來時像一條白線,轉眼在望海樓前就變成雪堆一樣了。

如今潮水翻涌向上你也要再上層樓,再來觀看白浪形成的銀山,看它二十回也不嫌多。

大風吹打雨水斜着飄進望海樓,壯麗的景觀應該用華美的辭句來誇讚。

風雨過後潮水平靜江海碧澄,時時閃過的電光形成紫金般的龍蛇。

青山斷開的地方有層層的塔,隔條江水想要回應對岸人家的呼喚。

傍晚,江上的秋風吹得很急切,爲的是把鐘鼓的聲音傳到西興。

夜晚,誰家在望海樓下點燃爐香,玉笙哀怨的的樂曲在剛剛有涼意的時候響起。

有位客人面對秋風在扇子上題詩,祭拜明月讓人無法看見你的晚妝。

沙河上的船燈將山照紅,歌聲鼓聲在笑語中喧響。

問一問少年的心思在哪裏,只見他方巾斜在一旁以致頭髮散亂。

創作背景

《望海樓晚景五絕》的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這組詩共五首,作於北宋熙寧五年(1072年),當時蘇軾被派往杭州擔任州試的監試。院試餘暇,蘇軾得以到鳳凰山上的望海樓閒坐,寫下這五首詩。

賞析

這組詩分別詠江潮、雨電、秋風、雅客、江景,五首各具情韻。其中第二首(“橫風吹雨入樓斜”)曾作爲詩歌鑑賞題的材料出現在2011年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湖北卷的語文試題中。

有人認爲,蘇軾詩中的“橫風”、“壯觀”(“觀”在這裏讀第四聲,不讀第一聲)兩句,寫得不夠好。他既說“應須好句誇”,卻不着一字,一轉便轉入“雨過潮平”了。那樣就是大話說過,沒有下文。

《望海樓晚景五絕》的作者是誰?該如何理解呢? 第2張

這話雖說不無道理,但蘇軾這樣寫,自是另有原因。第一,他是要寫一組望海樓晚景的詩,眼下還不想騰出筆墨來專寫忽來忽去的橫風橫雨。所以他只說“應須”,是留以有待的意思。第二,既然說得上“壯觀”,就須有相應的筆墨着力描寫,老把它放在“晚景”組詩中,是不太合適的,不好安排。

蘇軾寫下這組詩後的第二年,他遊覽了有美堂,適逢暴雨,就立即寫了《有美堂暴雨》七律一篇,奇句驚人,是一首名作。應了他那“壯觀應須好句誇”的話了。

其實在這首詩中,他的思想有過一段起伏變化。在開頭,他看到一陣橫風橫雨,直撲進望海樓來,很有一股氣勢,使他陡然產生要拿出好句來誇一誇這種“壯觀”的想法,不料這場大雨,來得既急,去得也塊,一眨眼間,風已靜了,雨也停了。就好像演戲拉開帷幕之時,大鑼大鼓,敲得震天價響,大家以爲下面定有一場好戲,誰知演員還沒登場,帷幕便又落下,毫無聲息了。弄得大家白喝了彩。蘇軾這開頭兩句,正是寫出人們(包括詩人在內)白喝了一通彩的神情。

雨過以後,向樓外一望,天色暗下來了,潮水穩定地慢慢向上漲,錢塘江浩闊如海,一望如碧玉似的顏色。遠處還有幾朵雨雲未散,不時閃出電光,在天空裏划着,就像時隱時現的紫金蛇。

這首詩寫的就是這樣一幅望海樓的晚景。開頭時氣勢很猛,好像很有一番熱鬧,轉眼間卻是雨收雲散,海闊天肯,變幻得使人目瞪口呆。其實不止自然界是這祥,人世間的事情,往往也是如此的。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