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流傳千古的《三吏》和《三別》的創作由來是怎麼樣的?

流傳千古的《三吏》和《三別》的創作由來是怎麼樣的?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06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流傳千古的《三吏》和《三別》的創作由來是怎麼樣的?這是很多讀者都特別想知道的問題,下面小編就爲大家詳細介紹一下,一起看看吧。

至德二載(757年)四月,郭子儀大軍來到長安北方,杜甫冒險從城西金光門逃出長安穿過對峙的兩軍到鳳翔(今陝西寶雞)投奔肅宗。

五月十六日,被肅宗授爲左拾遺,故世稱“杜拾遺”。不料杜甫很快因營救房琯,觸怒肅宗,被貶到華州(今華縣),負責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到華州後,杜甫心情十分苦悶和煩惱。他常遊西溪畔的鄭縣亭子(在今杏林鎮老官臺附近),以排憂遣悶。他在《題鄭縣亭子》《早秋苦熱堆案相仍》《獨立》和《瘦馬行》等詩中,抒發了對仕途失意、世態炎涼、奸佞進讒的感嘆和憤懣。

流傳千古的《三吏》和《三別》的創作由來是怎麼樣的?

疏救房琯這件事,杜甫經宰相張鎬力救而得釋放。但“帝自是不甚省錄”,從此之後,肅宗對杜甫不再重用。這年九月,長安收復。十一月杜甫回到長安,仍任左拾遺,雖忠於職守,但終因受房琯案牽連,於乾元元年(758年)六月被貶爲華州司功參軍。

乾元元年(758年)底,杜甫暫離華州,到洛陽、偃師(均在今河南省)探親。

第二年三月,唐軍與安史叛軍的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杜甫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見到戰亂給百姓帶來的無窮災難和人民忍辱負重參軍參戰的愛國行爲,感慨萬千,便奮筆創作了不朽的史詩——“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和“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並在回華州後,將其修訂脫稿。“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