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杜甫所作的《八陣圖》,讚頌了前人的偉績

杜甫所作的《八陣圖》,讚頌了前人的偉績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45W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杜甫,字子美,自號少陵野老,唐代現實主義詩人,與李白合稱“李杜”,他被後世譽爲“詩聖”,對中國古典詩歌的發展有着非常深遠的影響。下面跟小編一起了解一下杜甫所作的《八陣圖》吧。

對於諸葛亮,杜甫懷着深厚的敬意,可以說在其身上寄託着自己的諸多願望。而這種願望,大概是所有文人內心所期冀的:治國平天下。當年在成都時候,杜甫參觀武侯祠之時,感喟於諸葛亮的豐功偉績,曾寫下千古流傳的名句:“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 (《蜀相》)最後更是遺憾地悲嘆道:“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沾襟。”

唐代宗廣德三年(765年),此年四月,比較賞識杜甫的劍南節度使嚴武,突發疾病死於任上,年僅四十歲。這實在令人遺憾,如果嚴武沒有死去這麼早,或許當時杜甫就不會離開成都而返回故里,就有可能不會逝世於漂泊的小船之中。只能說是造化弄人。

杜甫所作的《八陣圖》,讚頌了前人的偉績

《八陣圖》

[唐]杜甫

功蓋三分國,

名成八陣圖。

江流石不轉,

遺恨失吞吳。

唐代宗大曆元年(766年),杜甫離開成都來到夔州,而此處的八陣圖就位於夔州西南七裏魚腹浦之上。八陣圖,據說是諸葛亮用來演練兵法的遺址。其實更多的應該是一個美好的傳說,只能說是陣因人而傳,大抵是人們爲了紀念諸葛亮,然後給予附麗。這應該說是一個非常老套的辦法。不然,對於八陣圖的遺址,何以相傳就會跑出來三個。

五言二十字,小小絕句,要在這裏面寫盡詩人的情感,非大手筆不能如此。想來,當杜甫來到八陣圖前面的時候,看着這般壯觀的景象,他的內心一定是感慨萬千的。世上所有的人,都難以逃脫“功名”二字。所以,連五根清淨的和尚,看那過江之舟,亦感嘆:“一舟是名,一舟爲利。”

杜甫當然也無法看透這世上“名利”,但這一切都是寄寓在他內憂國事的情感之上,並非爲了個人的享樂。即使是在茅屋爲秋風所破的剎那,他仍想到的是:“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此等偉大抱負,實乃人間珍品,塵世又有幾人可以如此。

杜甫所作的《八陣圖》,讚頌了前人的偉績 第2張

“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這真正是杜甫的想法。當他面對諸葛亮遺留下來的八陣圖的時候,首先言其“功”,而後才道其“名”,“名”因“功”而成,並非虛無之名分。這大約也是杜甫嚮往的,可是現實太過現實,甚至帶有殘酷,杜甫“精忠報國”的理想,難以實現,只能悵然落於空地。

此處,“三分國”對“八陣圖”,工整嚴謹,極其精巧,簡單凝練,十分突出“功”與“名”之相對性。有“功”無“名”,固然爲人生之遺憾;有“名”無“功”,方纔是人性之黑暗。這裏應該或有意,或無意,表露出杜甫對“功名”的看法。

杜甫所作的《八陣圖》,讚頌了前人的偉績 第3張

“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正是基於以上的種種,在這最後兩句之中,杜甫才吐露出自己的真情實感。相傳,八陣圖聚細石成堆,高五尺,六十圍,縱橫棋佈,排列成六十四堆。經歷六百多年水流衝擊,萬物皆變,唯有此陣巋然不動,依然故我。就像《詩經·柏舟》中的詩句“我心匪石,不可轉也”所寫,是詩人暗地裏埋下的一個楔子,既讚頌諸葛亮之功,亦表明自己絕不放棄立功之大計。

此處一個“遺恨”,明面上當然是對諸葛亮沒有統一大業的感慨,事實上卻也是杜甫自己的憾事、恨事所在。關於失吞吳,說法有好幾種,但是不管如何,其實與杜甫所要表達的意思是沒有什麼關係的。杜甫不關心“失吞吳”的理由,只在乎因此而造成的後果。諸葛亮因此而無法完成統一大業,此乃“遺恨”之處。而杜甫的遺恨之處在於,自己直到如今仍然沒有建功立業。

綜觀全詩,詠古與述懷交織一處,融無限情感於真實景觀之中,不朽之八陣圖昭示着諸葛亮所建立的豐功,即便飽經歷史流水之衝涮,依然綻放出熾盛的光芒。詩人藉助於此點,即讚頌前賢之偉績,亦結合此事之遺恨處,從而言明自身難以實現的胸懷抱負,言有盡而意無窮,令人嘆惋不止。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