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頁 > 國學經典 > 詩詞名句 >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來源:飛飛歷史網    閱讀: 2.85K 次
字號:

用手機掃描二維碼 在手機上繼續觀看

手機查看

  古詩《夏日南亭懷辛大》

孟浩然《夏日南亭懷辛大》古詩原文意思賞析

年代:唐

作者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

散發乘夜涼,開軒臥閒敞。

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消響。

欲取鳴琴彈,慨無知音賞。

感此懷故人,終霄勞夢想

作品賞析

  【簡析】:

這首詩充滿懷念故人的情緒,寫出閒適自得的情趣,表達出無知音的感慨。文字行如流水,層遞自然,極富韻味。

① :詩題一無“夏日”。

② 夕:一作“夜”。

  【註解】:

1、山光:山上的日光。

2、池月:即池邊月色。

3、軒:窗。

  【韻譯】:

夕陽忽然間落下了西山,

東邊池角明月漸漸東上。

披散頭髮今夕恰好乘涼,

開窗閒臥多麼清靜舒暢。

清風徐徐送來荷花幽香,

竹葉輕輕滴下露珠清響。

心想取來鳴琴輕彈一曲,

只恨眼前沒有知音欣賞。

感此良宵不免懷念故友,

只能在夜半里夢想一場。

  【評析】:

此詩寫夏夜水亭納涼清爽閒適和對友人的懷念。

詩的開頭寫夕陽西下與素月東昇,爲納涼設景。三、四句寫沐後納涼,表現閒情

適意。五、六句由嗅覺繼續寫納涼的真實感受。七、八句寫由境界清幽想到彈琴,想

到“知音”、從納涼過渡到懷人。最後寫希望友人能在身邊共度良宵而生夢。

全詩感情細膩,語言流暢,層次分明,富於韻味。“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

句,納涼消暑之佳句。

浩然詩的特色是“遇景入詠,不拘奇抉異”(皮日休),雖只就閒情逸致作清描淡寫,往往能引人漸入佳境。《夏日南亭懷辛大》是有代表性的名篇。

詩的內容可分兩部分,即寫夏夜水亭納涼的清爽閒適,同時又表達對友人的懷念。“山光忽西落,池月漸東上”,開篇就是遇景入詠,細味卻不止是簡單寫景,同時寫出詩人的主觀感受。“忽”、“漸”二字運用之妙,在於它們不但傳達出夕陽西下與素月東昇給人實際的感覺(一快一慢);而且,“夏日”可畏而“忽”落,明月可愛而“漸”起,只表現出一種心理的快感。“池”字表明“南亭”傍水,亦非虛設。

近水亭臺,不僅“先得月”,而且是先退涼的。詩人沐浴之後,洞開亭戶,“散發”不梳,靠窗而臥,使人想起陶潛的一段名言:“五六月中北窗下臥,遇涼風暫至,自謂是羲皇上人。”(《與子儼等疏》)三四句不但寫出一種閒情,同時也寫出一種適意──來自身心兩方面的快感。

進而,詩人從嗅覺、聽覺兩方面繼續寫這種快感:“荷風送香氣,竹露滴清響。”荷花的香氣清淡細微,所以“風送”時聞;竹露滴在池面其聲清脆,所以是“清響”。滴水可聞,細香可嗅,使人感到此外更無聲息。詩句表達的境界宜乎“一時嘆爲清絕”(沈德潛《唐詩別裁》)。寫荷以“氣”,寫竹以“響”,而不及視覺形象,恰是夏夜給人的真切感受。

“竹露滴清響”,那樣悅耳清心。這天籟似對詩人有所觸動,使他想到音樂,“欲取鳴琴彈”了。琴,這古雅平和的樂器,只宜在恬淡閒適的心境中彈奏。據說古人彈琴,先得沐浴焚香,屏去雜念。而南亭納涼的詩人此刻,已自然進入這種心境,正宜操琴。“欲取”而未取,舒適而不擬動彈,但想想也自有一番樂趣。不料卻由“鳴琴”之想牽惹起一層淡淡的悵惘。象平靜的井水起了一陣微瀾。相傳楚人鍾子期通曉音律。伯牙鼓琴,志在高山,子期品道:“巍巍乎若太山”;志在流水,子期品道:“湯湯乎若流水。”子期死而伯牙絕弦,不復演奏。(見《呂氏春秋·本味》)這就是“知音”的出典。由境界的清幽絕俗而想到彈琴,由彈琴想到“知音”,而生出“恨無知音賞”的缺憾,這就自然而然地由水亭納涼過渡到懷人上來。

此時,詩人是多麼希望有朋友在身邊,閒話清談,共度良宵。可人期不來,自然會生出惆悵。“懷故人”的情緒一直帶到睡下以後,進入夢鄉,居然會見了親愛的朋友。詩以有情的夢境結束,極有餘味。

孟浩然善於捕捉生活中的詩意感受。此詩不過寫一種閒適自得的情趣,兼帶點無知音的感慨,並無十分厚重的思想內容;然而寫各種感覺細膩入微,詩味盎然。文字如行雲流水,層遞自然,由境及意而達於渾然一體,極富於韻味。詩的寫法上又吸收了近體的音律、形式的長處,中六句似對非對,具有素樸的形式美;而誦讀起來諧於脣吻,又“有金石宮商之聲”(嚴羽《滄浪詩話》)。

詩詞名句
成語典故
神話故事
傳統文化
古文名著
姓氏文化
歇後語
對聯大全